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激烈的讨论与筛选,我们选出了2019年年度的10部优秀图书和10本入围图书。出版时间范围为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 01 _ 苏轼十讲 《苏轼十讲》 朱刚 著 苏轼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见消减;与禅门僧人、方外道士过从甚密,兼采佛道之修养;壮浪纵恣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兼擅诗、词、文与书法、绘画,乃至经学、史学、医药、水利等,在众多领域达到一流水准;最后“湛然而逝,谈笑而化”,走向最好的生命完成。苏轼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 本书以十个主题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并将苏轼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在作品与文献中捭阖出入,并作精妙讲解,一部披沙拣金的“苏轼新传”粲然可见。 02 _ 中国民间崇拜文化丛书(全4册) 《佛界百佛》 徐彻 李焱 著 《道界百仙》 徐彻 李焱 著 《冥界百鬼》 徐彻 著 《民间百神》 徐彻 陈泰云 著 “中国民间崇拜文化”系列是一套别致有趣的丛书,包含《佛界百佛》《道界百仙》《冥界百鬼》《民间百神》四本。以研究晚清史著称的学者徐彻,用干净、生动的文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完整的佛仙鬼神世界。 《佛界百佛》讲佛,将印度的佛与中国的佛混编在一起,既能看到传承,也能读到演变。 《道界百仙》中有许多我们熟知的神仙,天尊神、游仙神、护法神、真人神……从来历到演化,再到故事,层层讲述。 《冥界百鬼》生动地介绍了100个鬼,有食气鬼、伺便鬼、痴鬼、报恩鬼、傻鬼、蛇鬼等等,不少连名字都没听过。平日里人们谈鬼色变,忌讳谈鬼,这本书却可以让我们了解冥界几乎所有的鬼。 《民间百神》说的是中国俗神。中国人对神的信仰,是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安慰。遭遇不幸的时候,我们想到了神;寻求幸福的时候,我们也想到了神。于是,对神的信仰,就成了人生的一种态度,生活的一种方式,文化的一种形态。 03 _ 当柏拉图遇到卢米埃尔:电影中的哲学思辨 《当柏拉图遇到卢米埃尔:电影中的哲学思辨》 郁喆隽 著 本书是哲学、科幻和电影之间的一场场对话,作者在这三个角度切换,借电影内容,谈哲学命题。虽然谈《黑客帝国》《朝圣之路》《一千五百万的价值》《星际穿越》等科幻电影,但直指哲学命题,如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如《理想国》,如“中文屋”“钵中之脑”等思想实验。时而软科幻,时而硬哲学。“当柏拉图遇到卢米埃尔”,注定是一场哲学与电影的邂逅。 _ 04 _ 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 《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 沈奕斐 著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家庭主义逐步被个体化进程消解,但显然也并没有形成个人主义的文化。一方面,个体选择决定了家庭的结构和关系,但是另一方面,家庭依然是个体最后的堡垒,也是社会福利体系的单位和支柱。这种两面性带来了家庭生活的各种挑战。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也是相似的。各种各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家庭故事背后涉及的问题如果非要总结的话,无非是一件事情:那就是——这是谁的家,到底该听谁的?作者认为,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个体家庭的结构和认同,把家庭成员的权责利理清楚,才能做好分工,才能让1+1≧2,让家庭成为休息的港湾,成为每个人的能量站。 书中呈现了各种真实的个案,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线索和一些值得大家思考的总结,比如作者认为,理想的家庭结构是“两扇门,一碗汤”;双职工家庭需要第二个“妻子”,这时有些家庭的老人就充当了这一角色。作者针对当下很多家庭面临的问题也进行了调查研究,比如更可能和父母共同居住的已婚独生子女,对配偶父母的孝道困境,嫁娶与经济地位决定的第三代姓氏问题,等等。 05 _ 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 _ _ 《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 周濂 著 如何理解与学习西方哲学?如何从懵懂的好奇真正踏入哲学思考的国度?