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低调活好自己,切忌好为人师

 喜都逸人 2020-03-13

好为人师的人,首先是太过于自信,自信超越了一定的限度,往往总是以教导者的身份自居,总是一副自己很懂的样子,在别人面前显摆卖弄,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不尊重别人、自满自大,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是有这样好为人师者,偶然拾得一点常识,或感染些许灵性,就生出一些想法,然后寻找场合,不时情绪激昂,慷慨陈词,高谈阔论,大发感慨,纠正这个,指导那个,仿佛自己是生活导师,是文人学者,是人生赢家似的。

记得有段话说得好:“与老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自尊;与男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面子;与女人沟通,不要忘了她的情绪;与上级沟通,不要忘了他的尊严;与年轻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直接;与儿童沟通,不要忘了他的天真。”人的嘴,除了吃饭与说话,还有很多功能,如亲吻、吐痰、抽烟、喝酒,呼吸通气……还有一个主要的功能,就是用来与人沟通交流。因此,从嘴里出来的东西,真的要把握好控制好。《孟子·离娄上》有语:“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所以,好为人师者还真的需要把握好自己的嘴。

语言,说这是沟通的技巧,不如说是人交际的智慧。学习体察人心,良性互动,而不是高高在上,耳提面命。

好为人师者,很多时候,目的并不在于传授知识,指导方法,规避错误,警醒他人。而在于用自己的一知半解,用自己的一点见识,用自己的一时悟得,用自己的一番感慨去达成一场宣泄和演讲,以其获得内心某种愉悦和思想上的优越感,意欲长驱直入对方观念和人生的统御感。所以,满足欲和凌驾欲越强的人,越喜欢好为人师。你以为你是再称职不过的杂家,是导师,是高深学者,人家却将你视作话痨和“扥逼呵”。自己的人生靠卖弄小聪明似乎有所斩获,其实是弄得鸡零狗碎,不堪恭维,却自以为是地充当别人的“导航者”。 

人生在世,自信方能自强。活着就必须要有自信,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但是,过份自信就会变成了自大,忘记了谨慎。特别是总愿意当别人的老师,众人的楷模,就好似唯有自己知道的最多最广最深奥,可悲的是不自量力,又不知自己浮浅。那么,为什么特喜欢好为人师呢?持这种心态的人,喜欢教导别人,往往自以为是,自以为有学问,自以为正确, 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处处教导别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用荀子的话讲是“义气扬扬,甚自得也”,总有“舍我其谁”的“气魄”。就好像一个有洁癖的人,就算满身污泥,心理上也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干净;一个有些学识的人,就算本质只是沽名钓誉,也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胜高尚。

这样的人,仿佛自己是得道高僧一样,他们乐于胡吹乱侃,亦敢于为别人心灵重建,是不是腰围他人的人生的反转指点迷津,好像只要循他指引的路径阔步前进,就能成功逆袭,进而跃上人生的峰巅。那么,他们本人似乎都已斩获成功,笑傲人生了。如果他们真的都已经名利双收了,也不必兜售那些哗众取宠,并无多少实操性的人生经验,靠着卖力吆喝来求得那徒有的虚名。毋庸讳言,有些标榜博学多才,赢得成功的人,不过是自卑者的迷魂大法而已。

有些人喜欢教导别人,自然处处留意别人的行事和为人,结果只看到别人的错处,不知道甚至不认为自己犯了错。另一种人,为了顾全作为别人榜样的面子,即使出错也不承认,更莫道改过了。人,若教导或改正别人,会受人赞颂。但他们有多少人,却被虚荣心蒙蔽着,犯了错,不知改,更将宜相本末倒置。例如孔乙己的故事中,孔乙己偷书,却强称自己是窃书,是读书人的事,并不算偷。喜欢教导别人的人,总以为自己有与生俱来的清高、优越,为了面子,可谓不惜一切。自以为是教导别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的本性,也扭曲了别人的本性,成了所谓我“屈人从己”。所以我们应该抱着互相学习的精神,而不应一心为自己名声去教导别人。

