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探索节水型社会建设新途径
2020-03-13 | 阅:  转:  |  分享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探索节水型社会建设新途径

时间:2008-10-2817:37:58点击:196

??

西安市水务局路中朝发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奋斗目标。节水型社会建设,是通过强化管理、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优化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节水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先进可行的节水设施和治污设施、提高全民节水自律意识等措施,实现用水高效、生态发展的目的。西安通过几年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了人水和谐,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共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之路,为干旱缺水地区解决水资源矛盾、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范式。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信心不动摇???西安市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南倚秦岭,北濒渭河,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几年来,全市经济社会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已进入了一个城市价值的充分兑现期和发展加速提升的新阶段。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西安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24立方米,不足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3、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优先解决水资源瓶颈制约问题。回忆上世纪90年代,西安出现的严重“水荒”,数十家工厂因无水而停产,几十万居民在缺水中度日,市区企事业单位纷纷自掘深井,高峰时市区自备深井发展到2300多眼,最高日开采量32万立方米。超量开采地下水使市区承压水位急剧降低,大量的地面建筑物和地下设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屹立了1300多年的西安标志性建筑大雁塔向西北倾斜达1米多。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来西安视察后,发出了“抢救西安”的呼吁。???如何走出一条人水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西安市市委、市政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项重大而又严肃的课题。我们先从开源入手,在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开源措施,建成黑河引水工程、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使我市地表水供水能力大幅增加。但据《西安市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分析,到2020年,即使将全市26亿水资源量全部开发利用,供需缺口仍有19亿立方米。加之节水措施滞后、农业用水粗放、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居高不下,水的问题将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003年,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把西安放在关中城市群、西部地区、新欧亚大陆桥的大背景下来定位和思考,在走向世界、融入全国、服务全省的进程中拓展空间,实现率先发展,明确了把西安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和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目标,不断增强内陆核心辐射带动功能,努力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面对西安发展定位的历史性抉择,我们及时开展了深入的讨论和广泛的调研,认识到单靠开源的方式难以长久解决我市的水问题,必须重新审视市情,正视现状,开源与节流并重,必须在优化配置上做文章,在高效利用上下功夫,在全面节水上找出路,在转变观念中求突破,实现节水与发展的“双赢”。正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迫切的实践需求,我市积极向水利部申请并被列入了全国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国家适时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统筹经济建设、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决策。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为我市立足自身解决水问题指明了方向、廓清了思路。特别是张掖、绵阳、大连等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成功实践,增强了我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信心和决心。我市将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成功的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行业推动、全社会建设、全方位节水的路子。???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创新节水型社会建设途径????将理念转化为实践,变概念为行动,是我们始终探索的一个重点。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增强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为目标,以节水型社会建设创新为主线,强化节水理念,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制度建设,实现人水和谐,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作法是:???(一)政府主导,强化考核,创新水务一体化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体系。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也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为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领导,政府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水务局等29个部门为成员的西安市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为了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将原隶属于城建系统的黑河供水工程管理局划为市水务局的二级局;将原设在城建部门的西安市节约用水办公室整建制划入市水务局,将地热水、矿泉水管理职能和节约用水行政主管职能明确划定市水务局。涉农的十个县区也都全部成立了水务局,建立了权威、统一、高效的水务管理和节水管理体制,充分保障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为了凸显推动作用,西安市市委、市政府将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全市目标责任综合考评体系,将14大类、66项目标任务落实到29个部门和单位,提出完成任务时限要求,每年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与部门、区县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对各成员单位与区县政府实行年度考核,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市人大、市政协不定期听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每年安排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节水型社会建设创建工作,听取政府的工作报告。各区县均成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各项活动提供了体制保障平台。