著名学者周濂集多年哲学授课与研究的经验,用通俗的语言介绍深刻的思想,借助于日常有趣的小例子进入抽象的理论,在鲜活的生活事例和抽象的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带领我们一步步地拾级而上,探索每一处哲学景观的历史背景和妙处,解析各种哲学理论的关键所在和细微之处,讲述柏拉图的《理想国》、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到底都说了些什么。 这就是本书为你呈现的——100篇有趣、有料,不高冷、不轻佻的精彩哲学普及文章,一部有态度、有营养,读得懂、读得动的西方哲学史,一本越读越精神的哲学入门书。 06 _ 《初恋》手稿本 《<初恋>手稿本》 [俄]屠格涅夫 著 萧珊 译 巴金故居 编 本书为册页线装本,蓝布精装书套,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萧珊1953-1954年翻译屠格涅夫中篇小说《初恋》的译文手稿,这些手稿历经一个甲子,得以保存,弥足珍贵,此系第一次公开出版。 第二部分系萧珊的中文译文(取最后印刷的定稿本)。用以对照手稿阅读,亦可独立欣赏。 第三部分为《初恋》平明出版社1954年初版复刻本。 07 _ 贝克知识丛书 《罗马史:从开端到古典时代晚期》 [德]克劳斯·布林格曼 著 《苏格兰史》 [德] 伯恩哈德·迈尔 著 《法国大革命》[德] 汉斯-乌尔里希·塔默 著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德]布鲁诺·布勒克曼 著 _ “贝克知识丛书”独家引进自德国著名出版社C.H.贝克出版社,由德语世界知名大学教授、历史学者执笔。丛书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民族、文化、科技及各国历史的发展。该丛书致力于对世界历史多角度、多层面的审视和发掘,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深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罗马史:从开端到古典时代晚期》条分缕析、言之有序的行文令这部罗马简史颇为引人入胜。作者带领读者追溯罗马的滥觞肇迹,并由此而始,依次纵览了罗马早期的对外斗争,共和国的危机,帝国的形成及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直至古典时代晚期罗马帝国的改革尝试。此外,他还述及了民族大迁徙、西部帝国的分崩离析以及东部帝国的复兴之举。最后,罗马留给后世的遗产则构成了这部通俗易懂的简史的终章。 《苏格兰史》作者伯恩哈德·迈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刻地再现了苏格兰从石器时代到当今的发展历史。这段历史涵盖多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宗教,以及法律、日常生活和人的思想精神。此外,书中还记述了欧洲大陆对苏格兰的影响,以及苏格兰文化在欧洲大陆的传播。 汉斯-乌尔里希·塔默在《法国大革命》中回顾了欧洲史上这桩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介绍了法国大革命的主要参与者和他们的动机,解释了法国大革命重要的结构特征和首都巴黎的特殊角色,呈现了革命者围绕宪法和恐怖血腥统治的你争我夺。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以雅典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一部杰出的早期史学著作为写作基础,记录了这场跨越近2500年时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让我们见证了那场令人难以想象的希腊军事浩劫。 08 _ 人类真的是耶胡吗?——欧洲文学十四讲 《人类真的是耶胡吗?——欧洲文学十四讲》 戴从容 著 戴从容教授深入欧洲文学经典,从神话、史诗、戏剧到小说,从圣经、莎士比亚到托马斯·曼、赫尔曼·黑塞……对欧洲众多文学经典重新解读,借由经典文学作品帮助读者打开自己生命的视角和帷幕,让读者看到经典里更看到人性里复杂的思想、情绪与深刻的人生体验。 09 _ 伊斯坦布尔三城记 《伊斯坦布尔三城记》 [英]贝塔妮·休斯 著 一座拥有三个名字的城市,见证拜占庭、奥斯曼两大帝国的兴衰变幻。 本书从公元前6000年开始讲起,直到20世纪,前后贯穿近八千年,将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的故事融会贯通,写于一书,以平易生动的叙事、翔实严谨的实地考察和优美的笔调,探索这座“世界之都”如何能在长达近千年的历史光阴中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探究它如何在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的交融影响下,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特质。