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遗产之瑞士篇(12个)

 乐乐龙饲养员 2020-03-13

Switzerland

0瑞士 世界遗产分布图

1伯尔尼古城 (1983)

2米兹泰尔的木笃会圣约翰女修道院 (1983)

3圣加尔修道院 (1983)

4贝林佐纳三座要塞及防卫墙和集镇 (2000)

5少女峰–阿雷奇冰河–毕奇霍恩峰 (2001, 2007)

6圣乔治山 (2003, 2010)

7拉沃葡萄园梯田 (2007)

8阿尔布拉-伯尔尼纳文化景观中的雷塔恩铁路(2008)

9萨多纳环形地质结构(2008)

10拉绍德封与力洛克的钟表城镇 (2009)

11阿尔卑斯地区史前湖岸木桩建筑(2011)

12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对现代主义运动有杰出贡献(2016)


瑞士伯尔尼古城 (1983)

Old City of Berne

伯尔尼-瑞士的首都,其古城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建于公元1191年,位于日内瓦和苏黎世之间,正对阿尔卑斯山脉,建在阿勒河一个河湾环抱的石岗上。基于对古迹的保护,这里丝毫没有大都市的喧嚣和纸醉金迷,甚至连大型国际机场都没有。静谧、高贵,充满中世纪风味。

伯尔尼古城于公元12世纪建在阿勒河环绕的山丘上,古城几百年来不断发展进步,但城市的规划理念却始终如一。伯尔尼古城保留有15世纪典雅的拱形长廊和16世纪的喷泉等建筑,这些建筑的历史可追溯到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这座中世纪城镇的主体建筑在18世纪重新修建,并保留了原来的历史风貌。

早在公元前18世纪,阿勒颇就是重要帝国的首都。到了公元前16世纪,赫梯人在大约公元前1595年入侵巴比伦王国时从安纳托利亚手中夺取了阿勒颇。12世纪末,统治瑞士中东部的泽林格公爵希托尔德五世要在自己疆域西建立一个要塞,选定伯尔尼这块地方,于1191年在此建城筑堡。1218年伯尔尼成为自由城,并开始第一次扩建。在成为萨瓦家族彼得二世伯爵的保护地期间,伯尔尼城进行了第二次扩建。伯尔尼一度论入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曾长期为独立进行斗争。公元1291年来自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死后,签定了建立瑞士联邦的盟约。完成第三次扩建的自由城伯尔尼在1339年胜利后加入联邦。在公元1415世纪,作为一个强大城邦中心的伯尔尼,其政治统治在辽阔的领土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528年后,伯尔尼与犹太教改革派结盟,并由此进入繁荣期。到公元18世纪时,伯尔尼达到了权力的颠峰。公元1848年,伯尔尼成为瑞士首都。伯尔尼位于法语区与德语区的交界处,语言以德语为主,但也讲法语。把伯尔尼定为联邦首都,就是德瑞法瑞之间妥协的结果。曾在中世纪时期筑防的伯尔尼老城,其城市规划因地制宜。道路网沿阿勒河河岸延展。其布局保留了中世纪的风格。整个道路系统用切割而成的灰色条石建成,有时(磨砾层)表现出淡绿色色调。街道两侧建有连拱。教堂的尖塔和钟楼、缀满鲜花的喷泉、建有角塔的房屋、倾斜的屋顶以及公共花园等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建筑风景画,其大部分的历史都可上溯到公元1718世纪。

伯尔尼既是城市又象乡村,比较安静,极少喧嚣;没有灯红酒绿,却不乏片片绿荫。伯尔尼号称泉城,市区街道中央有许多街心泉,多为16世纪所建。其中最精彩的街心泉是正义街的正义泉。街泉中央柱顶的塑像是一手持剑,一手拿着天平的正义女神,脚下有教皇、皇帝、苏丹、高官显贵的形象,表明即使是帝王将相也要接受正义的裁决。伯尔尼古城中奈戴格教堂建于14世纪,教堂中的雕象是伯尔尼的缔造者泽林格公爵。克拉姆街的钟塔遐迩驰名,到了整点时刻,钟面上方便有小机器人出来,用锤子敲打头上的两个钟。钟的机件是16世纪瑞士制造,至今维护完好,运转不误。伯尔尼市区街道中有许多街心泉,所以伯尔尼也被称为“泉城”。在老城里的街心泉,多为16世纪时建造,每个泉都有泉柱塑像,泉水从雕塑的柱石中潺潺流出,而这里的每一个雕塑都讲述着一个传说、一个童话,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在医院街,有一座名泉叫“风笛手泉”,饱经风霜的风笛手肯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市场街上的两座街心泉的雕塑别具风格,一座是“节饮女神”,正在用水兑酒,衣裙飘舞,姿态优美。另一座是一位“旗手”,两腿夹着一只身披铠甲姿态可爱的小熊。附近的谷仓广场上还有一个泉,雕塑是一个神话故事,泉顶有一个魔鬼,右手抓住一个小孩,正要咬掉他的脑袋,左手一个口袋里面还有一些小孩,看来他要慢慢受用。克拉姆街上,竖立着的“扎灵根泉”,是为了纪念最初建城的扎灵根公爵而建造的。在克拉姆街北,有一座15世纪初的哥特式建筑,就是伯尔尼市政厅。正门下面是一对高台阶,是典型的早期伯尔尼建筑。市政厅前的小广场上,有“旗手泉”。旗手全副戎装,手执伯尔尼旗帜,造型精细,栩栩如生。走到正义街,会看到伯尔尼最精彩的街心泉——“正义泉”。泉上的塑像是“正义女神”,一手执剑,一手端着天平。她的脚下是教皇、国王、高官显贵等人物的形象,寓意即使是帝王将相,最终也逃脱不了正义的裁决。“信使泉”在不远处的信使广场上,是为了纪念古时一位不畏强暴的伯尔尼信使。

