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易论坛是医药导报独家策划的大易国际中医药大健康论坛简称,拟邀王永炎、张伯礼、向仲怀、郝希山、仝小林、黄璐琦、钟南山、李兰娟、樊代明、杨胜利、陈薇、吴以岭等20位院士及路志正、刘敏如、廖品正、段亚亭等30位国医大师及马有度、马烈光、惟海法师、刘姝威、陆华、毛嘉陵、宋民宪、钟国跃、李大宁、诸国本、段俊国、宋瑞霖、高金波、秦玉峰、徐镜人等50名中国知名中医药专家共100人为本论坛思想大师,与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针对中医药不限内容、不限时间,“散打”、“闲聊”,半夜睡不着的时候都可以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其宗旨是用中医药这把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蓄积正能量,打开世界大健康之门。 编辑:小玲医生(微信:18696660866,24小时都处于开启模式,欢迎您微信“送宝”。) 一、陈竺院士妙用砒霜攻克白血病1994年,当陈竺得知哈尔滨医科大学张庭栋教授等用砒霜治疗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取得时间长短不一的完全缓解的信息后,便开始与哈尔滨同行合作,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癌细胞凋亡机理的研究中。 两年后,陈竺带领的研究小组与哈尔滨小组合作在国际权威杂志《血液》上发表论文, 揭示了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是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细胞程序性死亡)而发挥作用的。 这一发现使砒霜这个古老的中药,正式步入了现代药物治疗研究的主流。 经过多年探索和试验,陈竺发现维甲酸和砷剂实际上是通过不同的途径,靶向作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同一关键致病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并因此提出两药共用(砷剂+维甲酸)的“协同靶向治疗”设想。 临床试验中,90%以上的患者长期无病生存。 二、医学界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1995年,陈竺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这年, 他只有42岁,是当时中国医学界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 随后几年间,陈竺牵头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参与组织协调了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及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骑士荣誉勋章”等。 他所领导的上海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队伍,被国内外同行尊称为“中国陈竺组”。 然而,归国初期,创业之艰苦超出了陈竺的想象。 当时,担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王振义只是一个“皮包所长”, 陈竺要建血液研究室更是缺人、缺设备,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 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吓倒陈竺,小小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黎明。 陈竺、王振义院士获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 陈竺带领同事们边建设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体系,边开展了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病原理及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该病机理的研究。 经过顽强拼搏,实现了我国人类疾病相关基因发现“零”的突破; 并发现了维甲酸诱导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分化的一组关键基因(RIG基因系列)。 三、统筹中国人类基因组研究陈竺参与和指导了白血病癌基因研究和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诱导分化凋亡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阐明其作用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提出肿瘤“靶向治疗”观点; 参与中国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筹划、协调和管理工作, 组建了相关的研究技术体系认识了一批受维甲酸调控的基因及其组成的信号传递网络首次描绘了造血干/祖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克隆了300多个在造血细胞表达的新基因的全长CDNA。 四、一九八一年毕业陈竺,男,1953年8月出生,江苏镇江人, 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教授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1981年陈竺从上海第二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工作; 1984年前往法国留学; 1989年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肿瘤发病基础专业博士学位,之后回国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工作;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至2007年担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200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2005年起兼任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 2007年至2013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 2010年至2015年担任中华医学会会长; 2012年担任农工党中央主席; 2013年至2018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 2014年担任欧美同学会会长; 2015年担任中国红十字会第十届会长 。 陈竺主要从事血液学研究,他的研究方向为:白血病系统生物学研究、人类多基因复杂性状疾病的系统生物医学研究。 2019年12月18日,陈竺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编排:安妮 |
|
来自: dczyxhd > 《中医康复医疗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