分享

生而不养,断指可还!父母没满足这三个条件,就别让娃来受苦了

 IF枕边育儿 2020-03-12
前段时间回乡下办事听到了街坊邻居们聊八卦,香菱20出头就嫁过来这边,夫妻两人本打算奋斗几年再要孩子,最终迫于婆家的压力生了一胎。坐完月子之后香菱去外地打工补贴家用了,孩子生下来就交给老人带。
只有到过年过节夫妻俩才有空陪伴孩子,直到孩子准备上初中,夫妻两人才把孩子接到身边来。面对陌生的环境,孩子表现出强烈的排斥,多次想要回到老人身边,几次离家出走未果,孩子便想到了自杀。考虑到生命安全,香菱夫妇只好把孩子先送回去。后来夫妇俩寻求了心理医生的帮助,目前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也在逐渐好转。
这一段的八卦让我联想到了《小欢喜》里季杨杨一家,季杨杨小的时候也缺少父母的陪伴,直到高三父母才回来照顾他。开始季杨杨对父母的态度也很冷淡,直到后面妈妈生病了,关系才逐渐破冰。
父母缺失了孩子的童年有何影响?
李玫瑾教授在演讲上提到:孩子很多的心理问题都受到父母12岁前抚养方式的影响。比如出现逃学、打架、走上犯罪道路等。
教育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它也讲究时机。通过李玫瑾教授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孩子满周岁前是需要父母亲自带的,6岁之前要学会和孩子说“No”,12岁之前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错过了这个时期,想要后期进行弥补是很难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缺失孩子的童年是父母失职的表现!
如果你没有满足这些条件,请再等一等生孩子
*比较好的经济条件
为了应付老人而去生孩子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只有当你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能够负担从怀孕到孩子成长的费用时再考虑生育。当一个家庭的经济还处于匮乏的状态,父母只会把重心更多的放在赚钱上,抚养的任务就只能假托于他人身上了。
*真的喜欢小孩子
当今的社会有着越来越大的包容性,你可以选择结婚,也可以选择“独身主义”。你可以生小孩,也可以选择当“丁克”。生或者不生,选择权在于你和你的另一半。
姗姗和丈夫都是丁克族,两人也决定这辈子都不生小孩,朋友圈晒的经常都是两人四处旅游的合照。我问过她为什么不想生小孩,姗姗回答说因为觉得自己并没有那么多耐心,也不够成熟,对小孩子还有些厌恶,真要是硬着头皮生下来了,保不准臭脾气一上来很就弃养了,与其这样不如不生,也落得清静。
比起没想清楚,稀里糊涂的生了孩子我更佩服姗姗这样清醒的人。也正如金星在节目中说的,不想养就不要生了。
*愿意和孩子共同成长
没有人天生就适合当父母,都是后天学习成长的。孩子也不可能生下来就很懂事,也都需要父母的引导。在抚养的过程中,你还得接受教育理念的“更新换代”、别人家小孩适用的一套,放在你家孩子身上就不灵了。在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前,你也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比如:了解孩子成长发育的几个阶段,几岁长牙,几岁爬行或走路等。
父母如何养,孩子亦如何待
生而不养,断指可还;生而育养,断头可还;不生而养,永生难忘。
《何以为家》是一部入选戛纳电影节并获得奥斯卡提名的作品,里面的孩子赞恩以“生而不养”的理由起诉了自己的父母。
电影中的父母并不富裕,还剩了一堆的孩子。经常对赞恩又打又骂的,还把11岁的妹妹卖给了房东的儿子,最后因为难产而死。
养育之恩,是一场轮回,你如何尽父母的责任,孩子以后也会如何尽赡养的义务。
浙江的一位夫妇生了三个孩子,因家庭负担不起第三个孩子的费用,便送给了他人。后来夫妇两人都老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经济条件也不好,而第三个孩子发展的很不错,年薪就有五十多万,于是就想要第三个孩子来赡养自己。
如果你是第三个孩子,你愿意赡养吗?
这是网友们点赞最高的回答,由此也可以看出大部分人的想法。
枕边育儿寄语:
俗话说:生娘不及养娘大,血缘关系的羁绊其实不如后天的抚养深。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是上帝赐予家庭的礼物,是如此的美好。既然允许他们来到这世上,就应该尽好引领的责任,而不是让他们在世界上独自摸索。你们身边有生而不养的故事吗?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侵立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