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瘢痕
2020-03-13 | 阅:  转:  |  分享 
  
一、瘢痕概论瘢痕是各种皮肤损伤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统称,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创伤修复类型,一种是皮肤表浅
伤口,仅影响表皮,由毛囊、皮脂腺上皮细胞起始,通过简单上皮形成而愈合,能达到结构完整和皮肤功能完全恢复;另一种是深达真皮和皮下组织
的损伤,通过瘢痕修复;伤口愈合过程中,各种原因导致胶原合成代谢和降解代谢间的平衡被破坏,胶原合成不成比例的增加,合成明显超过降解,
最终导致胶原大量堆积,即可形成病理性瘢痕。体外因素:①外伤和皮肤疾病,②张力,③种族(黑色人种和黑肤色人更易发生),④部位(瘢痕疙
瘩最常见于上背部、肩部、胸前、上臂三角肌区),⑤年龄(瘢痕增生可发于任何年龄,瘢痕疙瘩3岁以上发病,均以青年人多见),⑥家族倾向(
瘢痕疙瘩具有家族倾向)。体内因素:①内分泌紊乱(大多瘢痕疙瘩在青春期,且妊娠期有明显症状加重和体积增大;局部高水平雄激素代谢与瘢痕
疙瘩呈正相关),②生化因素(脯氨酸羟化酶活性明显增高),③免疫学改变。(一)瘢痕分型表浅性瘢痕:一般累及表皮或真皮浅层,多无功能障
碍,不需特殊处理。增生性瘢痕:损伤累及真皮深层,均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局部增厚变硬;早期因毛细血管充血、瘢痕
表面呈红色,痒+痛为主要症状,甚至可因搔抓致表面破溃;继续进展可充血减轻、表面颜色变淡、瘢痕逐渐变软平坦,痒痛减轻以致消失;增生性
瘢痕虽较厚但与深部组织粘连不紧,可以推动,与周围正常皮肤一般界限明显,收缩性相对较小。萎缩性瘢痕:损伤累及皮肤全层及皮下组织,瘢痕
坚硬、平坦或略高皮肤表面,与深部组织如肌肉、肌腱、神经等紧密粘连;瘢痕局部血液循环极差,呈淡红或白色;表皮极薄,不能耐受摩擦和负重
,易破溃形成经久不愈慢性溃疡,并有鳞癌恶变可能;瘢痕具很大收缩性,牵拉邻近组织、器官,造成严重功能障碍;(点阵)激光可作为萎缩性痤
疮瘢痕的首选治疗方案。瘢痕疙瘩:具明显个体差异,多发于局部损伤1年内,多表现为高出周围正常皮肤、超出原损伤部位、持续性生长的肿块,
扪之较硬、弹性差,局部痒或痛,早期表面粉红或紫红,晚期多呈苍白,与周围皮肤界限明显;其一般不自行退化、不发生挛缩、不引起功能障碍,
有恶变病例报道。瘢痕病期:①增生活动期表面呈红、潮红或紫红、充血明显,扪之坚硬;②退化期表面颜色变淡、质地变软;其与瘢痕发生的病程
有关,而不同年龄和部位,增生活动期长短不一。鉴别诊断(增生性瘢痕VS瘢痕疙瘩):①发病年龄:前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而后者3岁以上发
