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章

 zhangym360doc 2020-03-13
万般不急——贺炜炜其人其书
作者:于有东
2017-06-16 15:01:16

    炜炜兄最近想请友人刻一方闲章,问我有没有合适的文辞。我才疏学浅,想起自己喜欢的一首杜荀鹤的诗推荐给了他:

身未立间终日苦,身当立后几年荣。

万般不及僧无事,共水将山过一生。

    诗的前两句堪为各时期大多数文人功名之路的真实写照,后两句所言则更代表一种理想。联想他新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二等奖后的“复杂”生活,我说“万般不及”是否可以考虑?他沉思良久,笑问将“及”改为“急”如何?

    “万般不急”!指向已变,却更能作为他生活状态的注脚,我连呼“妙哉”!

    确实,他就是一个“万般不急”之人,他的书作也是一副不着急的节奏。

    前两天监考,着实无聊,不由地将心交与神游,间隙时微信发出这么一小段文字: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已经尘埃落定,陆续有获奖者推出各类链接,多有成绩和故事,令人佩服。新科榜眼贺君炜炜先生却一如既往地简单、平常,没有推介,没有宴请,没有润格,连新装也没有……黑外套上不仅残留了获奖前的宿墨,还有近期我工作室台面上的水墨。幸好墨是香的,不然的话,贺先生恐要遭人嫌弃了。艺术需要有经济基础,佳作也应流入市场。这篇文章(微信转载的《润格中的艺术经济史》)或可供贺先生参考。

    跟帖者众,较有代表性的有:

    朴素又低调,获奖了连件新衣服也没买

    内心的足够强大才能支持外表的朴实

    我没见炜炜有这么朴实啊

    浓浓的文人气质

    浊世显荣,非炜炜之所愿

    范坚老师都现身点赞,史无前例

    下次求字一定要准备润格

    ……

    炜炜兄自己的回复是:我有那么朴实吗?

    他大概不知道自己的朴实。常态的生活,自己哪会在意那么多呢?

    但是,我想要不注意却还是注意到了。比如他的“座驾”,那是一辆只有两个轮子、没有后备箱、没有后视镜的二手电动车;比如他的斜挎包,那是一个单薄的、工商银行免费赠送的NIKE小包;比如他的手机,虽是苹果牌子,却无任何装饰,而且“伤痕累累”……

    是的,如果你不小心在哪里见到了他,大概也会发出类同“我没见他有这么朴实啊”的感慨。因为在南昌这个地方,破旧的电动车更能防盗,NIKE是个大品牌,苹果手机不是一般人舍得用的……更何况,炜炜兄朴实而不寒酸,他的黑外套并不廉价,粘在袖子上的墨与衣袖同色,基本不影响他整体衣着的品味,他的临时住所又在较高档的社区……

    即便如此,我基本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他很少刻意修饰自己,却总是很得体,因为整洁是他的习惯。如果我说他“朴实”只是基于这些层面,未免过于浅薄。他的朴实,更多地表现于对人对事的态度上。他酒量不大,但是一旦和朋友喝上了,从来都是一副“我干了,你随意”的姿态;他其实没有烟瘾,但只要在一起的朋友抽烟,他就“陪着”一起抽;按照江西师大当年引进博士的标准,他是可以享受四类以上待遇的,但是当校方递给他五类人才合同时,他几乎没有一声争辩,就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现在,他获得了中国书法最高奖项的佳作奖二等奖,是江西省此次获得该奖项的唯一一人,更是该奖项设立以来江西省内选手获得的最高奖项,按理来说,他是可以稍稍表现一下的,但是,起码到现在为止,他还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扬眉吐气”,人前受贺时,回复的多是“运气”,有时甚至说出“脏话”:“走了狗屎运” ,很不好意思的样子。院领导讨论给他奖励的标准,征求他本人的意见,他因为提出兰亭奖是当下中国书法的最高奖项,然后是好一阵子的后悔,后悔不该向院领导强调这个奖项的高度。他觉得获奖只是他个人参加一次活动的结果,扩散,那是外界的事情,与他无关。

    他大概有些迂腐吧?你只要和他相处一小阵子,就会否定自己这个猜测。

    他是“万般不急”。

    他不希望受到太多来自外界的干扰。

    他关注的重点还是书法本体。

    他也有监考,监考时也无聊,也在间隙时间发微信:

    苏教授所言:比开会还无聊的事情莫过于监考了。一场监考,一百分钟,着实难熬,既然无聊,索性随想。考试作为一种选拔制度,自古就有。在北京读书期间,曾邀同学去过国子监,那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官学,为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科举考试自隋设立,延续至清,大批饱学之士(包括寒士)借此脱颖而出,或学优而仕,或成为一代名士。泱泱中华,芸芸众生,既然是考试,就有竞争,有竞争就很残酷,谁上谁不上,天壤之别。晨坐校车,感慨如今小孩学习辛苦云云,帆江兄所言极是,既有择优,就得你追我赶,非你即我。出身贫寒的自己,不得不承认要感谢考试,小考中考、硕考博考,一路考来,虽极幸运,但个中艰辛,唯有自知。……

    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只不过流露得还不够透彻,需要我在这里做些注解。

    他的家乡——江西永新,因为是红色故土、贺子珍的故乡、书法之乡而广为人知。当代知名书画家刘勃舒、尹承志、汪为新等均生于此长于此,对这里的书画传播有着较深远的影响。但少年时代的他似乎还没有接受他们教导的机会。他的父亲虽是文革后首批大学生,但受现实制约,并没有将小家庭带上城镇化道路,而是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与当地农村紧密接轨。如此生活背景下的他自然没有什么机会接触村镇级以上的“书画家”,倒是很充分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铸就了他勤劳、朴实的优良习性。

    农村生活虽得天然之趣,却与现代文明相去较远。书画教育在农村教育体系中尤其显得无足轻重,部分对汉字书写有着天然感情的同学,往往通过描摹课本中的印刷体而改进了自己的书写能力;幸运一些的,则是有些家传的名家碑帖,或是碰到书写能力突出的任课老师。他正属于那“幸运”的一类。在永新籍知名书画家的影响尚未扩散到他生活的群落时,他的学习主干是惯常的文化课,并通过残酷的竞争迈进了永新师范的大门。他自小喜欢书写,描摹过大量的仿宋字,也全凭自我理解临摹过一些名家碑帖。这种潜伏的对汉字书写的热爱,因为师范学校对学生“三笔字”的重视,得以“正当的”爆发。永新师范书法老师王凤兰先生算是炜炜兄书法学习路上的启蒙老师,王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对汉字书法有着较科学、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为炜炜兄这一时期的书法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引导和借鉴。正是有了王老师的教导,他了解了永新的书画名家,了解到广阔的书画世界,为将来行走书法之路埋下了伏笔。

    是的,只是伏笔。他哪曾想过要以书法为业?!书法只是他的爱好,最多是他的一个“特长”。因为优秀被校领导相中,师范毕业后他顺利留校。按照一般的惯例,他从此兢兢业业,娶妻生子,安居乐业……

    人生充满偶然,任何一个既定的现实大概都是“偶然”的过去导致的。很难想象,如果中专、师范一直保持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热度,他是不是就不脱离永新师范了?如果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招收书法研究生不需要考绘画,他是不是就不考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了?如果欧阳中石先生不在首都师范大学创办书法学科,他是不是就不攻读书法学位了?如果不是因为书法,我还有机会认识他吗?……

    偶然的人生让人难以预设未来。他后来不仅离开了永新师范,还在江西师范大学青山湖校区附近度过了艰难的自考、考研阶段,2007年才以初试第一名的成绩录取到首师大书法院,追随解小青老师攻读硕士学位。那时他已是三十一岁的“高龄”学子,没有经济来源,没有依托单位,有幼子正需养育,有理论尚待重构,有实践急需突破……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他似乎没给自己第二个选择,和家人协商好以后,一心扎根于北京。

    我清楚地记得与他第一次相见时的对话。作为高他两级的“学长”,我似乎有资格为他“指点迷津”。他很诚恳地问我研究生阶段应以学业为重还是以兼职为重?学业方面是以实践为重还是以理论为重?我与他有着较为相似的成长背景,在京求学期间一直坚持兼职,以支撑自己的正常开支。那时我还没打算攻读博士学位,一心筹划毕业、就业,然后安居乐业。所以我当时建议他做些兼职,重视理论,但更侧重书写实践。他只是微微笑,万般不急的样子,对我的建议不置可否。此后我毕业、就业,经历了一系列未曾料到的波折,与他少有联系。