伯尔尼有着闻名世界的拱廊。其中以火车站前的医院街到克莱姆街的古老钟楼这一段最为精彩。拱廊结构独特,是典型的中世纪建筑。沿街的楼房底层门前是便道,便道的顶部向外延伸,偏形成了走廊。走廊临街的一面有拱柱支撑,两柱之间好似宽大的拱门,廊道相连,拱门相接,蜿蜒漫长,形成拱廊。这种建筑风格是中世纪的文化特征。在老城,这种拱廊总共有七、八公里。如今的拱廊里面集聚着大商场、时装店、珠宝店、古董店、钟表店、工艺品店、甜食店、巧克力店、咖啡店和饭馆等等。而市场街和医院街等街道上的店铺里全都是最新款式的奢华时装和摩登饰物;米兰的前卫时装则在贵族街和教堂街上轮番登场;杂货街、邮局街、正义街上店店货品琳琅满目,家家服务细致周到。沿拱廊向东去到市场街,会看到一座300年前建造的狱塔。当年狱塔也是了望台,如今成为了伯尔尼旅游咨询中心的所在地。狱塔前的巴伦广场上有露天餐座和棋坛茶座。大棋盘就画在地上,棋手提着特大棋子,来回走动对弈,成为伯尔尼街头的一景。克拉姆街街头上就是驰名世界的古老钟塔。正点敲钟时,硕大的钟盘下面,就会有一个浑身披金的小机器人开门出来,用锤子敲打头上的钟,报出时间,同时,又有“时间老人”挥动手中琵琶,一只公鸡打鸣拍翅,一对小熊走马灯似的鱼贯而过,整个表演极为奇妙有趣。这座钟的机件是16世纪瑞士制造,至今保养得完好,运转无误。古老钟楼不仅是科技发展的象征,也是瑞士钟表工业的象征,海尔维希亚文化艺术的象征。走熊苑东边高坡上的玫瑰园里种植各色名贵玫瑰,品种格外齐全。玫瑰园是伯尔尼的骄傲。从玫瑰园眺望伯尔尼,老城的全貌尽收眼底。哥特式的建筑错落有致,房屋街道上下排列,建筑群中片片绿荫,整个城市宛如一个立体花园。在园中咖啡店前的露天餐桌选一个座位,要一份瑞士雪糕或一小杯浓缩咖啡,来慢慢品尝一下伯尔尼老城的味道吧。

伯尔尼,德文是BERN,法文是BERNE。传说12世纪末,统治瑞士中东部的扎灵根公爵要在伯尔尼这个地方建立要塞,为给城市取名外出打猎,以猎获的第一只野兽作为城名,结果最先捕到的是一头熊,于是便以“熊”字为名。“熊”自然成了伯尔尼的城徽,进而又成为伯尔尼州的州徽。因为这个历史的渊源,至今伯尔尼人对熊仍特别偏爱,熊的形象处处可见。有些古建筑上仍保留有熊的雕塑。每逢节日,旅馆、商店、机关、民宅的门前楼上,无不挂起饰有各种艺术造型熊标的大副彩旗,成为伯尔尼的一大景观。就是平时,熊标彩旗也是处处可见。所以,伯尔尼也被称为“熊城”。

1  瑞士伯尔尼古城11

1  瑞士伯尔尼古城10

1  瑞士伯尔尼古城6

1  瑞士伯尔尼古城4

1  瑞士伯尔尼古城9

1  瑞士伯尔尼古城3

1  瑞士伯尔尼古城1

1  瑞士伯尔尼古城2


瑞士米兹泰尔的木笃会圣约翰女修道院 (1983)

Benedictine Convent of St John at Müstair

米兹泰尔的木笃会圣约翰女修道院位于格里森州的一个山谷中,是卡洛林王朝时期极具基督教革新运动特征的修道院的典范。修道院内保存有具像壁画,于公元800年绘制完成,并保存有罗马时期的水彩绘画,堪称瑞士最伟大的艺术杰作。

圣约翰修道院位于瑞士格劳宾登州的明斯泰尔山谷,是卡洛林王朝时期极具基督教革新运动特征的修道院之一,修道院内的壁画和罗马时期的水彩绘画,展示了瑞士的宗教艺术,堪称瑞士最伟大的艺术杰作。