病。②症状:前者增生期灼痛+奇痒,常呈过度角化、溃疡及挛缩;而后者痒、痛较轻,极少过度角化、溃疡及挛缩。③压力疗法:前者多能促使萎
缩,而后者多无效。(二)瘢痕预防与治疗(早期干预、联合治疗、充分治疗)早期干预:主要从上皮覆盖创面后瘢痕组织开始形成时即介入并采取
一定控制措施,包括①瘢痕形成前+②形成期两个阶段;形成前预防主要从a.创面处理(重点在于预防和控制感染,给创面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尽早封闭创面)+b.手术操作(无菌、无创、无张、无死腔、无遗留,切口设计应选择隐蔽部位、沿轮廓线、顺皮纹、自然结合部,手术时机合适
及手术方法得当);形成期通过采取a.压力治疗+b.药物疗法+c.放射疗法+d.光电技术+e.功能康复等措施,可降低瘢痕形成的程度,
减少瘢痕对机体的损害。瘢痕治疗:①手术治疗+②压力疗法+③放射疗法+④化学疗法+⑤其他疗法等手术治疗:伴功能障碍的瘢痕挛缩都需治疗
,以目前技术条件,仅限于手术切除瘢痕疙瘩及应用整复方法修复创面和纠正畸形;一般增生性瘢痕不宜过早手术,应待进入退化阶段再进行,否则
可能引起更多瘢痕组织增生;一般萎缩性瘢痕原则上应尽早手术切除,解除挛缩状态。瘢痕疙瘩:患者年龄(16岁)是决定治疗方案首要考量因素
,大小(d<2cm建议保守治疗,耳部和含感染灶疙瘩除外)和分布是决定治疗方案重要考量因素;手术切除预防复发是瘢痕疙瘩临床治疗优先手
段(a.病变范围内部分切除,周缘保留残余瘢痕;b.范围较大瘢痕疙瘩,疙瘩表面表皮作为切除后的皮肤移植物,避免去皮时造成新创伤;c.
闭合切除创面前行5-Fu+糖皮质激素创面冲洗),非手术治疗作为小型瘢痕疙瘩优先治疗手段;推荐5-Fu作为首选注射治疗药物,放射治疗
是预防切除术后复发首选方法;放疗应术后24h内、最迟不能超过48h进行,超大型疙瘩切除后植皮修复者可术前1d第1次+皮片成活后(术
后第7d)第2次放疗;临床上可见少量患者在扩张器部位皮下形成严重瘢痕疙瘩,故对有严重瘢痕疙瘩倾向者,应慎用皮肤扩张器。(三)5-F
u+曲安奈德在瘢痕疙瘩防治中的应用(个人总结)1.规格氟尿嘧啶:500mg/20ml,2.5%曲安奈德:40mg/1ml,4%利多
卡因:100mg/5ml,2%2.用量氟尿嘧啶:溶液浓度2-5mg/ml《中国瘢痕疙瘩临床治疗推荐指南》曲安奈德:单次用量≤120
mg王炜《整形外科学》3.配比配制5ml治疗用溶液,氟尿嘧啶用量10-25mg(0.4-1ml,指南推荐0.6ml);5ml注射溶
液=3.4ml利多卡因+1ml曲安奈德+0.6ml氟尿嘧啶(万能公式)4.注射1)频率:治疗宜1次/月,连用6月;预防用药时,若
用三月后无复发,可适当延长注射频率,并减少氟尿嘧啶和曲安奈德配比用量。2)层次:于瘢痕基底部平行进针,适量注入药液;不易过浅,不可
超越瘢痕范围;3)用量:注射至瘢痕发白即可;4)麻醉:范围较小可直接注射;若范围较大,因注射疼痛明显,可于瘢痕皮下浸润麻醉后,再行
注射为宜。5.注意事项1)16岁以下尽量禁用;2)治疗期间不能备孕和生育,直至停药6个月之后。二、手及上肢瘢痕、瘢痕挛缩畸形手及上
