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山很多人反对招安,为啥不反抗或不走呢?原因是宋江有“法宝”

 人之意 2020-03-13

《水浒传》里确确实实写了反招安的斗争。在梁山好汉中公开站出来反对招安的,以李逵最坚决,其次有鲁智深、史进、阮氏三雄、穆弘、刘唐、石秀、戴宗、李俊、张横、张顺等。武松、燕青经历了从主张招安到反对招安的转变。吴用则是一个夹于"受招安"与"反招安"之间的复杂人物。

  

人们说到反招安的斗争,往往只会联想到"菊花之会"的纷争和李逵的扯诏骂钦差。其实,这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历史过程既有公开的交锋,也有暗中的斗争;既有赤裸裸的叫喊,也有委婉的规劝;既有明言的警告,也有微词的隐喻……反招安的斗争,大致历经以下几个阶段:

酝酿阶段。

这一阶段的斗争是现出内蓄、缓和而婉转的特点。从宋江方面看,有着浓重的封建名利思想和明确的招安观念,他被逼落草,便把这些东西带到梁山来。随着梁山力量的逐步壮大,宋江的招安思想也发展起来。他对呼延灼表白心怀:

"权借水泊里随时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

对宿太尉展现忠心

"权借梁山水泊避难,专等朝廷招安。"

对徐宁诉说衷情:

"现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

由此可见,宋江落草梁山,只不过是"暂居""权借"的权宜之计,目的乃是等待时机受招安。

从晁盖方面看:他对宋江的"专待朝廷招安",从未表示过任何赞同之意,但也没有李逵那种"夺了鸟位"的明确主张。那么,晁盖的思想倾向究竟是什么呢?

他偏向于"造反到底"!在同官兵的搏斗中,英勇顽强,身先士卒,对封建朝廷有深仇大恨。这与处处为自己留下"招安"退路的宋江,大相迳庭。他虽然提不出一套梁山的发展远景,但他是实心实意在梁山扎根落草的,这与那个"权借"梁山屈居的宋江,又是迥然有别的。晁盖还是有"称王称帝"的意识,这与那个梦寐以求做朝廷忠臣的宋江,更是针锋相对的。正所谓

"在晁盖恐托胆称王,归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义,把寨为头。"

以上表明,晁盖与宋江的分歧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为什么没有形成公开化的斗争和尖锐的交锋呢?

第一点:因为晁盖同宋江有过生死之交,友情甚重!浓重义气是会掩盖原则斗争的。对宋江来说,虽富于权术心计,然而上山不久,功劳不大,且又位居晁盖之下,他也不便于过分锋芒毕露。

第二点:此阶段的梁山义军虽然不断壮大,但还没有形成足以同整个封建朝廷抗衡的庞大军事力量,只有拼力斗争壮大自己,才能解决生死存亡之虑。封建朝廷也还没有把梁山看作心腹大患,考虑招安伎俩。因此,同官府的矛盾斗争,是主要矛盾斗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内部的矛盾。

但是,没有公开化的交锋,并不意味着没有斗争。

梁山前后经历六次"排座次",前三次,基本上是按照晁盖的"重才德、看贡献"的标准来排列的。但是宋江一上梁山,便明显地对抗着晁盖的排座次标准,并积极而悄悄地推行自己的主张。

晁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对宋江似有难以明言的不满与微怒。不便明言,那是宋江于晁盖等人有救命之恩和朋友之情,忠于义气,不便多言;微怒是不满宋江的招安想法及作为,如晁盖在决定他亲自去劫寨时,就曾气鼓鼓地说:

"我不自去,谁肯向前?"

这句话中,包含着明显的不满,似乎也表明晁盖的指挥已不太灵了。当然,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晁盖对继承人的"选拔"问题。他曾一再推举宋江当寨主;可是到了弥留之际,却不愿意"顺水推舟"、"名正言顺"地把"寨主"让给"第二把手"宋江,偏偏要当众宣布"临终遗言":

"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此遗言,一则说明晁盖对关系梁山大业的领导权的处理不甚慎重,有浓重的个人恩仇观念;二则表明晁盖对宋江失去了信任。因为作品除了写过宋江杀死手无缚鸡之力的阂婆惜外,从未正面写到宋江有啥武艺。即使有武艺也只是"平平"而已,绝对不可能打败并捉得武艺高强的史文恭。这不等于宣布不同意宋江当寨主吗?