    他真正引起我的关注,是在2008年的下半年,缘于首师大书法院以黄山考察为题材印发的一本集子。那时我已在北京工作,有一次去同门学友宿舍串门,翻阅了书法院新出的考察集子,发现了一幅精彩的小楷作品,款字是“贺炜炜”!当时确实有些惊讶,因为在我的惯性思维里,跨专业考进书法院读书的硕士很少有这么高水平的“写手”。虽是老乡,彼时我对他其实还比较陌生。通过学友介绍,我才知道,他到北京求学后,没有追随兼职大流,完全凭借自己原有的积蓄和学校的补助,一心扑在书法学习和训练中。书法院有一间专门的书写训练室,他和另外三个同级的同学是最坚定的“占用者”,没课的时候,大都沉浸于训练室,各自临写,共同探讨。以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为导向,他们研试了大量的款式,无论打格还是拼接,全部自己动手。他在老家学习过装裱,拼接各类形式所需的技巧对他都形成不了障碍,他较同级的其他同学年龄稍长,又终日乐呵呵地没有半点“架子”,完全与他们打成一片,因此获得“老大”这个美名。

    此后,我和他的交往渐渐多了起来。有时我会去他的宿舍,看他临的钟、王小楷,索要他随手书写的小楷习作;有时也去书法院训练室,看他们设计的款式,拼接的纸张。09年我考回首师大书法院攻读博士学位以后,他也常来我的宿舍,谈当下,谈未来……渐渐地无话不谈。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觉得他似乎有比我更多“着急”的理由,无论是小家庭的经营,还是个人发展方面。我在2009年9月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正值青年学者廉思所著《蚁族》广受热议之时。此前一年多时间里,我在北京切身感受了“蚁族”这一群体的生活,对各类高校毕业生遭遇的就业困境有着较深刻的认识。以我的判断,他如果选择硕士毕业就直接就业,那么,他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无论是留京还是回赣。如果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呢?有过考博(尤其是考艺术类博士)经历的朋友大概都知道,那真是谁也拿不准的事情!这种状况之下,他作何选择?状态如何?

    他自然也是有一定压力的,但他真正做到了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显示出一种“万般不急”的状态。按照惯有的节奏,他在09年下半年很好地完善了自己的篆、隶、楷、行书训练,以适应各类书法教学要求;他又系统而深入地学习了中国书法史论和中国文化史论,以备将来的理论教学需求,以及来年的首师大书法院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他就是这样践行的。

    上天有时确实眷顾有心人。2010年首师大书法院录取的三名中国籍博士(当年还招录了一名韩国籍博士)中,“贺炜炜”位居第二。按照他微信的说法,应试虽然残酷,但他也算是应试教育的既得利者,此话不假。以欧阳中石先生为首的首师大书法院老师,他们大都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关爱学生的仁慈之心,每一年面对数十乃至过百参加考博的学子,他们只能秉持公正,按成绩高低、择优录取其中的一小部分。

    多年来,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考上书法博士的,大多是因为英语好,而非书写本体。稍有偏激者甚至就此认为,书法博士就是理论做得稍好,书写实践大都不行。确实,同样作为应试教育的既得利益者,我也要感谢考试,感谢英语。但对“书法博士只重理论不重实践”的偏见一直心存“不服”。每每谈及这个话题,他相对淡然,认为社会上存在这种看法自然有它的理由,我们能做的,不用去辩驳,而应从自我出发,努力提高书法临摹与创作能力。

    大多数时候,他就是这样,万般不急的姿态。很显然,他的“不急”,是有条不紊、循序渐渐,而非“慢悠悠”、“懒洋洋”。如果说硕士阶段他还只是在书法之路上小试牛刀,那么,到了博士阶段,他已然渐入书法堂奥。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书法之路上,一开始就像是石缝里长出的幼苗,万幸没有被风雨摧折,逐渐成长。他感恩,感父母养育之恩,感师友帮扶之恩,感应试考试之恩……

    我一向不是很善于评价一个人的书法,也确实觉得无论怎么品评,都难以切中要害。比如说某人的书法刚健、秀雅,或者拙朴、雄强,或者端庄、厚重……给人的印象都是模糊的,也许对着作品会有具体的感受,但换个形容词往往也是合适的。可在评述某人书法时,品评书法作品又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领地。带着这种“为难”,我要来试试评述他的书法了。

    炜炜兄荣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二等奖以后,应中国书协之邀,写下这段获奖感言:

    余性好书,每见古人名迹,必沐手合十,置之几案,悬之座右,心摹手追,每有会意,便欣然自乐,如沐春风,若饮新醅。积年求索,稍窥书道。得蒙首肯,幸何如哉!感慰之情,无以言宣。唯愿有道君子,更加赐教。