肢瘢痕、瘢痕挛缩畸形首先是外观的丑陋,再者是功能的损害;由于瘢痕挛缩,早期造成肢体原发性功能障碍,长期存在的挛缩,引起肌肉、肌腱、
骨关节及其周围韧带的挛缩继发性畸形,致使上肢部分功能的丧失或全部丧失。表浅瘢痕:损伤在真皮浅层,多不留局部的挛缩畸形,也不产生功能
障碍;外形上一类是仅有色素沉着而无皮肤质地改变,另一类是不仅有皮肤颜色改变(色素沉着或减退),同时皮肤质地亦有改变,轻者皮肤变薄、
色素减退,重者整片均是色素减退瘢痕,呈花斑状;这类瘢痕如果位于易于裸露区域,为美观需要,可作手术切除,行植皮、分次切除或扩张器等。
增生性瘢痕:损伤深及真皮乳头层及以下皮肤损伤,愈合后形成明显增生性瘢痕;早期创口局部充血、奇痒、刺激感及疼痛等,中期(3月左右)症
状略有改善、局部瘢痕增生、高出皮肤表面并逐步出现挛缩畸形,后期(半年左右)充血、瘙痒及疼痛均好转、挛缩畸形也有所减轻;影响到肢体功
能增生性瘢痕,宜早期整形修复,切除增生瘢痕,游离植皮或皮瓣移植修复。挛缩瘢痕:是广泛软组织缺损未进行修复,瘢痕愈合后留下的瘢痕挛缩
;瘢痕挛缩力量很大,在广泛软组织缺损瘢痕愈合过程中,挛缩力量呈渐增性,可超过骨、关节、韧带、肌腱张力,使关节扭曲、半或全脱位;长期
瘢痕挛缩畸形常造成深部组织的继发性挛缩畸形;挛缩瘢痕宜行早期治疗,切除挛缩瘢痕、充分松解挛缩、矫正畸形,据缺损情况做组织缺损的修复
及再造。萎缩性瘢痕:指因皮肤、皮下组织坏死瘢痕愈合,或伴深层肌腱、肌肉坏死瘢痕愈合,形成的成片扁平瘢痕;质硬、呈白或粉红色,瘢痕上
皮很薄易破溃,晚期可致恶性病变;这类瘢痕多伴皮肤、皮下组织及其下层组织损害挛缩,宜作瘢痕广泛切除,缺失组织需作组织移植及再造。蹼状
瘢痕:是挛缩瘢痕的一种表现,主要发生在关节屈侧面,因形如蹼状得名。治疗原则:有损于手及上肢功能的瘢痕、瘢痕挛缩均应治疗;①非手术治
疗:适用于a.无功能障碍上肢多处散在瘢痕,b.无功能障碍大片瘢痕及色素沉着性/减退瘢痕、经手术也不能有效改善者,c.瘢痕生长活跃期
;②主要包括理疗、局部加压、持续牵引、敷贴瘢痕抑制剂、局部注射类固醇激素或抗组胺药物及放射治疗等;③手术治疗则采用组织移植来修复皮
肤、皮下组织缺损;④继发性骨、关节、肌腱、韧带短缩畸形,则应行相应整复手术;⑤手及上肢瘢痕手术治疗多在瘢痕“成熟”(约瘢痕形成半年
后),即瘢痕增生静止后进行;⑥但对广泛性皮损或严重关节畸形病例,特别是手部瘢痕挛缩者,宜早期手术治疗,防止瘢痕挛缩引起难以修复的继
发性损害。(一)腋胸及上臂瘢痕、瘢痕挛缩1、上臂及肩部散在性瘢痕:散在且面积较小,多只影响外形,无或少有挛缩畸形,常非手术治疗。2
、环上臂瘢痕及瘢痕挛缩:宜采用植皮、局部/远端皮瓣等解除挛缩环状瘢痕,修复皮肤缺损。3、腋胸部瘢痕及蹼状瘢痕挛缩因灼伤造成腋胸部皮
肤缺损,且没有良好早期治疗,可引起腋部蹼状瘢痕或腋胸粘连、臂胸粘连等;据组织缺损范围不同分为:①轻度(腋部蹼状+索条状瘢痕挛缩),
②中度(腋胸瘢痕挛缩粘连),③重度(臂胸瘢痕挛缩粘连)。(1)腋部蹼状瘢痕挛缩:①上臂前方或后方与胸前壁或后壁的皮肤软组织缺损,瘢
