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这个字“班”,《中国诗词大会》连续两季出同一题,你记住了吗?(该文内有李白《送友人)一诗)

 qiangk4kzk8us4 2020-03-12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新出现的“划去错误项”题目,主要考查的是参赛选手对于平时容易混淆的诗句的把握。比如,“春色满园关不住”和“满园春色关不住”哪一个对?到底是“落花流水春去也”还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千古名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你一直说对了吗?……可以说,很多朋友都存在平时运用不严谨的问题,因此掌握的都是不正确的诗词名句。在无关紧要的场合,出现这样的错误,没有人会计较,但是,到了正式场合,甚至在比赛的时候,再含混其词,模棱两可,就不应该了。可以说,“划去错误项”题目,就是专为纠正不正确的诗词名句而生的。

春色满园关不住

在第五季第一场比赛中,就出现了一个在第四季比赛中错误率最高的题目。错误的原因,就在于一个字的使用。虽然出题形式不一样,第四季是“识别诗句”,第五季是“划去错误项”,但目的相同,都是考查这一个字。所以说,因为同一个字,《中国诗词大会》连续两季出了相似的题目。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个题目和涉及到的这一个字。

在第四季中,是以“识别诗句”的形式出现的》。从以下九个字中识别一句五言唐诗(见下图)。

识别诗句

当时,百人团有82人回答错误,创下了第四季个人追逐赛环节单题最高成绩。很多人答成了李白《送友人》诗中的“萧萧班马鸣”句。但是,所给出的九个字中并无“班”字。之所以回答这一句,是百人团选手将“班”字混淆为“斑”字了。第五季再考查这个字的时候,就更简单了,直接列出这两句诗: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让划去其中错误的一项。虽然有了上一季的教训,但仍有16人回答错误。

划去错误项

那么,这里为什么是“萧萧班马鸣”而不是“萧萧斑马鸣”呢,下面我们结合着李白的《送友人》诗来说一下。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诗大意为: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划去错误项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这是李白的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诗中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堪称送别诗的绝唱。

青山横北郭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其中“青山”、“白水”,“北郭”、“东城”,构成了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前句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后句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逢”的形象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白水绕东城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写得十分工整,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感到难舍难分。

浮云游子意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分离时的动作,至于内心感受,是通过“萧萧班马鸣”一句体现出来的。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也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落日故人情

那么这里为什么是“班马”而不是“斑马”?从字形可知,“班”字,两边是“玉”,中间是“刀”,“班”的本义是“分玉、切开玉”。王立群老师说,“班马”最早出自《左传》,杜预注:班,别也。“班马”指的是“离群之马”。试想一下,朋友骑着马孤独远去,马儿也不忍离开同伴,踟蹰不前,萧萧长鸣,那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李白在这儿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义,可谓鬼斧神工。而“斑马”既非所骑之马,也毫无意境可言,当然更非诗人所表达之意,所以不能用“斑马”。

李白的《送友人》一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寓情于景。诗中班马长鸣的形象,新鲜活泼,感人肺腑。仅此一景,便足以成为文学史上的绝唱。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其中的“班”字,《中国诗词大会》两次考查,你掌握了吗?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