正如法国将军拿破仑所说,“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的话,伊斯坦布尔必定是它的首都”。经由这一本书,我们将重新理解,什么是“世界性”,以及,作为世界公民的我们自己。 _ 10 _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罗新 著 本书用一系列个案讨论了诸如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及反思、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怎样超越民族主义史学、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与神话、历史研究的想象空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波动、帝国帝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的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_ _ _ _ _ _ _ _ _ _ 接下来是10部入围作品。 《妈妈在火星》 [挪威] 吉利德·阿克谢·俄夫斯滕 著 [挪威]佩尔·拉格纳·莫科勒比 绘 这本书的书名看似充满了挑战性,却讲述了一个非常悲伤的故事。妈妈生病了,住在医院里。她的女儿无法接受这件事,她不能相信……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该如何面对悲伤的现实。当小女孩见不到妈妈的时候,想象和游戏帮助了她。这场旅行的终点在火星,那里没有任何生命。但是妈妈就在那里。 本书荣获2013年文学评论大奖和挪威文化部绘本大奖。 《一别之后》 马玉炜 著 这本书叙述了作者耳闻目睹、切身经历的各种小事,尤其是各种聚散离合。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百年孤独”,写亲人和老乡;“春风化雨”,写作者求学时的师友和教书时的学生;“人间行路”,写社会交往。作者以波澜不惊、娓娓道来的叙述风格,写了许多场离别,让人有些惆怅,但不让人痛苦,反倒觉得世界美好而温柔。可以说这是一部用平常小事书写的中国人心灵史。 《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谈电影》 [德] 维尔纳·赫尔佐格、[英]保罗·克罗宁 著 维尔纳·赫尔佐格是德国电影新浪潮的灵魂人物,一生拍摄电影逾六十部,在剧情片和纪录片领域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作品大多以狂热、孤独的狂想者为主人公,强调人力与天意的对抗,很多作品具有寓言性质。著名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曾称赞他是“当今最重要的电影导演”。 在本书中,赫尔佐格全面回顾了自己的电影生涯,其中涵盖了《阿基尔:上帝的愤怒》《陆上行舟》《卡斯帕·豪泽之谜》《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等代表作品的台前幕后,以及他为拍摄这些作品而深入荒漠、雨林、高山等蛮荒之地进行的冒险与探索。赫尔佐格在这本书中给予观众的除了艺术上的启示以外,还有超越电影与艺术的人生洞见。它关乎勇气、真实与意志力,而这正是赫尔佐格那些“疯狂行径”背后的实质。 《葡萄酒圣经》 [美]凯伦·麦克尼尔 著 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葡萄酒权威、教师,书中用了超过一千页的篇幅细品了世界各国葡萄酒。它在全球卖过500000册,是迄今为止引起现象级畅销的世界葡萄酒指南。难能可贵的是,此书完全不枯燥,从任何一页翻起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本书描述酒时准确且生动形象,读完犹如跟着作者进行了一场又一场酣畅淋漓的美酒美食之旅。 早在《葡萄酒圣经》(第一版)出版之际,凯伦·麦克尼尔已品过逾30000种葡萄酒,也参观了所有主要、次要以及新兴的重要葡萄酒产区(包括中国和墨西哥)。最终铸就的这本第二版不仅仅是对世界各款葡萄酒的全备指南,更是一本全方位(历史、文化和烹饪)认识葡萄酒的巨作。正是这些美味的细节赋予了葡萄酒意义,使葡萄酒不只是能深深吸引我们的味蕾,也能吸引我们的心智和想象力。 《家长不要做的35件事》 陈美龄 金子和平 著 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茁壮得成长,竭尽所能,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在育儿的过程中,有些事是可以做的,有些则是绝对不能做的。而往往这些绝对不能做的事,很容易被大家忽视。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陈美龄,身为三个孩子的母亲,结合理论与实践,就11个分类总结出35条心得。 有时,父母爱子心切,反而做过了头的,例如凡事替子女选择、让子女参加太多课外活动、禁止孩子高中时代谈恋爱……还有每天都要面对经历的事,诸如对孩子挑食太过啰嗦是不是好事?