痕愈合后造成蹼状瘢痕挛缩;②腋部蹼状瘢痕常伴胸部、颈部及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和瘢痕挛缩,造成相应部位活动受限;③治疗上多采用单、双或
多Z成形术解除挛缩,若缺损较多可行植皮或皮瓣移植;④为防止转移的三角皮瓣坏死应注意:a.三角皮瓣的尖端制成半圆形,避免锐角;b.三
角皮瓣应包括深筋膜,使皮瓣有较丰富血供;c.用低能量电刀精细分离皮瓣、仔细止血,防止术后皮瓣下血肿;d.三角皮瓣底边宜较宽,高与底
边比例≤1;e.血供较差皮瓣转移时,麻药不加或少加肾上腺素。(2)腋部索条状瘢痕挛缩:①是一种牵涉部位较广的瘢痕挛缩,治疗时不必进
行瘢痕全部切除,以恢复功能位主要目的,可采用连续Z成形、V-Y推进+Z成形(五瓣)修复等。(3)腋胸瘢痕挛缩粘连(60°):①由于
瘢痕范围广、腋窝部分或大部损毁、组织缺损多,不能行一般Z成形矫正,应局部瘢痕切除;②应彻底切除周围瘢痕,再行清洗、消毒,作局部皮瓣
转移修复,使上臂外展90°以上;③首选胸外侧皮瓣或背阔肌肌皮瓣,也可肌瓣+植皮;④完全植皮修复术后易再发挛缩,有条件病例宜行皮瓣修
复腋窝+其余区域植皮修复;⑤术后上臂外展位包扎。(4)臂胸瘢痕挛缩粘连(30°):①腋胸烧伤后瘢痕挛缩最严重类型,上肢外展严重受限
,有时腋窝完全消失,或腋窝部分健康皮肤埋于瘢痕内;②因皮脂腺及汗腺排泄不畅,常造成局部炎症或脓肿形成,并屡屡复发;③宜早期治疗矫正
畸形、修复缺损,防止肩关节粘连或异位骨化,不按常规等瘢痕“成熟”后再手术,即使局部有小的残留创面,也可早期进行整复手术;④因瘢痕广
泛,不必作广泛瘢痕切除,术中只作挛缩瘢痕彻底松解,使上臂外展90°以上。术后处理:①术后上臂外展90°位固定;②单纯皮瓣修复病例,
术后早期(3天)没有出血情况下,鼓励逐步肩部自主活动;③游离皮片移植病例,术后常规支架上臂外展位固定,术后2周皮片移植成活后,白天
去除支架进行上臂外展锻炼,晚上连续配戴支架3个月,防止腋部皮片继发挛缩;④瘢痕挛缩粘连时间较长的严重病例,因继发周围深部肌肉和肌腱
组织挛缩,术中无法完全松解和外展上臂,术后第3周可行连续上臂外展牵引,牵引后4-6周内可达松解挛缩目的。(二)肘部及前臂瘢痕、瘢痕
挛缩①肘部屈侧+前臂蹼状挛缩、②肘部+前臂伸侧挛缩、③环肘瘢痕挛缩、④烧伤后肘部异位骨化症治疗:①范围较小增生性瘢痕挛缩,对肘关节
屈伸没有明显功能障碍病例,可行非手术治疗;②蹼状瘢痕挛缩采取切除索条状的挛缩瘢痕,用Z成形矫正挛缩畸形;③严重、范围较广蹼状瘢痕挛
缩,单纯Z成形不能彻底消除挛缩畸形,可在缺损区游离植皮;④对于损害仅限于皮肤及皮下组织层的病例,可作瘢痕部分或全部切除,矫正挛缩畸
形,游离植皮修复;⑤对于瘢痕挛缩同时有深部肌腱、肌肉、骨、关节损害病例,切除瘢痕矫正挛缩后,宜选用皮瓣修复;⑥关节活动区瘢痕挛缩畸
形矫正后,设计肘关节区的瘢痕挛缩,植皮术后应放置夹板防止挛缩,并应行物理治疗。(三)烧伤后肘及前臂异位骨化症①常见髋、膝、肘等大关