明斯泰尔山谷位于瑞士东南部与意大利毗邻的群山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公元772年左右,查理大帝占领伦巴第王国的北部地区,为从地理上与精神上征服该王国,查理大帝委任库尔教区主教康斯坦蒂乌斯为该地区的世俗统治者并建造一座修道院。如今,修道院的教堂内还存有查理大帝的塑像。修道院建于785年,9世纪初为本尼迪克特会(一译“本笃会”) 接管,最初只是男修道士们修行的地方。1110年左右,男修道士们渐渐散去,于是,明斯泰尔修道院逐渐演变为一个由清一色的本尼迪克特会修女组成的女修道院,所以称之为木笃会圣约翰女修道院。如今,圣约翰女修道院已凋敝不堪,但仍有12名修女在这里恪守着本尼迪克特会严格的章程,每日祈祷八次,并在属于院产的牧场与农田里日复一日地劳作。修道院为人们透过宗教来体味西方文明提供了一个非常细微的窗口。

加罗林式的修道院教堂是修道院的主体建筑,其主要特征是在主建筑的一侧附有半圆形后殿。后来,在安吉莉卡·普兰塔嬷嬷任院长期间 (1489-1492),教堂被改建为后哥特式三堂式教堂,其主跨与侧跨高度相等,使教堂的网状穹隆与尖拱窗更加突出。中央教堂南侧的支柱上,雕刻着查理大帝像。查理大帝戴着王冠,右手拿着地球仪,上面附着有象征权力的十字架。明斯泰尔修道院又叫“圣约翰修道院”,来源于教堂内尚存的一组壁画《圣约翰的施洗》。虽然这组壁画是如今教堂内惟一的珍品,但从教堂两侧的墙壁上仍能隐约看出过去壁画的痕迹。这些壁画多是9世纪的作品,红色为基调,配以黄、蓝、紫等颜色,色彩对比十分强烈,视觉中冲击力也大。壁画中的人物体态丰腴,身胖头大,表情严肃,代表了当时的审美倾向。1492年,普兰塔嬷嬷改建教堂时壁画已被部分损坏。19世纪,不知何故,壁画又全部为涂料覆盖。1947-1952年:修缮教堂时,这些壁画在无意之中被发现,并被剥离下来,保存在修道院博物馆与苏黎世国家博物馆中,修道院也因此而名闻天下。当年主教的住宅与教堂仅一墙之隔,其内部的陈设显得和谐大方而不华丽,主教专用的祈祷室陈列着从教堂剥离下来的壁画与珍贵的罗马石膏装饰及天使雕像。

木笃会圣约翰女修道院这个名字,不仅与修道院中著名的壁画《圣约翰的施洗》有关,与木笃会也密不可分。这座建于785年的修道院9世纪初为本笃会接管,成为木笃会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本笃会是天主教隐修会之一,公元529年由贵族出身的意大利人本笃所创。本笃出身于意大利努西亚省的一个名门家庭,父母派他去罗马学习文学,然而他目睹许多同窗误入歧途。一踏上社会,他就担心虚浮的社交会使自己彻底坠入地狱。所以毅然止步而退,放弃文学,离别家园,舍弃财产,开始寻觅修道之路,自此以后,圣本笃便大智若愚地隐居了。关于圣本笃的德行和事迹曾有人用对话的形式记述下来,从中可以看出圣本笃对灵修和道德方面的卓越见解。本笃自小就形成了世界观;待到成年,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他始终没有沉溺于声色中。在世时他的生活本可以尽情享乐,但他看破红尘,把繁华世界视之若粪土。本笃会有着严格的会规,由本笃亲手订立的会规,规定会士不可婚娶,不可有私财,一切要服从长上,称此为发三愿。本笃会会士必须每日按时进经堂诵经,咏唱大日课,余暇时则从事各种劳动。会规要求祈祷不能脱离工作,视游手好闲为罪恶。后来该会规成为天主教修会制度的范本。

2  瑞士米兹泰尔的木笃会圣约翰女修道院9

2  瑞士米兹泰尔的木笃会圣约翰女修道院7

2  瑞士米兹泰尔的木笃会圣约翰女修道院6

2  瑞士米兹泰尔的木笃会圣约翰女修道院8

2  瑞士米兹泰尔的木笃会圣约翰女修道院10

2  瑞士米兹泰尔的木笃会圣约翰女修道院12

2  瑞士米兹泰尔的木笃会圣约翰女修道院13


瑞士圣加尔修道院 (1983)

Abbey of St Gall

圣加尔修道院位于瑞士圣加尔州的圣加尔市。从公元8世纪至1805年脱离宗教影响,圣加尔修道院一直是欧洲最重要的建筑之一,是卡洛林王朝时期修道院建筑风格的完美再现。修道院图书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馆藏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其藏品中保存有许多珍贵的手稿,部分手稿写于羊皮上,内容是最初的建筑构想。修道院社区于公元1755-1768年按巴罗克式的风格重建。大教堂和图书馆是该宏伟建筑群的主要代表,一千两百年以来,人们在此活动不断。

公元612年爱尔兰修士帖留斯隐居于施泰纳赫山谷,修建了祈祷室。至719年康斯坦茨地区主教委派奥特马尔来到这小教区担任修道院院长,奥特马尔准备推行本笃会的会规。公元747年,奥特马尔在同一个地方按本笃会会规创办一座修道院。从公元8世纪至1805年脱离宗教影响。910世纪,汇加伦修道院有长足发展,为西方科学文化中心,宗教改革使它成为了一个戒备森严的孤岛,巴洛克时代末期,院内又增建了一座亲王府第和一座修道教堂。修道院社区于公元1755~1768年按巴罗克式的风格重建。1805年修道院关闭,而诺伊普法尔茨大楼成为州政府机关,圣加尔修道院成为天主教会行政管理机构。1836年,修道院改为大教堂。