由此可见,这斗争表面虽不激烈,却在委婉中包含了交锋。

  

正面交锋阶段。

这一阶段受招安与反招安的斗争,是公开的、表面化的,时有激烈的交锋,突出的有众头领大闹"菊花之会",李逵火烧李师师家,李逵扯诏骂钦差,花荣箭射"天使"等。从这几个回合的斗争中可以看出,已有部分首领勇于面对面地反对宋江的招安主张,像鲁智深以威胁口吻叫道:

"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更甚者是一些首领敢于在背地里或公开地采取对抗行动,如阮小七和水手们偷喝了十瓶御酒,又以村醪水冒充御酒。结果引起了众好汉对朝廷的愤怒,激起了对招安主张的不满情绪。又如李逵在李师师家大闹一场,这都直接扰乱了宋江的招安行动部署。有些好汉则冒天下之大不韪,不计后果地采取极端行动,如李逵的打骂钦差、花荣的射死天使等等,无疑会得罪朝廷,破坏招安的顺利实现。这都是对宋江的直接对抗与坚决斗争。此外,当宣布招安时,

"当下辞去的,也有三五千人",

足见梁山普通兵卒之中也不乏反招安的力量,这是梁山首领反招安斗争的群众基础。

  

但是,反招安力量没有领导者和组织者,只是自发的行动,也没有形成一个团结的核心力量。何况他们本身的思想观点以及性格都存在着许多弱点。而宋江在遍寻招安时,却表现出很大的能耐和很深的权术:

第一:恩威并施。

他击中了众好汉义气过重的弱点,采取了威抚并重的策略,既挥舞寨主的权柄打人,压制不同意见,像李逵叫嚷"招甚鸟安"时,他即大喝道:

"这黑厮怎敢如此无礼!左右与我推去斩讫报来!"

第二:施以"义"气捆住众好汉手脚。

他那口口声声的"兄弟"称谓和"对天盟誓,各无异心,死生相托,患难相扶,一同“保国安民"的誓言,犹如一条无形绳索,紧紧地把梁山众兄弟同他捆在一起。李俊本来已看破红尘,情愿跟随费保远走高飞,

"今日便随贤弟去了,全不见平生相聚的义气"

就是考虑什么"宋公明恩义难抛"所以又跟宋江瞎跑了一阵子。这种浓重而狭隘的义气观念,正是梁山众将不得不跟随宋江往招安死路上走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宋江善于钻营,巧于寻找门路,对招安的浊浪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此种种主客观的复杂原因,所以反招安力量虽然同宋江进行了公开的交锋与斗争,但都失败了。

  

余波阶段。

欢呼宋江全伙受招安的锣鼓声声,恰是宋江全伙走向灭亡的丧钟长鸣。一经受了招安,他们就成了"瓮中之鳖。"但是,受了招安,并不等于反招安思想的失败。许多人,"身"被招安了,但"心"并没有被招安去,甚至更强化了反招安的意识。反招安思想,比招安之前,显得更为活跃了。因为梁山众弟兄领受了招安带来的种种屈辱、恶运与惨剧,对招安更为反感了。于是,反招安的斗争尚有不绝的余波、层层的涟漪。

随着梁山兄弟境况的恶化,有许多人陷入了深深的懊侮之中,并不时燃起了"重反梁山"的火苗。如吴用在征辽中,对宋江说道,由于

"奸臣专权,主上听信。设使日后纵有成功,必无升赏",

并萌生了对宋朝的异心。李逵做梦也在挥舞双斧砍杀朝中四贼。他对宋江说:

"哥哥,好没寻思!当初在梁山泊里,不受一个的气,却今日也要招安,明目也要招安,讨得招安了,却惹烦恼。放着兄弟们都在这里,再上梁山泊去,却不快活!"

结果遭到宋江的一顿痛骂。直到临死之际,李逵还动员宋江:

"哥哥,反了罢!"

他要率领镇江的三千人马,并招兵买马,再上梁山泊。当时,梁山众将也"尽有反心"。正因为大家看透了宋江的执迷与顽固,因而便有李俊、张横、张顺、阮氏兄弟等人,背着宋江动员吴用重举义旗,再上梁山,他们说:

"朝廷失信,奸臣弄权,闭塞贤路。俺哥哥破了大辽,剿灭田虎,如今又平了王庆,止得个皇城使做,又未曾升赏我等众人。如今倒出榜文,来禁约我等,不许入城。我想那伙奸臣,渐渐的待要拆散我们弟兄,各调开去。今请军师自做个主张,若和哥哥商量,断然不肯。就这里杀将起来,把东京劫掠一空,再回梁山泊去,只是落草倒好。"

面对如此众将"尽有反心"的严重局势,宋江又施展了"义气"的巨大法宝,逼使众人“俱各垂泪设誓而散”。

  

由此可见,在这种斗争的余波里,宋江依然是紧紧用义气去束缚众人,而众好汉也依然没有克服自身的弱点,还是被宋江襄着一起走。此外,在斗争的余波里,作品还描写了反招安力量的人心思散,各谋出路,这种"离心"倾向做法,是在特殊条件下对宋江进行抵制与斗争的一种方式。如宋江念念不忘为人臣子,但是许多梁山首领却不屑为官等等。

结束语

《水浒传》中的受招安与反招安,是极为复杂的古代社会现象。《水浒传》对这种现象作了深刻有力的反映,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胆识。当然,由于招安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所以至今还存在着种种不同看法,这也表明对此问题,仍有广泛深入、多角度、多侧面继续进行探讨的必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