节,其中肘关节更多见;②烧伤+瘢痕挛缩症状、或感染或骨折病史,早期局部组织水肿充血、局部压痛、关节进行性运动受限、直至出现关节强直
,即可诊断;③异位骨化早期,即骨化形成阶段,宜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二磷酸盐+非类固醇抗炎药物)、放疗及营养治疗(限制高蛋白摄入)
;④一般宜原发性创伤1年后及异位骨化“成熟”后再手术治疗,早期手术易致症状再发;⑤肘后位术后,肘关节屈曲80°包扎固定,术后2-3
天即可屈伸锻炼。(四)手部瘢痕、瘢痕挛缩手部烧伤瘢痕挛缩处理原则:①早期治疗,不应等到瘢痕静止状态时在做整复,因为瘢痕挛缩晚期常伴
手部肌腱及骨、关节继发性损害,会造成治疗上的困难;②治疗方法选择上,应尽可能切除挛缩瘢痕、解除痉挛、恢复正常解剖结构和层次及位置,
对缺损组织应尽可能作相应组织移植修复;③术后应用手部支架及康复治疗,这是巩固和扩大疗效的重要措施。(五)瘢痕性并指及瘢痕性拇指内收
畸形手背部深Ⅱ度以上烧伤,如果没有进行有效治疗,会引起手背部不同程度瘢痕及瘢痕挛缩,轻者影响外观,成片存在可形成瘢痕性并指或瘢痕性
拇指内收畸形等。1、瘢痕性并指畸形手背部、手指背及拇指背部的深Ⅱ度及浅Ⅲ度烧伤,如未及时治疗,造成局部感染及瘢痕愈合,形成指蹼瘢痕
,可构成不同程度的瘢痕性并指,并可伴有伸指肌腱损害;瘢痕性并指宜手术治疗,切开挛缩瘢痕,行游离植皮修复;因指蹼要求用较松弛的皮肤再
造,故应尽可能用局部小皮瓣覆盖指蹼中部,以防术后挛缩、重现并指。2、瘢痕性拇指内收畸形简称拇内收,是发生在拇、示指间的瘢痕性并指,
据烧伤程度不同可分为:(1)轻型拇内收畸形:①深Ⅱ度烧伤所致,仅造成皮肤损伤、瘢痕挛缩;②虎口轻度挛缩、拇指外展轻度受限,拇指桡侧
外展幅度(拇指指间关节横纹尺侧端≡示指掌指关节横纹桡侧点)>2cm;③治疗采用蹼状瘢痕Z成形,要彻底松解挛缩瘢痕,皮肤不足可局部皮
瓣或植皮修复。(2)中型拇内收畸形:①深Ⅱ度烧伤后感染或Ⅲ度烧伤后没有早期处理,可造成皮肤、皮下筋膜层被瘢痕替代,并有部分肌腱、肌
肉损害;②虎口间隙明显狭小,拇指外展严重受限,桡侧外展幅度0.5-1.9cm;③除采用手掌部三角皮瓣旋转修复外、剩余创面植皮修复,
由于虎口修复采用较多游离植皮,术后需手部功能支架、理疗及功能训练,以防止皮片挛缩。(3)重型拇内收畸形:①拇、示指间的深Ⅲ度烧伤,
组织全层受到损害;②第1指蹼间隙消失、被坚实瘢痕组织替代,拇指主动及被动外展功能均丧失,桡侧外展幅度<0.5cm,并严重继发畸形
;③治疗包括虎口挛缩矫正、关节畸形矫正、拇指功能重建及虎口区皮肤覆盖修复等;④关节畸形矫正术后,必要时可用克氏针固定指间/掌指关节
于伸直位。(六)手背烧伤瘢痕挛缩/爪形手畸形根据烧伤程度及畸形表现,可将烧伤爪形手畸形分为3型(参考拇内收分型):治疗:轻型爪形手
及绝大部分中型爪形手,均可采用游离植皮修复;少数伴有伸指肌腱广泛损伤的病例及重型爪形手,则需行皮瓣或皮管移植修复。1、游离植皮:①
选择中厚皮片(0.4-0.5cm为宜);②皮片移植时宜纵形拼接,以拇指+虎口区为一单元,4个手指为另一单元,拼接线于第2掌骨桡侧缘