圣加尔修道院是卡洛林式修道院的典型代表,修道院建筑包括教堂、图书馆和新宫各,建筑物以教堂为中心、按马蹄形排列成封闭式布局。圣加尔修道院几乎包含了建筑史上重要阶段的所有建筑形式,如柱头装饰是中世纪早期的卡洛林式,有哥特式古修道院的建筑布局,有诺伊普法尔茨大楼巴洛克风格教堂和图书馆,但修道院仍给人一种整体和谐的感觉。而北面和西面更被中世纪晚期的建筑物所包围。

圣加尔修道院的回廊和夹道外是修道院的内庭,回廊两侧的墙上挂着描绘修道院历史的绘画和地图,回廊中是橡木楼梯,二楼为图书馆。修道院收藏有2000多卷珍贵手稿和1650卷古本书,其中有中世纪早期的500卷羊皮纸法典,还有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修道院和教区档案文件,包括78世纪爱尔兰手稿、911世纪的插图手稿和卡洛林时期修道院的平面图。其藏品中保存有许多珍贵的手稿,部分手稿写于羊皮上,内容是最初的建筑构想。

3  瑞士圣加尔修道院1

3  瑞士圣加尔修道院8

3  瑞士圣加尔修道院7

3  瑞士圣加尔修道院4

3  瑞士圣加尔修道院5

3  瑞士圣加尔修道院2

3  瑞士圣加尔修道院6


瑞士贝林佐纳三座要塞及防卫墙和集镇 (2000)

Three Castles, Defensive Wall and Ramparts of the Market-Town of Bellinzona

贝林佐纳三座要塞及防卫墙和集镇瑞士提契诺州的贝林佐纳,是阿尔卑斯山区唯一尚存的中世纪要塞建筑的典范。贝林佐纳是瑞士提契诺州的首府,是连接意大利和阿尔卑斯山脉的交通要冲。它离圣哥达山口和圣贝尔纳尔迪诺山口的交叉点很近,所以从罗马时期以来一直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中世纪起,贝林佐纳倚踞者便凭借一线自山脉东翼斜至山谷的岩脊,三座城堡陆续建起,试图以错落地势、迭出堡垒扼守意大利之北纷争要道。

贝林佐纳遗址由堡垒群组成的,这些堡垒围绕着卡斯特尔格朗德城堡,该城堡坐落在一座石峰上,俯瞰整个提契诺谷。一排排防御墙从城堡中延伸出来,保护了古镇并阻隔了穿越山谷的通道。第二座城堡(蒙特贝罗城堡)与堡垒连为一体,而第三座(萨索·科尔巴洛城堡)则是一座独立的城堡,矗立在其他堡垒东南方向一块孤立的岩石海角上。

格朗德城堡,地势最低、兴建最早的一座。专家以为,圣米歇尔山上,公元前即存工事雏形,及至13世纪圣哥达山口开通、15世纪米兰激战科莫,格朗德城堡因时而生,宏伟扩张,名垂欧洲军事青史。

蒙特贝罗城堡精细、雅致,若自高空俯瞰,轮廓恰如枣核一枚,内外三层,百老汇或伦敦西区舞台般戏剧性重重递进,内立高塔,外勾城墙,屋宇、岔路错综复杂,直将这一处易攻难守的地势,改弦作易守难攻的金汤。平日里,城堡吊桥高举,拱门低合,任身外狼烟四起,风雨飘摇,我自水井安闲、教堂凝神、岿然不动,若借东北角塔楼或箭头状外堡登高一眺,贝林佐纳尽收眼底,天下大势,尽在一箭一炮之地。难怪15世纪,城堡后世格局初成之时,即被奉作贝林佐纳防御潜力之最,其核心筑物与外围设施之间,相对开阔区域,恰为兵士集结理想地带。

萨索·科尔巴洛城堡,是一座独立的城堡,也是贝林佐纳城堡中地势最高、体量最小的一座城堡,因属独立防御系统,遂将四面筑如绝壁。自便道步入城堡,先是一处内庭,自东向西俯瞰山谷间色彩斑驳的城市。内庭以东便是城堡主体,四平八稳,方方正正,长宽各占25米,西南一角设出眺望高塔,可自墙头兵道登抵,东北一角亦建封闭塔楼,上下四层,强势,雄浑,与最易遭受攻击的东墙连作一体。城堡内,所有筑物皆以石片覆顶,枪炮难入,墙体亦宽厚非常,东墙1.8米,其余1米,足御四面之敌。屋檐之下,生活区域,壁炉、厕所、厨房、教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只可惜,如此一座据险自固的堡垒,数世纪内,竟屡遭雷击,终于百年之前扑地而毁。今日所见,实为重塑之作,考古学信息大量遗失于烟海。

圣米歇尔山恰在贝林佐纳中心,山如龟甲,北部易守,南部易攻,今日脚下设电梯,垂直、封闭、射穿岩壁,直将远客送上山顶,邀入庭院。高墙之内,昔日挨挨挤挤的筑物,多已拆毁,只剩下开阔草地与少量屋宇,空空荡荡,倒教两座高塔更显巍峨。15世纪,城堡所有者剔除杂乱,实为战事所需,唯求集结更多军队,以御外敌。20世纪,城堡修复,依然留存空地,方便游人休息落脚。