孟子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理解,这意思不是说劝大家不要为师授道解惑,帮助别人,而重点在一个“好”字。因为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自己掌握的知识,自己理解到的东西去教导别人、指点别人,甚至有时候指责别人。指导别人时,自己的感觉是好的,享受自己为师的感觉,又好像有居高临下的感觉。这是为人的最大障碍,充其量是“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但“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有的人喜欢在人面前夸夸其谈,讲话像瀑布倾泻,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特别喜欢说教,高谈阔论,一副人师的样子。

口若悬河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郭象传》,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他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了深刻的理解。当时,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出去做官,他都一概谢绝,每天只是埋头研究学问,或者和志同道合的人谈论哲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活得充实自在。

但是,又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廷中做了黄门侍郎的官。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而且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像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 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而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且说起话来就像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也有一种人,总想学圣贤之道,做君子之行,稍有所得,就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见解是绝对正确的,自己是最博学的。这时候就喜欢到处炫耀,到处去教训别人,自己则以老师自居。“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真正胸有真才实学的人,并不喜欢露才扬己,倒是那些半瓶子醋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给别人讲课,其结果是令人啼笑皆非。这种类型的人,通常喜欢学习读书,知识积累比较丰富,脑子聪明,有点傲气,有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具有一定的三观构架,像一把出鞘的剑。喜欢给其他人或事物贴标签,下定义。他们活在比较自我的世界,又喜欢向外界展示自己。无论什么,只要你不知道,他就可以开始表现。他们一般都缺乏一种共情性,就是不能感知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就算感受得到,在他们心中也觉得那不重要。他们为了装而言,不过善意的,知识缺乏技巧的表达。

当然,如果是主动问,人家答,这就不叫好为人师了;好为人师是别人没问他,他主观乐意出风头。这类死脑筋的人,钻牛角尖的人,没人能动摇。其实我最近也被好为人师这个问题困扰,但我花了几天时间想通了。或许他是那种学识比常人多一点点人,偶尔提出的问题他刚好知道,他是主观善意的,希望朋友兄弟能通过他的演讲分享这些知识,也能让人知道他是一个博学的人。

有的人就好表现,总是自以为是,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关注,总是想吸引别人的人的夸奖和赞美。这样的人,读书不多,一知半解,但喜欢谈吐,属于放任型。有的人,是自卑导致的一种心理补偿,希望在别人面前掩盖自己的自卑。心理有自卑,有“口水泛滥症”,夸夸其谈,胡说八道。越是浅薄的人往往越是喜欢夸夸其谈卖弄自己,属于自卑型。

有的人,或许是为了体现自己一种智力或者经验上的优势,十分乐意主动实施这一技能。如果对方接受,就证明了自己是比较有水平、见解见地属于较高的那一方,可以更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以为,我懂你不懂,所以你要认可我,敬佩我,当然,被他人夸赞、崇拜的感觉是蛮爽的,更可以从中获得个人的价值感。我个人比较反感请别人来看自己乱秀优越感的主儿。这种人,很多时候还为了吸引听众、增强效果,使用夸张的说辞,引经据典,故作高深,耸人听闻。当然不排除这样的人是强迫症推己及人。

之前,我特别讨厌“讲道理”,很讨厌被训话,讨厌听别人的说教。后来发现自己才疏学浅,就喜欢上了那种“好为人师的”的人。人活到老学到老,要学会忍耐,学会虚心,学会从别人那里汲取养分,吸纳真正有用的见解和意见。我们改变不了的,就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都不愿意被动接受些什么,只是随着岁月的沉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愿意缓和下来倾听了,我们改变不了的,就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人啊,经历多了,脾气就被磨得柔和了,也可以容忍和接受原来的不愿意。再说,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好为人师”的意思就是喜欢教导或开导别人,当别人的老师。“好为人师”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它和自以为是是近义词。然而,并不是所有好为人师的人都是出于自以为了不起、比其他人强的心态。有的人真的只是天生的比较爱谈吐、喜欢在别人面前表露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很多时候没有把握好其中的“度”,容易让别人对自己产生误解。