    这是他的谦虚之语,也是肺腑之言。像他这类跨专业进入书法领域的读书人,选择书法专业,主要是出于兴趣,与就业关联很小,与成绩不理想更是没有半毛关系——当前国内相当一部分高中艺考生之所以走上艺培、艺考之路,大都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佳。中国汉字确实精妙而神奇!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可以表情达意,不落于任何一种成熟的语言文字;作为汉语语系独有的一门艺术,上至帝王将相、高门大族,下至寒士工匠、平民百姓,都可以在书写中找到无穷的乐趣。书法看似简单,却又变化无穷、极具韵致;书法看似复杂,其实原理又很简单,没有太多秘密,学书者大可不必迷信各种“秘诀”。正因为如此,涉世未深,对书法尚无深刻体会和认知的青年乃至少年完全可能喜欢书法,对历代名家、大家满是景仰。

    因为“好书(法)”并转入书法专业,他必定要全面展开对书法的学习和研究。理论方面,按照首师大书法院的培养方案,他在数年备考的基础上,又系统学习了《中国书法史》(张同印老师主讲)、《中国书法理论》(甘中流老师主讲)、《中国书法文化》(欧阳中石先生主讲)、《汉字与书法》(解小青老师主讲)、《书法文献》(王元军老师主讲)、《书法美学》(刘守安老师主讲)、《诗词格律》(叶培贵老师)等课程,并将重点落实到汉字与书法方面,撰写了较大规模的有关“隋唐墓志异体字”的学术论文,得到中国社科院、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相关专家的较高评价。书写实践是他最为重视的方面,硕士阶段第一年,他严格按照书法院的要求,临习了大量的碑帖,涉及真、草、隶、篆、行各体、各种风格。此后,他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深入学习经典碑帖。不仅如此,他还放眼国内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书法相关网站等,广采博览。他又在导师和任课老师之外,积极向北京、向身边的高手、名家讨教,及时破解了心中的诸多疑虑,明确努力方向。

    以上有关他的书写实践,只是一个概说。我想在这概要之外,简谈以下几点:

    第一,关于小楷。他最早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就是一件小楷作品。他选择的小楷范本都是大家熟悉的——钟繇《宣示表》,王羲之《乐毅论》,王献之《洛神赋》,黄道周《孝经颂》等,学习小楷的方法也是常见的,并不值得深究。值得关注的是,他不止一次建议我好好练习小楷,他说他后来之所以能够深入研习其它书体,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练习小楷时养成的精工和细致。书法学习很容易流于“大概”,手、眼“慢”下来,有时并非易事。贺先生所言非虚。

    第二,关于今人书法。他有个很好的品性:极少论人是非。我这里所列“今人书法”,对应的是“古代书法”,与“是非”评说无关。自古以来,书法方面有关“古今”的论说可谓层出不穷,各时期的主流大都是“不学今人学古人”,当代更是如此。相比于尚未定论的今人书法,古代书法经典确实更应该是我们取法的对象。他也持这个观点,但他同时认为,应“厚古而不薄今”,书法要善学,既放眼古代,也关注当下。

    第三,关于大字。炜炜兄小字精妙,大字更是撼人。他的小字隶书主要取法汉隶,行草书主要取法二王、米芾、杨凝式等,大字主要取法魏碑、颜真卿、何绍基、赵之谦等。关注书法国展的人大都知道,当下能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中频频获得成绩的,大都是小字组合作品。他的难得之处,是在小楷作品入展后,小字隶书获得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优秀奖,大字行草获得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展优秀奖。他这次的获奖作品,仍是大字行草书。我们上学对门而居时,他常感叹写大字的不易,并说大字和小字写法不同,大字的线感、笔力、变化等都有自身的特点,有时需要借助别的元素来化用等等。

    第四,关于节奏。如果用“行笔纾缓、点画饱满、结字古雅、气韵生动”等词来形容炜炜兄的书法,不可谓不贴切,却总是不合我意。“悠悠的”,他不止一次这样表达自己对节奏的理解,并每每在行笔拐弯处发出一声愉快的慨叹(可惜不能用语言表达)。“悠悠地”,像轻音乐的节奏,又像太极拳的节奏,那才是他书法的节奏。他这“悠悠的”节奏,是行笔的节奏,也是结字的节奏,还是通篇的节奏。不紧不慢,不激不厉,不温不火,就是这样的。若能想象高水平太极的节奏和其中的力量,就能理解他书法的节奏和内在的力量。所谓“书如其人”,在他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关于书法,他还有较多来自实践的经验,比如书法风格的理解,比如工具材料的选择,比如临摹到创作的转换,难以一一道来。关于炜炜兄其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故事还有很多,这里自然无法穷尽。至于他的书作,我之前说了,无论怎么品评,都难以切中某人书法风格的要害。如果您确实有意,请多走近他,多看看他的作品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