4瑞士贝林佐纳三座要塞及防卫墙和集镇1 (16)

4瑞士贝林佐纳三座要塞及防卫墙和集镇1 (11)

4瑞士贝林佐纳三座要塞及防卫墙和集镇1 (13)

4瑞士贝林佐纳三座要塞及防卫墙和集镇1 (14)

4瑞士贝林佐纳三座要塞及防卫墙和集镇1 (17)

4瑞士贝林佐纳三座要塞及防卫墙和集镇1 (5)


瑞士少女峰–阿雷奇冰河–毕奇霍恩峰 (2001, 2007)

Swiss Alps Jungfrau-Aletsch

自然世界遗产少女峰–阿雷奇冰河–毕奇霍恩峰(最早于2001年被列入)从东部扩展到西部,面积从53 900公顷扩展到82 400公顷。该遗址为阿尔卑斯高山——包括山脉最受冰河作用的部分和欧亚大陆山脉最大的冰川——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杰出的实例。它以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特点,包括特别受气候变化冰川融化而形成的演替阶段。该遗址因景色秀美、而且包含山脉和冰川形成以及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方面的丰富知识而具有突出的全球价值。在它尤其通过植物演替所阐释的生态和生物过程方面,该遗址的价值无法衡量。其令人难忘的景观在欧洲艺术、文化、登山和阿尔卑斯山旅游中起着重要作用。

少女峰(Jungfraujoch)位于瑞士因特拉肯市正南二三十公里处,海拔4158米,差不多是珠穆朗玛峰的一半,是欧洲的最高峰,也是伯尔尼高地最迷人的地方。这里终年积雪,如果天清气朗,极目四望,景象壮丽,毕生难忘,这里有欧洲最高的火车站可直达。少女峰登山铁路本身就是20世纪初年一大工程奇迹。修筑这条铁路用了16年时间,而为了避免滑坡和风雪,路线有相当长的部分是在艾格峰腹地内的隧道中盘旋而上的。现在爬山铁路有不同的路线,游客上下山在沿途可从不同角度瞻仰并肩耸立的奇峰峭岭。站在一个名叫艾格格来舍(“格来舍”意为“冰川”)的山间小站上,游客面前就是著名的冰川。火车再从这里开出,要钻一个长7公里的隧道。山间景色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夏日雪融,便露出覆盖坚冰的石砾;早冬降雪,又把山坡变成玉白,愈发娇艳。火车还在两个小站稍停,乘客可以下车,通过凿石而成的“景窗”,欣赏对面的天然图画。少女峰的主要山峰有三座,呈东西向排列。由东而西分别为老人峰、僧侣峰和少女峰,三峰的高度分别为3970米、4099米、4158米,渐次升高。围绕这三座峰名字的由来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少女峰也因此成为许多艺术家创作的素材。“老人峰”出自德语,其意为“我在这里”(瑞士通用语言主要是德语和法语,而少女峰属于德语地区)。“僧侣峰”则出自奥地利的一种马的名字,“少女”的原意是修女。僧侣峰横在老人峰和少女峰之间,使他们无法接触,也因此产生了种种的解释和传说。

阿莱奇冰河是连接少女峰地区和阿莱奇地区的阿尔卑斯最大冰河。那里有很多冰冻的大河,与岸边树林相映成趣而形成美丽的风景。在海拔约4,000米、总面积约470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内,拥抱着艾格尔峰、明希峰、少女峰三座名峰的是一条瑞士最长的冰河―阿莱奇冰河。除此之外,独一无二的壮丽宏伟的山河也可谓是阿尔卑斯创造的理想的自然艺术。从自然保护的角度出发,1930年在阿莱奇地区设立的森林保护区,在瑞士保护生态平衡运动中起了先驱的作用。当然,保存完好的阿尔卑斯特有的高山植物或动物的生态系统也值得一提。这里是瑞士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

5  瑞士少女峰–阿雷奇冰河–毕奇霍恩峰1

5  瑞士少女峰–阿雷奇冰河–毕奇霍恩峰18

5  瑞士少女峰–阿雷奇冰河–毕奇霍恩峰4

5  瑞士少女峰–阿雷奇冰河–毕奇霍恩峰13

5  瑞士少女峰–阿雷奇冰河–毕奇霍恩峰9

5  瑞士少女峰–阿雷奇冰河–毕奇霍恩峰14

5  瑞士少女峰–阿雷奇冰河–毕奇霍恩峰6

5  瑞士少女峰–阿雷奇冰河–毕奇霍恩峰12

5  瑞士少女峰–阿雷奇冰河–毕奇霍恩峰17


圣乔治山 (2003, 2010)

Monte San Giorgio

意大利瑞士两国共有。位于提契诺州卢加诺湖(瑞士)的南面的圣乔治山海拔为1096米,其森林覆盖的山体呈金字塔型。圣乔治山出土的三叠纪海洋生物(245-230万年前)化石,迄今为止是最好的。它于200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扩展之后,意大利境内的圣乔治山部分也一起包括进来。扩展部分的主要特点在于此处三叠纪化石层所含种类丰富并且价值极高。

