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四大古国之一,早年的很多经验被老人以口口相传的方法流传了下来,时间久远,这些“老话儿”被称为谚语。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进程,很多谚语使用频率下降了很多。有的谚语,寥寥数字,往往还和二十四节气挂钩,导致现在的孩子甚少懂得其中含义。 但就是这样短短几个字的谚语,却包藏着我国无数农民智慧的结晶。 有谚语说:'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这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发生过很多场的瘟疫,根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674年截至到新中国成立前,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发生了772次不同危害程度的瘟疫,这还是记载在册的数据统计,这个数据只能当做参考,并不准确。 每次瘟疫发生的原因大多是大同小异——环境问题,所以还有句谚语是形容瘟疫产生的征兆'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古时因为国家四处征战,导致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没有了固定的粮食来源,开始一路逃荒,路上是见到什么吃什么,有的时候连死人的肉都吃,于是就造成了每次战争结束后,都会爆发规模不同的瘟疫。 过去这被认为是上天的惩罚,其实就是吃的东西不干净,加上环境的脏、乱、差,导致了瘟疫的发生。有人根据瘟疫爆发前后的事情,总结出了'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说法,并口口相传的流传了下来。 后来的人们又发现了一个规律——每次瘟疫基本都是'始于大雪,衰于惊蛰'。说的就是瘟疫爆发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古时候因为要农耕,所以时间会选择用二十四节气来记载一些重要的事件。 “始于大雪”即瘟疫一般在“大雪”时开始。 “大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即将进入到最冷的时候,在天气冷暖过度交接的时候,有些人的免疫差,会病倒,当出现多人病倒且有相似的症状时,被称为'瘟疫',此时身体虚弱很容易患上流感,但古时候医疗条件低下,不了解详细情况,因此笼统称为瘟疫。 '发于冬至',冬至这一天被誉为是全年最冷的一天,人们需要吃饺子以防止耳朵被冻掉,意味着冬天真的来临了,大家需要休养生息,冷冽的天气和暖和屋子的交替使人处于忽冷忽热,更容易让人患上流感。 '生于小寒',中医常说'小寒胜大寒',人体阴气逐渐增多,冷气在体内堆积的时间久了,阴阳失衡,导致污浊之气趁机乘虚而入,一些轻微流感症状也会在这个时期全面崭露口角。 '盛于立春'。春天的到来,树叶抽出新芽,万物复苏,这个时期的动植物包括人,都在生长,不仅人体的免疫力在慢慢恢复,病毒也在抓紧一些时机发展壮大。 '弱于雨水'。雨水的到来意味着冬季已经过去了,大家可以出门活动身体,下地劳作,安排未来一年农作物的种植了,温度在快速回升,人体免疫力细胞适合这种天气生存,开始活跃起来全力抵抗病毒细胞。 '衰于惊蛰'。惊蛰的到来代表着气候气温的回升,人体免疫力增强,病毒已经不再适合在人体生存下去,只能被消灭掉,染病人群渐渐康复,感染人群也逐渐减少,因而古人认为瘟疫“衰于惊蛰”。 这是过去的老祖宗以地域地貌及生存环境、社会状态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通常是针对一方水土一方人的观念,对于当地的人来说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从“大雪”到“小寒”恰巧是人体免疫力低下的时间,新陈代谢缓慢,身体不似往日那般健康,导致了病毒具有可趁之机。 而随着“立春”的到来,春暖花开,雨水扫尘除厄,瘟疫也渐渐衰弱下去了。 只能说老祖宗提早了几千年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就发现了这样的规律,以谚语的形式口口相传,流传到今,我们不得不感叹老祖宗具有无穷的智慧。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疫情定会退去,真正春暖花开之日,定是欢声笑语,山河如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