通过政府推动,区县联动,部门共建,有力地促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二)优化配置,二水联调,努力构建水资源开发利用新格局。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以来,我们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精心做好优化配置文章,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西安城市水荒的最佳方略——“群峪协井,两水联调”,并积极大胆地付诸实践。先后投资95亿元,全面系统地规划和建设了一批地表水水源工程,建成并利用黑河供水系统对秦岭北麓石头河、沣河等7个峪口的地表水进行联合调度,实施了省内首条南水北调工程,使地表水日供水能力达到130万立方米,保证了市区和近郊户县、长安、阎良、高陵等区县供水问题,地表水已成为城市供水主水源。在保证市区供水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启动了自来水管网覆盖区域的自备井封停工作,下决心改善城市地质环境。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封闭自备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的范围,每年年初公开在媒体上发布封停自备井公告,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地下水保护行动”。全市累计已封停自备井1700余眼,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2.1亿立方米。其中市区封停自备井1348眼,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1.6亿立方米,近乎市区年供水量的一半,实现了城市供水以地下水为主向以地表水为主的转变,全市地下水位稳步回升,地面沉降、地裂缝环境地质灾害得到了有效遏制。???(三)创新制度,调整结构,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试点期间,省人大批准颁布了《西安市黑河引水系统保护条例》、《西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和新修改的《西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市政府以规章形式颁布了《西安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制定下发了涉及地下水管理、地热水保护等30余项规范性文件。先后编制完成了《西安市节约用水规划》、《西安市雨水利用规划》、《西安市再生水利用规划》、《西安市地下水资源保护利用规划》、《西安市高校节约用水规划》等11部专业规划,对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起到了指导作用。为了构筑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市委、市政府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放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基础地位来抓,通过实施产业规划,采取政策措施,压缩印染、纺织、造纸、冶炼等高耗水行业,全市年工业用水量从5.4亿立方米下降到3.9亿立方米。特别是从2003年以来,下决心关停规模以下造纸厂200余家,使全市造纸企业数量控制在20家以内,并全部进行循环用水工艺改造。同时,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振兴现代装备制造业、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做强做大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扶持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在“四区一基地”建设中,根据区域水资源配置方案,积极实施工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以节水、节能为重点,推进技术创新。同时积极实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扶持发展优质粮食、畜牧、蔬菜、果品四大主导产业。试点以来,市政府制定了《城市供水价格改革五年规划》,形成了节约用水的经济调节机制,先后3次调整市区自来水价格,目前,居民生活用水由2003年的1.50元/立方米调至2.95元/立方米,增幅193%;特行用水由2003年的5.14元/立方米调至17元/立方米,增幅331%。实行省上新的水资源费上限标准,地下水由过去的0.08元/立方米调整为0.5-3元/立方米,超采区另加收50%;污水处理费由0.16元/立方米调至0.8元/立方米。水价和水资源费的不断调整,拉开了各类用水差价,加上对自来水用水大户、自备水源井、地热水井取水实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初步形成了有利于节水的价格形成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全民节水意识,促进了水资源向用水效率高的产业流动,推动了再生水利用等循环经济的发展。??(四)统筹兼顾,城乡并重,全面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按照城乡统筹、工农并重的原则,不断丰富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在农业方面,西安作为水利部确定的全国农业节水示范市,从1996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投入农业节水灌溉项目专项资金1000万元,同时吸引区县配套及群众自筹资金1500万元,在广大农村,因地制宜地采用U型渠衬砌、管灌、喷滴灌、雨水集蓄利用等节水灌溉形式,通过项目带动,多元投入,每年新增改造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8万亩,形成了五大板块的节水灌溉示范基地,探索出了石榴、猕猴桃、葡萄、甜瓜等经济作物最佳灌溉模式。在新建井灌区全面推广IC卡自动计费系统,实现农业节水精确计费,大大提高了农民节水意识,亩均用水定额下降30%,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1。在城市节水方面,按照典型带动、板块推进的原则,实现了各行业节水从点到面的跨越。在工矿企业,有针对性地推广西安石化总厂中水深度处理模式、西安航空动力公司冷却水循环利用模式、西郊热电有限公司中水回用模式、西安化工厂全方位制度节水模式。西安热电有限公司平均每月使用中水20万立方米,一年节约水费近500万元。对200多家企业实行IC卡计量制度,实现了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在全市高校大力推广西北工业大学智能控水系统和西安思源学院污水处理回用模式。目前,全市1/3以上高校节水设施安装到位,12个新建校区全部建设了污水处理及回用系统,涌现出了西安交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校区等一批新的典型,每年可节约水资源约1800万立方米。在全市73家三星级以上宾馆、酒店推广唐城宾馆节水化改造模式,1/3宾馆酒店进行用水设施节水化改造。在全市“城中村”大力推广未央区白沙口村、河址西村IC卡计量用水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模式,10家“城中村”安装了IC卡计量用水设施,节水收效明显。在社区和公共场所推广红专社区节水文化模式,大力普及使用先进的节水器具,提倡一水多用。在洗车行业重点推广盛和行洗车循环用水模式,对70家符合要求的洗车场站进行了审核发证,对400家不符合要求的洗车场站进行停业整顿。通过载体建设,板块推进,使全社会各行业节水看有亮点,学有榜样,使节水型社会建设由理论变为生动的现实,通过机制带动和自身收益,从而变成自觉行动。???(五)多措并举,生态重构,建设水特色凸现的生态化城市。西安保留着从史前文明到近代文明的丰富文化遗存,是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托。我们按照“大水兴市,小水富民”的原则,实施“大水大绿”工程,重构了城市水系,延续了历史文脉。一是实施“大水”工程。从综合治理河流入手,通过对流域的生态重建,完善西安城市形态,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我们大手笔规划,高起点建设,建成了一批重大生态和基础设施项目。浐灞生态区创造性地提出“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的发展理念,不到4年时间,完成生态化堤防18.6公里,铺设截污管道21公里,绿化面积近5000亩,新增水面面积6500亩。2007年10月,F1摩托艇亚洲首站大赛在这里成功举办,让世界对西安有了新的认识,“西安有大水,灞河可赛舟”的讯息广播全球。恢复再造了曲江芙蓉湖、曲江南湖等历史文化景观,构建集生态环境重建、观光休闲娱乐、现代商务会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生态和娱乐休闲区,再现了曲江池地区在历史上“青林重复,绿水弥漫”的山水人文格局,成为西安当之无愧的新名片。以打造集高科技产业、旅游休闲、商务金融、居住生态为一体的滨水特色功能区为目标,全面启动了渭河城市段22.2公里综合治理工程,为城市行政中心北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二是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先后投资近20亿元,对皂河、漕运明渠、幸福渠进行了综合治理。