37意大利圣乔治山2

37意大利圣乔治山3

37意大利圣乔治山6

37意大利圣乔治山4


7   瑞士拉沃葡萄园梯田 (2007)

Lavaux, Vineyard Terraces

拉沃葡萄园梯田起于蒙特勒南部的西庸古堡,沿日内瓦湖北岸向南绵延约30公里,直至沃州中部的洛桑东郊,包括村舍与湖水之间的山腰斜坡。尽管有证据显示在罗马时代就有葡萄生长,但现在的葡萄园却要追溯到11世纪,当时这一地区由本笃会和西多会的修道士控制。这里的乡村景观、小城镇以及密集种植的葡萄体现了十多个世纪以来生产和惠益体系的变化。葡萄园中留有大量的房屋、磨坊和堡垒遗迹,许多景观都反映了酿酒方式在不同时期的演变。通过保存下来的景观和建筑物,以及对经久不衰的文化传统和地区特色的传承和发展,拉沃葡萄园的文化景观清晰展现了千余年来的演变和发展。此外从中也可以看出,几个世纪以来,为优化当地资源,酿造对当地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高品质葡萄酒,人类和环境之间进行着互动。当地社区一直大力支持采取保护措施,抵抗快速发展的城市住区,因为这会危及当地景观。

拉沃葡萄园梯田面对日内瓦湖,充足的阳光和湖边湿润的气候使这里成为瑞士著名的葡萄酒产地,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此地历史可追溯到11世纪罗马统治时期,圣本笃修会与西妥会僧侣掌控该地区的年代。拉沃葡萄园以其历史悠久的梯田式葡萄种植、酿造传统,旖旎的日内瓦湖风光和湖畔雄伟的阿尔卑斯景观闻名,从而赢得了世界遗产的美誉。来自太阳、日内瓦湖倒映和围墙折射的三组阳光让拉沃地区的葡萄园享受到充足的日照,而这也是出产优质葡萄酒原材料的重要因素。

7   瑞士拉沃葡萄园梯田1

7   瑞士拉沃葡萄园梯田3

7   瑞士拉沃葡萄园梯田2

7   瑞士拉沃葡萄园梯田6


8   阿尔布拉-伯尔尼纳文化景观中的雷塔恩铁路(2008)

Rhaetian Railway in the Albula / Bernina Landscapes

意大利瑞士两国共有。雷塔恩铁路位于瑞士东南部的格劳邦登州和意大利北部的松德里奥省。阿尔布拉线于1904年开通,长67公里,位于该文化景观的西北部。这条铁路的结构非常独特,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包括42条隧道和封闭式地道以及144座高架桥和桥梁。伯尔尼纳线全长61公里,包括13条隧道和地道以及52座高架桥和桥梁。铁路上的列车横贯位于瑞士和意大利之间的阿尔卑斯山,在行驶期间,它们经常遭遇严重的暴雪袭击。自从1904年开放以来,这种独特的列车一共穿越了55条隧道和196座高架桥和大桥,这种漂亮和独特结构的列车连接着与世隔绝的乡村。

阿尔布拉-伯尔尼纳铁路线建于20世纪初,沿途穿越阿尔卑斯山,连接瑞士的图西斯和意大利的蒂拉诺。铁路与其所穿越的丰富文化风景完美地结合为一体,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壮观的路线之一。雷塔恩铁路至今仍是穿越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海拔最高的一条铁路线,倾斜度达到70%,是世界同类铁路中落差最大的线路之一。

瑞士的高山铁路非常知名,雷塔恩铁路是旅游发烧友们喜欢选择的高山铁路线。在三条阿尔卑斯全景观列车:冰川列车、伯尔尼纳快车和棕榈快车中,一般游客会乘坐连接了欧洲最负盛名的两大阿尔卑斯山度假胜地采尔马特和圣莫里茨的冰川列车,沿路高山峡谷、原始森林、高山牧场,各类风景美不胜收。

也有旅游行程会安排游客乘坐黄金列车前往著名的旅游城市英特拉肯,从英特拉肯换乘专门列车登上知名的少女峰,在纯净的自然美景中穿行,沿途观赏的绵延雪山、湛蓝的湖泊和具有欧罗巴情调的乡村景色,是一条公认的精品旅游线路。火车的终点在海拔3454米的少女峰火车站,这是欧洲最高的火车站。从火车站出来,乘坐高速电梯到达海拔3571米的斯芬克斯观景台,360度旋转的观景台把山峦起伏的阿尔卑斯雪山尽收眼底。

这处遗产包括两条具有历史意义的铁路,这两条铁路从两处关口穿越了瑞士的阿尔卑斯山。阿尔布拉线于1904年开通,长67公里,位于该文化景观的西北部。这条铁路的结构非常独特,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包括42条隧道和封闭式地道以及144座高架桥和桥梁。伯尔尼纳线全长61公里,包括13条隧道和地道以及52座高架桥和桥梁。这处遗产是20世纪早期利用铁路连接阿尔卑斯山中部偏僻居民点的典范,为山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社会经济影响。这处遗产集精良技术、杰出建筑和优美环境之大成,展现了建筑和土木工程学上的辉煌成就,与沿途的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意大利阿尔布拉-伯尔尼纳文化景观中的雷塔恩铁路2