要不要陪读写作业?另一方面,有时则是父母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例如打破对孩子的承诺,孩子提问时态度敷衍,大人说话时把小孩晾在一边等等。 每一个观点后面,陈美龄的大儿子和平都会从当事人的角度,对母亲的育儿方式提出感想。从他的文字中,能感受到陈美龄的教育到底有什么成效。 育儿也是对父母的一种教育,希望这本书能为广大父母提供一点帮助,与子女度过充满光明的每一天。 余光中作品:《敲打乐》《五行无阻》《高楼对海》《含英吐华》《井然有序》《蓝墨水的下游》 余光中 著 余光中先生曾以一曲《乡愁》为大陆读者熟知,其文学成就不止于诗,于散文、评论、翻译、编辑方面也是华语文坛坐标。也无怪人以“璀璨的五彩笔”来形容余光中的成就:紫色笔来写诗、金色笔写散文,黑色笔写评论,红色笔来编辑文学作品,蓝色笔来翻译。这套书正是他的诗、散文、评论与翻译的集合,“五彩笔”如何妙笔生花,读者可在本套丛书中得见。 本系列为余光中作品,内含诗集《敲打乐》《五行无阻》《高楼对海》,文论集《含英吐华》《井然有序》《蓝墨水的下游》,均为首次以简体单行本形式发行。 《敲打乐》为余光中第八部诗集,里面的十九首诗全为诗人在一九六四至一九六六年间二度旅美时所写。有的描写异国风物,有的怀念妻子,有的为先知造像,有的为祖国担忧,主题不一而足,诗艺亦富于变化。这部诗集上接《五陵少年》的古典,下开《在冷战的年代》的现代,是作者诗艺过渡时期的重要代表。妙品颇多,不可错过。 《五行无阻》为余光中第十七本诗集,初版于诗人七十寿时,“其意义,正如战士拒绝缴械”。收录作品写于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四年年间,主题宽泛。从张错到杨丽萍,从故宫到长城,从撑竿跳到冰上舞,从人子孺慕到伉俪情深,腕底另有天地。诗人的乡愁在此诗集中表现为“地理”与“时间”的乘积,是为“文化乡愁”,笔调也由早期的浪漫怀古,转入写实。 《高楼对海》为余光中第十八本诗集,全书共收录诗作五十九首,为诗人一九九五年到一九九八年之间所写。“高楼”是他在西子湾中山大学宿舍的楼居,所对的海便是台湾海峡。十四年来,那对海的高楼便是诗人“就位”之所。其结果便是《浪子回头》《母难日》《夜读曹操》《成都行》《风声》《绝色》等名作。本集初版时,是诗人借以纪念写诗已达五十周年。“五十年前,我的第一首诗《沙浮投海》写于南京,那窗口对着的却是紫金山。好久好远啊,少年的诗心。只要我一日不放下这支笔,那颗心就依然跳着”。 《含英吐华》是余光中对翻译作品的评论集。一九八七年梁实秋在台逝世后,晚辈为彰他对文坛的贡献,乃设立“梁实秋文学奖”,分为散文及翻译二类。本书为余光中主持翻译类的评审时逐年发表的评语。其中详论得奖译作的得失,指点改进之道,并亲自出手示范。余光中所撰评语不但展示了他的翻译功力,也可窥见他诗学之精、诗艺之高,值得有志研究英诗或从事翻译的人认真学习。书名《含英吐华》正是把英诗化为中译之意。 《井然有序》为余光中序文集,收录三十五篇序文。有诗集序、散文集序、画集序、翻译集序,甚至辞典序。余光中为人写序于人为略而于文为详,“用意无非以文本探人本,亦即艺术人格”。他的序采微观与宏观,兼有情趣与理趣,不止于“就文论文”,而是以序为引,于赏析之余,演为书评,分量颇重。 《蓝墨水的下游》是余光中的纯评论集,收录文章十一篇,有正论也有杂说,有书评也有专题研究,不一而足。余光中的评论有学者的渊博,更具作家的经验与真知,故能达到“以文为论”。余光中的作品,常于灵光一闪中见生动的比喻,富于形象思维。正如其所说,他的评论是探险的船长在写航海日志,而非海洋学家的航海报告。 《心的视界:柯锡杰的摄影美学》 柯锡杰 著 本书是摄影大师柯锡杰先生的“摄影+文字”作品。作者在书中传授其摄影经验的同时也传达了他在每次摄影前的心灵感悟。全书收入的88幅摄影作品,与作者的文字形成了内在的和谐统一。透过这些作品和文字,读者不仅可领略摄影大师的拍摄技巧与精彩人生,也可体会其关于艺术与人生的思考。 《走出困难期1959-1963》 解放日报 编著 本书为《解放·城市底片》丛书第三辑。全书充分利用了解放日报独有和珍藏的历史图片价值,展现了上海自1959年至1963年之间的城市变化、建设成就和社会生活。 《狱中诗》 [德]迪特里希·朋霍费尔 著 1944年6月到10月,朋霍费尔从泰格尔监狱先后寄了九首诗歌给他的好友贝特格,加上最后一首于1944年底从奥布莱希特亲王大街监狱寄给母亲,总共写了十首狱中诗,收集在《狱中书简》里,这些诗作不只让人更加了解殉道前朋霍费尔的心境和思想,也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英格兰的意大利文艺复兴》 [美] 刘易斯·爱因斯坦 著 本书论述了15-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在英国的传播。从英国角度看,英国人如何在学术研究、宫廷生活、旅行等方面受到意大利影响,随后又如何抵制这种影响。从意大利角度看,在英意大利商人、艺术家等群体如何改变英国人,意大利文化如何找到与英国文化的融合点,其中的矛盾又如何化解。 自1902年问世至今,本书不断被研究者引用,属于20世纪初相关主题研究中关注度较高的著作。 回顾2019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