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峰笏峙在织金县城县政府后面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小山,高10余米,占地近2000平方米,因前为历代州、县官署,又名“后山”。山峰西、南、北三面峭壁,唯东面南、北、中有3条小径可攀山顶。山上怪石嶙峋,古木参天,林荫蔽日,顶峰及北部有两大石桩南北对峙如朝笏,故名“圭峰笏峙”。 东观全山,分前后两重山峰,有建筑物4处,摩崖石刻43处,小巧玲珑,布局秀丽得体。山麓东北部有六角攒尖草亭一幢,名为“箭厅”。厅后有一洞,名“一洞天”。洞旁植丹桂一株,名“蟾宫折桂”。东南部有一池,名“鹤池”。为历任州官放鹤之地,厅池之间为第一重山峰,正中石壁上人工开凿拱券顶佛洞一座,内塑观音,顶额草书石刻“观音岩”三字,两边对联刻“灵山开觉路”、“官海凌善”。观音岩右侧石峰小巧,嵯峨林立,有人工凿成登道数级而上。登道左右石上有“渐入佳境”、“大观在上”等10余处摩崖石刻。拾级或绕南北而上,进入第二重山峰。其北有石峰如笏,上有“畏于民岩”、“碧障”等摩崖,岩畔有“瑞红亭”以供歇息和面北览胜;其南有“小蓬莱”、“一勺泉”、“一览亭”及石道“龙门”诸景观,正中主峰女口笏,上有“真乐地”、“岳峙”、“天开图画”、“小洞天”、“天池”、“浣香”等景观及石刻。峰前有石径绕南而上达峰后。径道题名“云梯”。 峰后西北临悬崖有“乾坤一草亭”,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更名“后乐亭”,登亭四顾,全城景致尽收眼底。 “文化大革命”中,山上摩崖石刻及亭屋建筑尽毁,当年秀景不复存在,仅余突兀石峰及十余棵古树。 古树 残缺破损的摩崖,刻字几乎损毁,实为织金历史文化的巨大损失和遗憾。 以下图片为损毁的摩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