意大利阿尔布拉-伯尔尼纳文化景观中的雷塔恩铁路1

意大利阿尔布拉-伯尔尼纳文化景观中的雷塔恩铁路3

44 意大利阿尔布拉-伯尔尼纳文化景观中的雷塔恩铁路4


9   瑞士萨多纳环形地质结构(2008)

Swiss Tectonic Arena Sardona

萨多纳环形地质结构包括七座海拔超过3000米的山峰,展现出造山运动的异常实例。它通过大陆板块碰撞和独特的地质断面(通过逆冲型地震构成)等过程,将较老的深层岩石搬迁到较年轻的浅处的岩石上面。清晰的三维立体结构和刻画这种现象的过程是这个地点的最大特征。普费弗斯水库(Gigerwaldsee)的大坝1976年完成,有147米高。从很远的距离望去,岩石缺口处泛黄的岩壁清晰可见,格拉鲁斯冲断层崛起于前莱茵河流域,它上升到3000米的高度然后在豪斯施托克山(Hausstock-萨尔多纳峰(Sardona-林格尔峰(Ringelspitz)地区下降,向北变得越来越陡。在这里,2.5亿多年的红色绿色的砂岩被35万至50万年的较为年轻的岩石挤压,大多看起来很像复理层。古老的岩石覆盖在比自己年轻200万年的岩石上。

9   瑞士萨多纳环形地质结构1

9   瑞士萨多纳环形地质结构2

9   瑞士萨多纳环形地质结构3

9   瑞士萨多纳环形地质结构8

9   瑞士萨多纳环形地质结构12

9   瑞士萨多纳环形地质结构6

9   瑞士萨多纳环形地质结构14

9   瑞士萨多纳环形地质结构5

9   瑞士萨多纳环形地质结构4


10   瑞士拉绍德封与力洛克的钟表城镇(2009)

La Chaux-de-Fonds / Le Locle, Watchmaking Town Planning

拉绍德封与力洛克的钟表城镇是一个钟表业与城市发展共生的例子。海拔1000米的小村庄拉绍德封和力洛克塑造了几十年的钟表行业品牌。乍一看它们冗长笔直的街道可能显得沉闷和微不足道。但事实上,这些街道有很大的历史以及建筑学价值。街道和建筑的设计都是为了符合代表地区的新产业需求的。

拉绍德封(La Chaux-de-Fonds)位于瑞士西北部,16世纪宗教改革时,从法国逃亡来的胡格瑙特教徒定居于此,逐渐形成该城。经过一代代手工艺大师的发扬光大,使得这里逐渐成为钟表行业的发源地和中心。该市的钟表博物馆收藏着从古代计时器到现代最精密钟表的各钟展品,是瑞士最大,最值得引以为豪的钟表博物馆。

力洛克(Le Locle)一译勒洛克勒,是瑞士西部纳沙泰尔州的一座小城,钟表工业的发展要追溯到1750-1800年间,据记载,这五十年间力洛克的制表工匠从77人增加到800多人。钟表使得力洛克从一个小村发展成为工业城市,到了1890年代,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生产工厂。

瑞士位于欧洲的中心,西邻法国、南面意大利、东北与德国毗邻,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钟表之国,钟表中心。瑞士钟表业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叶的日内瓦,到16世纪末,日内瓦制表业就以其质量闻名,1601年创建的日内瓦制表协会,是世界首家钟表行业协会。当时,日内瓦表厂已多达500多家,这迫使一些制表艺人移至人口较为稀少的城镇,日内瓦北部的汝拉山区逐渐成为制表艺人生活和生产的理想场所。1617世纪因制表工艺的不断改进,钟表报时的准确性不断提高。1819世纪,制表技术开始突飞猛进。1800年世界钟表总产量达到二千五百万只,瑞士钟表产量占了三分之二,超越英国而领先世界。到20世纪初,瑞士已经是世界钟表业的领头羊。当时手表开始逐渐取代怀表的地位,瑞士对手表的进一步改进,就是把怀表所具有的计时、日历、陀飞轮及自动发条装置加以微型化,而装设于手表上。以日本为代表的石英手表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盛行,各国的钟表行业都转向电子计时技术,瑞士钟表业受到来自日本竞争的巨大压力。1978年,瑞士微电子集团的表芯部门生产出一款只有2毫米厚的表样原型,是当时世界上最薄的石英表,最后生产出来的斯沃琪表,更是减去了51个零件,表芯藏置于一个防水的胶壳内,而且防震、耐用、低成本。斯沃琪表一经推出,便风靡全世界,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手表,直至今日。20世纪80年代,收藏古董手表的热潮在世界各地全面爆发,人们开始去欣赏机械手表的制作工艺、研究各个不同表匠的独特发明、设计及个人化的风格、钟表的发展历史等。钟表名厂有特别功能的旧款式钟表价格飚升。至80年代末,瑞士表厂开始生产一系列高价位的机械手表,一些结构复杂的机械手表再次得到认同,机械表销量回升,重拾昔日的尊贵地位。

10   瑞士拉绍德封与力洛克的钟表城镇1

10   瑞士拉绍德封与力洛克的钟表城镇8

10   瑞士拉绍德封与力洛克的钟表城镇6

10   瑞士拉绍德封与力洛克的钟表城镇3

10   瑞士拉绍德封与力洛克的钟表城镇5

10   瑞士拉绍德封与力洛克的钟表城镇9


11  阿尔卑斯地区史前湖岸木桩建筑 (2011)

