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全血脉说:血脉如江河,奔腾流动才百病不生

 我爱你文摘 2020-03-13

血脉,通俗的说法就是血液运行的脉络。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包含血和脉两部分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素问·调经论》中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最全血脉说:血脉如江河,奔腾流动才百病不生

而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这里的脉和十二经脉的概念不同,这里的脉多指现在我们所说的“血管”。内经还将脉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脏器——“奇恒之腑”。《素问·五脏别论》中记载:“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脉起着约束血液运行的作用,血液循脉运行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周而复始。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血液在脉中运行迟缓涩滞,停积不行则成瘀血。比如外伤等原因引起的出血,导致血液不在脉中运行而逸出脉外,则称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若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留在体内就会变为瘀血,瘀血阻滞经络,疾病随之而来。

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实就是血脉系统出了问题,我们首先要能清楚血脉系统的运行原理才能指导临床,运用中医理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血的生成

首先要知道血是如何生成的呢?中医学认为,其实血是由水谷精微和肾精化生的。

水谷之精化血。《灵枢·决气》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即是说明中焦脾胃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吸取其中的精微物质,即所谓“汁”,其中包含营气和津液,二者进入脉中,变化而成红色的血液。因此,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

肾精化血。《诸病源候论·虚劳精血出候》说:”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由于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因而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如《张氏医通·诸血门》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血的功能

血存在于人体都有哪些作用和功能呢?主要概括味两个方面,即濡养和化神两个方面。

(一)濡养作用

血液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含有人体所需的丰富的营养物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和滋润作用。《难经-二十二难》提出“血主濡之”。《素问·五藏生成》也提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明全身各个部分的生理机能无一不是在血液的濡养作用下才得以正常发挥的。

血的濡养作用,较明显地反映在面色、肌肉、皮肤、毛发、感觉和运动等方面。血量充盈,濡养功能正常,则面色红润,肌肉壮实,皮肤和毛发润泽,感觉灵敏,运动自如。如若血量亏少,濡养功能减弱,则可能出现面色萎黄,肌肉瘦削,肌肤干涩,毛发不荣,肢体麻木或运动无力失灵等。

(二)化神作用

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说明人体的精神活动必须得到血液的营养,只有物质基础的充盛,才能产生充沛而舒畅的精神活动。

若人体血气充盛,则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维敏捷。反之,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出现血液亏耗,血行异常时,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病症,如精神疲惫、健忘、失眠、多梦、烦躁、惊悸,甚至神志恍惚、谵妄、昏迷等。

总之,血液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景岳全书·血证》说:“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是以人有此形,惟赖此血,故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而百骸表里之属,凡血亏之处,则必随所在而各见其偏废之病。”这是对血液的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较全面概括。

最全血脉说:血脉如江河,奔腾流动才百病不生

血的运行

血属阴而主静,血液运行于脉道之中,循环不已,流布全身,才能保证其营养全身生理功能的发挥。血液的正常运行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多个脏腑机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血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作用。《医学正传·气血》中说:“血非气不运。”血液的正常运行需要气的推动与宁静作用的协调、温煦与凉润作用的平衡。若气中阳气部分的推动、温煦作用减弱,而阴气部分的宁静、凉润作用偏强,则可见血运迟缓、四肢发凉;若阴气部分的宁静、凉润作用太弱,而阳气的推动、温煦作用偏亢,则可见血液的流动过速,脉流薄疾。因此,气中的阴阳两部分的协调平衡,方可促使血液运行不息,并保持一定的速度。

血的运行还需要气的固摄作用。清·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下血》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因此,气能统摄血行脉中。

血的运行还需要脉道的完好无损与通畅无阻。血行脉中,脉为“血府”。《灵枢·决气》称脉管具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的功能。

血的运行还与血液的清浊及黏稠状态相关。若血液中痰浊糟粕较多,或血液黏稠,可致血行不畅而瘀滞。西医学所说的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就是因为血液黏稠导致的疾病。

此外,尚需考虑病邪对血液运行的影响。阳邪侵入,或内生火热,可发生阳热亢盛的病理变化,阳盛则推动血行力量太过,血液妄行,易致血逸出脉外而出血。阴邪侵袭,或寒从中生,也可发生阴寒偏盛的病理变化,阴盛则脉道涩滞不利,易使血行缓慢,甚至出现瘀血。

五脏与血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心气的充足,心阴的宁静、凉润与心阳的推动、温煦作用的协调,在血液循行中起着主导作用。

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主管全身血脉。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调节全身的气机,随着气的升降运动而推动血液运行至全身。宗气的贯心脉而行血气的功能,也体现了肺气在血行中的促进作用。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可以根据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气疏泄功能的协调下,调节脉道中循环的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同时,肝藏血的生理机能也可以防止血逸脉外,避免出血的发生。

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

由上可见,心阳的推动和温煦、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肝气的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心阴的宁静与凉润、脾气的统摄、肝气的藏血是控制和固摄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心、肝、脾、肺等脏生理机能的相互协调与密切配合,共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其中任何一脏的生理机能失调,都可以引起血行失常的病变。例如,心气不足,血运无力,可以形成血瘀;心阴不足,宁静作用减退,可致心动过速,血行加快;心阳虚衰,推动作用减弱,可致心动缓慢,血行迟滞。肺气不足,宣降失司,也可导致血瘀;脾气虚弱,统摄无力,可以产生多种出血病证;肝失疏泄,肝气上逆可致出血,抑郁不畅可致血瘀等。故《温病条辨·治血论》说:“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这也是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很重要的指导原则。

最全血脉说:血脉如江河,奔腾流动才百病不生

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会有哪些病理表现呢?