团结水库、太平河综合治理工程也正在抓紧实施。经过几年的努力,不但彻底解决了西安城市西北郊排水问题,还形成城市生态景观长廊,保护了古汉城遗址,改善了城市综合环境品质。三是实施引水进城。以“引沣进城”、“引大济河湖工程”为依托,先后将南山水系引至曲江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兴庆湖、护城河、团结水库等,形成串珠式运行模式,使涓涓细流润泽古城。“八水”进城使西安兼具自然山水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形成地域特色的生态化城市。四是大力实施碧水工程。市政府全面启动了污水处理项目,已建成3座污水处理厂,在建6座,规划到2010年共建15座。以河流自然水体、城市处理后的中水、次质水,在浐灞河河道、浐灞三角洲、灞渭交汇处的河漫滩地带形成了25.3平方公里、北方城市罕见的湿地生态景区。严格实行达标排放制度,除关停造纸企业200多家外,又取缔了电镀企业113家,全面实施了护城河治污工程和浐河截污工程。目前,氵皂河、潏河、浐灞河水质均有所改善。???(六)整合资源,科研攻关,充分发挥科技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上的引领作用。西安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才资源得天独厚。我们不断创新和突破,逐步提升水资源调度、管理的能力。一是建立了节水管理信息系统。成立了西安市水资源科研中心、水环境监测中心、旱情测报中心,投资2000多万元初步建成了地下水位自动监测、水源自动监测、山区雨量自动测报、大坝自动监测系统、农业节水灌溉信息等系统,全面开展了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建设。二是开展了技术攻关。市自来水公司投资3700万元建成工艺水回用系统,使水厂生产基本实现了“零排放”,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用水近900万立方米,不断创新冲洗工艺,推广了汽水冲洗法;大力推广电子管网测漏技术,城市管网平均漏损率已降至13.6%。三是建立了预付费收费系统。对新建井灌节水示范区,全面推广IC卡自动计费系统,通过先进的传输网络,建立了农业节水灌溉数据分析和旱情测报平台,在全市已累计装设各类IC卡水表和收费系统6万多台套,收到了良好的节水效果。四是开展节水技术创新研究。与高校合作开展了城市最佳供水方案研究、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地热水回灌试验、地下承压水回灌试验和水源地温空调试验研究。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展蒸气洗车、节水马桶等技术攻关研究。这些课题和研究成果运用到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实践,极大地提高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四年多来,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初步尝试,全市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从0.65提高到0.71,农业灌溉用水量年减少4400万立方米,实现负增长;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由78%提高到80%,污水处理率达到60%;节水器具推广率由50%提高到80%,万元GDP耗水量由125立方米降至98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59立方米下降到83立方米,国民生产总值由946亿元增长到1763亿元,用水总量却由17.72亿立方米下降到17.25亿立方米,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不断增强,逐渐由经济社会的制约因素向支撑因素转变。???我们的体会是:???(一)制度建设与工程建设并重,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几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我市实际,有针对性地出台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不断规范和引导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生产关系,才能使用水效率普遍提高,节水意识明显增强,水环境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同时,我们以构筑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为目标,紧紧抓住工程建设不放松,使工程建设与制度建设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实现了节水和增长双赢的发展。???(二)建立经济调节机制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经济调节机制是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水资源相对短缺地区,将节水变为用水户的自觉行为,单靠政府号召和宣传是不够的。水价中除包括工程成本外,应根据资源紧缺程度考虑资源成本。要特别注意供水价格、水资源费、排污费、奖励与处罚等多种经济调节手段的综合运用。几年来,我们先后3次调整市区自来水价格,实行省上新的水资源费上限标准,实行超计划取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出台了以奖代补实施办法,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动的双重作用,对节水的促进效果非常明显,加速了水资源向用水效率高的产业流动。???(三)坚持公众参与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持久动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场深刻的治水革命,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我们感觉到,节水型社会建设核心在人。实践证明,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的趋利性上强化节水意识,除宣传和教育外,更要重视各类信息公开,参与平台建设,丰富建设载体,将用水户的外在社会成本转化为内在的经济利益,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四)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体制保障。分级分部门“多龙”管理水资源的旧有体制,造成了取水、供水、用水、管水的混乱无序,也直接影响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使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等节水制度和措施无法真正落实到位。实践表明,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打破城乡分割、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割、开源与节流分割、行业用水分割的管理体制和格局,对区域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由“多龙管水”向“一龙管水、多龙治水”转变,逐步建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水管体制,才能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调控和优化配置,才能保证水权明晰、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用水结构调整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才能把节水型社会建设稳定、有序地不断推向前进。???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一个在探索中发展、在实践中前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过程。我们在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今后,我们将虚心向兄弟地市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克服不足,在上级水利部门的关心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继续探索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新经验、新途径,努力提高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水平,促进西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献花(0)
+1
(本文系涛儿—taoe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