Prehistoric Pile Dwellings around the Alps

 由瑞士、奥地利、法国、德国、意大利、斯洛文尼亚等欧洲六国共同申报、分布在阿尔卑斯地区的史前湖岸木桩建筑,这些遗迹为人们了解公元前5000-500年的早期农业定居生活提供了特殊的视角。这一遗产包括位于阿尔卑斯山区内、外的湖边、河岸及湿地边的111处(其中的56处位于瑞士)史前木桩建筑(又称干栏建筑)遗迹。对部分遗址的考古挖掘,已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史前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欧洲阿尔卑斯山地区人民的生活以及人类社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情况的证据。这是一组保存极其完好、文化内涵丰富的定居点考古遗址,是研究这一地区早期农业社会的最重要的史料来源之一。

47意大利阿尔卑斯地区史前湖岸木桩建筑1

47意大利阿尔卑斯地区史前湖岸木桩建筑3

47意大利阿尔卑斯地区史前湖岸木桩建筑2


12  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对现代主义运动有杰出贡献 (2016)

The Architectural Work of Le Corbusier,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Modern Movement

柯布西耶(18871965),法国建筑师、室内设计师、雕塑家、画家,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功能主义建筑的泰斗,被称为“功能主义之父”。他和巴克敏斯特·富勒、密斯·凡·德·罗并称为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

柯布西耶1887年出生于瑞士西北纳沙泰尔州,汝拉山区的拉绍德封。1907年先后到布达佩斯和巴黎学习建筑,在巴黎到以运用钢筋混凝土著名的建筑师维克多·拉卢处学习。德国孟德尔松事务所工作,埃瑞许·孟德尔松事务所以尝试用新的建筑处理手法设计新颖的工业建筑而闻名,在那里他遇到了同时在那里工作的巴克敏斯特·富勒和密斯·凡·德·罗,他们互相之间都有影响,一起开创了功能主义建筑的思潮。

他于1917年定居巴黎,同时从事绘画和室内设计,与新派立体主义的画家和诗人合编杂志《华丽精神》,按自己外祖父的姓取笔名为勒·柯布西耶。1926年柯布西耶就自己的住宅设计提出著名的“新建筑五点”(Cinq points de l'architecture moderne),它们是:

底层架空(les pilotis):主要层离开地面。独特支柱使一楼挑空。

屋顶花园(le toit-terrasse):将花园移往视野最广、湿度最少的屋顶。

自由平面(le plan libre):各层墙壁位置端看空间的需求来决定即可。

横向长窗(la fenêtre-bandeau):大面开窗,可得到良好的视野。

自由立面(la façade libre):由立面来看各个楼层像是个别存在的楼层间不互相影响。

按照“新建筑五点”的要求设计的住宅都是由于采用框架结构,墙体不再承重以后产生的建筑特点。勒·柯布西耶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在三十年代设计了一些同传统的建筑完全异趣的住宅建筑。

确实,在二十世纪的建筑行业中,勒·柯布西耶无疑是以其风格独特的作品以及观点鲜明的创作理论而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位大师,享有建筑行业的毕加索的美称。事实上,勒·柯布西耶不仅仅是一位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位画家以及雕塑家,他的友人中就曾经包括法国著名画家勒热(Ferdinand Leger)等,他与毕加索也曾有过交往,他最初闻名于世的并不是他的建筑设计,而是他所负责编辑的《华丽精神》杂志, 《华丽精神》杂志的内容涉及美术、建筑、文学、电影、舞蹈、戏剧、音乐以及体育等多方面,整体上宣传科学的美学,该杂志上首次刊登了达达主义诗人的作品。可以说是在艺术领域走在时间前面的前卫性刊物。

勒·柯布西耶致力于让居住在拥挤都市的人们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在都市计划有相关的影响,也是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创始成员。柯布西耶被列入世界遗产的17个建筑作品为柯布西耶的代表作,分布在全球7个国家,即阿根廷、比利时、法国、德国、印度、日本和瑞士。这17座建筑历时半个世纪建成,用柯布西耶的话来说,这是一个“耐心的探索”,创造出一种与过去决裂的全新的建筑语言。这些建筑包括印度的昌迪加尔市政大厦和政府总部、日本东京的国立西洋美术馆、阿根廷拉普拉塔库鲁切特博士住宅、法国马赛的马赛公寓、法国巴黎的萨伏伊别墅、比利时的吉耶特大宅(Maison Guiette)等,体现了现代主义运动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而引入的全新的建筑技法,而这些天才之作也是全球建筑事务国际化的重要证明。这些创意天才的杰作也证明了全球建筑实践的国际化。

42  法国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对现代主义运动有杰出贡献1

42  法国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对现代主义运动有杰出贡献5

42  法国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对现代主义运动有杰出贡献9

42  法国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对现代主义运动有杰出贡献2

42  法国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对现代主义运动有杰出贡献16

42  法国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对现代主义运动有杰出贡献21

42  法国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对现代主义运动有杰出贡献27

42  法国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对现代主义运动有杰出贡献24

42  法国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对现代主义运动有杰出贡献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