1.血虚

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失血过多;或因脾胃虚弱,饮食营养不足,血液生化乏源;或因血液的化生功能障碍;或因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营血暗耗等,均可导致血虚。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骨生髓,输精于肝,皆可化生血液,故血虚的成因与脾胃、肾的关系较为密切。

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依赖于血的濡养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机能,所以血虚就会出现全身或局部的失荣失养,机能活动逐渐衰退等虚弱证候。血虚者气亦弱,故血虚除见失于滋荣的症状外,多伴气虚症状,常见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无华、神疲乏力、头目眩晕、心悸不宁、脉细弱等临床表现。

心主血、肝藏血,血虚时心、肝两脏的症状比较多见。心血不足常见惊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脉细涩或歇止等心失血养的症状。肝血亏虚见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症。若肝血不足,导致冲任失调,又可出现妇女经少,月经愆期,闭经诸症。

2.血运失常

血液运行失常出现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血瘀和出血。

(1)血瘀 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液停滞的病理状态。血瘀主要表现为血液运行郁滞不畅,或形成瘀积,可以为全身性病变,亦可瘀阻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某一局部,从而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但无论病在何处,均易见疼痛,多为刺痛。且痛有定处,甚至会在局部形成肿块,如肿块生于腹内,称为“癥积”。另外,唇舌紫暗以及舌有瘀点、瘀斑,皮肤赤丝红缕或青紫,肌肤甲错,面色黧黑等,也是血液瘀滞的征象。

导致血瘀的病机,主要有气虚、气滞、痰浊、瘀血、血寒、血热等。

(2)出血 是指血液逸出血脉的病理变化。逸出血脉的血液,称为离经之血。若此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蓄积于体内,则称为瘀血。瘀血停积体内,又可引起多种病理变化。若突然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而引起全身机能衰竭。

导致出血的病机,主要有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等。

气和血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对于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和统摄的作用;血对于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等作用。故气的虚衰和升降出入异常,必然影响及血。如气虚则血无以生化而致血虚;气虚则血行滞涩或血逸脉外而出血;气滞则血瘀;气乱则血可随气上逆或下陷,在上为吐血、衄血等症,在下为便血、崩漏等症。

两者相互影响,时间长了,便会形成气血两虚。 “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血两虚,则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失之濡养,各种机能失常,故可出现不荣或不用的病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体失养及感觉运动失常的病理征象,如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形体瘦怯、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甚至感觉障碍、肢体痿废不用等。

如何对人体血气的情况作出判断呢。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十二个方面:

1、看眼球

所谓“人老珠黄”,这里的“珠”指的是眼睛。眼睛经常发黄、有血丝,是气血不足的一个表征。经常眼睛干涩、不舒服,也与气血不畅有关。中医“肝开窍于目”、“肝藏血”,血气不足容易表现在眼睛上。相反地,眼睛经常炯炯有神、瞪得大大的,通常是气血比较充沛的表现。

最全血脉说:血脉如江河,奔腾流动才百病不生

2、看皮肤

如果皮肤白里透红、没有皱纹、没有斑点,则说明气血比较充足。相反,皮肤粗糙、无光泽、发黄、长斑,都与气血不足有关。

3、看头发

头发与肾有关,而肾又是先天之本、生殖之源,肾不好也会气血虚弱。头发乌黑、柔顺、茂密,则气血充足;头发干枯、发黄、开叉、稀少的人气血不好。

4、看耳朵

耳朵圆润、肥大、饱满者,通常身体素质比较好,血气充足。相反,耳朵瘦小、干瘪者,通常气血较弱。

5、看手温

一般血气充足的人手掌是冬温夏凉的,与季节的温度刚好相反。气血容易消耗的人,通常在冬天容易手脚冰冷,到了夏天反而手掌温度较高甚至出汗。

6、看指甲

一般气血正常的人,指甲上都有小月牙。大拇指的月牙占1/5-1/4,依次减少,到小拇指依然可见月牙。身体寒气比较重的人,指甲的血液循环较差,月牙比较少。而半月太多、太大,则可能与甲亢、高血压等有关。

7、看牙龈

牙龈萎缩、牙齿缝隙变大了,都是身体机能在走下坡路的表现,气血不足。

8、看睡眠

一般来说,睡眠充足的人相对气血会好一些。如果经常熬夜、失眠、难以入睡、经常打鼾,这些都与血亏有关。

9、看运动

经常运动的人身体素质比较好,血气更容易充盈。不运动的人则相反。另外,运动时容易感到胸闷、气短、疲劳、难以恢复,这些与气血不足有关。

10、听声音

气血充足的人声音洪亮有力、饱满充实。肝阳上亢的喜欢大呼小叫,肝气抑郁的人容易长吁短叹,这些人都容易气血不足。

11、看手掌

手掌肥厚的人通常气血比较充足,手掌无肉、纤细者,气血不足。

12、看青筋

食指上青筋暴露的,通常是消化功能不好;小指上青筋明显,与肾气不足有关。手腕横纹处青筋越是明显,与营养不良、体质弱、血气不足有关。

最全血脉说:血脉如江河,奔腾流动才百病不生

出现气血虚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调理

1.食补药膳

补气可食“四君子汤”,此方有益气健脾之效。

取人参10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与羊肉炖食即可。

补血可用“四物汤”,是中医养血的经典药方。

取白芍、当归、熟地黄、川芎各9克,放入250毫升水中,煎至150毫升时,空腹热服。

气血双补可以把四君四物放在一起,这就组成一个新的方剂——八珍汤。

是中医经典的气血双补方,具有益气补血之功效。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临床常用于治疗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属气血两虚者。

最全血脉说:血脉如江河,奔腾流动才百病不生

2.穴位按压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