有的人,对好为人师的人持一种鄙夷的态度,觉得这些人是为了体现自己的才华,提升自己的定位,甚至是虚荣心作祟,本来自己属于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竟然还敢不自量力在别人面前说教。持这种想法的人,内心有点过于狭隘了。人家给你提出点意见,建议,是觉得跟你聊得来,人家不是吃饱了撑的。谁不知道自己时间宝贵?你不领情也就罢了,还要揣度人家是不是在跟你炫耀、显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人家跟你这样人显摆完了,能得到什么?孔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三个人在一起,就一定能从别人身上学到知识,学到长处、学到优点。假如,这个有资格为人师的人,为了避免被人屈解,保持沉默,一言不发,人家也谦虚起来,是不是会很尴尬?

当然,也有人热衷于炫耀自己的学识,在现实生活里,确实存在这种类型的人,自己只有半桶水,却晃得厉害,非常对着别人指手画脚。他们自以为懂了点皮毛就成为所谓的专家,特别喜欢向别人显摆自己知道的东西,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这件事情只有他懂或者只有他做得才是正确的,这种出于炫耀自己学识、处处充当其他人老师的行为当然会惹人厌烦。其实,个体的经验是有局限性的,有时一叶障目,难免不见泰山,专业不精,思量不足。如果诉诸他人,即便不贻笑大方,也可能遭人指责。所以,好为人师者未必都有资格成为真正的人师。更何况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难以复制的,既然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那么,就不要将别人的人生装在一个模板里。

有人说,这世界多的是好为人师的失败者,他们多的是鸡汤和套路,让你看上去收获了一堆经验与真理,最后却用打脸的方式毁了自己。我有这样一个朋友,这人确实不坏。我一直把他看做是自己的朋友。既然是朋友,当然在心里就不会对他产生敌意,闲来无事也非常喜欢和他聚聚,聊聊天,自掘地向他学些有益的东西和道理。虽然,对一些议论和观点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是,我以为,交友要有真心。他说些什么,指点着什么,如果心里很在意的话,一定会注意听取这些话,把这些话当做经验的积累,当做朋友的提醒,如果真的是有用的话,就珍藏起来。说实话,现在的人,除非是特别要好的朋友会说真心的话,要么就是象这种人,在指指点点中能够道出对你有些好处的真谛。

谁都是人,有时候也确实会讨厌这种“好为人师的人”,但要注意的是,有时候,如果觉得他说的没用,感觉他是在招摇的话,笑笑了之,不去评价,做好自己,把心放下来,坦然些,毕竟他是我们身边不可多得的朋友。笑话别人是不理智的。他就这性格,如果你不理他,他还针对你指手画脚的话,你完全可以委婉的向他表达,千万不要过分的伤他的自尊心。多听少说,他即然好为人师,就是善于表达那一类人,我们谦虚一点,多听一下,即可以满足他倾诉的欲望。这样做对我们又不损失什么,或许还会有很多益处和收获。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人的一生,学无止境。任何一个人永远无法达到无所不知的程度。所以,我们一定要谨记,切忌不要动辄就以老师或专家的身份去教导别人,更不可以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博学。每个人心里都藏有一片落叶,一片曾被夕阳染透笑颜的落叶,一片曾似春草一样绿的落叶,一片曾如鲜花一样盛放的落叶,一片曾像飞雪一样欢舞的落叶,一片曾和春天一起卧藏的落叶。

我,悟不透人情世故。走过几簿几厚,趟过几冷几暖,渐渐明白了,心意冷了,棱角没了。世故边缘左顾右盼,人情深谷惺惺相惜。人情堆里渴望清澈生活,世故羁绊希望智慧前行。惟愿,低调的活好自己,让余生更加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