;③手背烧伤常伴指背烧伤瘢痕挛缩,为使植皮区平整,指背与手背植皮分开进行;④小指掌指关节过伸畸形:纵切第5掌指关节腱帽,使小指展肌
腱复位,手掌尺侧设计皮瓣修复腱帽切开区,掌指关节屈曲30°并克氏针固定2-3周;⑤术后加压包扎非常重要,关系到手术成败:a.宜在继
续麻醉下进行,b.两个医生进行,c.松软纱布条逐条放于虎口及各指蹼区,d.包扎包括手指+腕部,指尖暴露便于观察血供,e.外层弹力绷
带较重加压包扎,f.儿童包扎后套石膏托、特别腕部植皮要制动;⑥植皮后理疗、功能支架应用及功能训练,是取得良好效果重要环节,术后治疗
应坚持3-6个月。2、皮瓣移植:多用于严重及部分中型爪形手伴有肌腱及骨、关节损害的病例;足背、上臂外侧等。3、掌指关节矫正:采用掌
指关节侧副韧带切断矫正,术后需克氏针掌屈位暂时固定2-3周。4、指间关节矫正:指间关节掌板松解、指间关节功能位融合、肌腱修复及术后
适当制动等。三、颈部瘢痕挛缩畸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多系由深度烧伤后瘢痕挛缩形成的后遗症,颈前或颈侧为主,挛缩瘢痕不仅使头颈运动受限,
并可使下颌及下唇活动、咀嚼、语言等受限,且严重时可牵拉眼睑、鼻翼、口角等皮肤造成畸形或外翻,甚至影响呼吸、无法平卧等,因此均需手术
治疗;其临床分度:Ⅰ度:单纯颈部或颈胸瘢痕;损害限于颏颈角以下,无明显功能障碍;Ⅱ度:颏-颈瘢痕粘连或颏-颈-胸瘢痕挛缩;瘢痕侵及
颏、颈部,使颏颈粘连、颏颈角消失,颈部后仰、旋转受限,饮食、吞咽轻度影响但不流延;下唇可轻度外翻,前庭沟尚存,能闭口。Ⅲ度:下唇-
颏-颈粘连,强迫低头体位;下唇严重外翻,口角、鼻翼甚至下睑均向下牵拉移位,不能闭口,发音不清、流延不止、饮食困难。Ⅳ度:下唇-颏-
颈-胸粘连,颈部极度屈曲,颈、胸椎后突;不能后仰、平视、闭口,流延不止、饮食、呼吸困难;儿童可继发下颌骨、颏部发育不良,下切牙外翻
,出现开和错。治疗:颈部瘢痕挛缩畸形需手术治疗手术时机:①成人Ⅰ、Ⅱ度病例以创面愈合半年左右,瘢痕挛缩基本稳定后手术为宜;②小
儿病例因可能影响发育,宜提前手术;③Ⅲ、Ⅳ度致生活困难者,均应及早手术。术前准备:慢性呼吸道感染应治疗控制后再手术;特别注意应无咳
嗽,以防影响术后植皮成活。麻醉事项:①范围较小者可行局部麻醉;②需全麻时最好先行清醒插管,且以经鼻插管为宜,避免诱导时窒息;③挛缩
严重插管困难时,可先局麻横形切开瘢痕,挛缩部分松解后再行插管;④麻醉应维持到术区包扎固定完全后,防止包扎完成前的挣扎使皮片移动或血
肿形成,影响皮片成活。切除挛缩:切除时避免因牵拉移位造成误伤;瘢痕广泛时两侧切口须延伸至耳垂后。创面修复:①Z成形术(纵形条索或蹼
状瘢痕),②全厚/厚中厚皮片(皮片横形植于创面、皮片间接缝应呈横向、颏颈角及喉结上下应行皮片和创面缝合固定),③局部/邻近皮瓣,④
扩张皮瓣。术后处理:术后48-72h严密观察呼吸道情况,床旁常规备呼吸器、气管插管器械和切开包。颈圈使用:①修复术后需戴颈圈,特别
游离植皮术后更为重要;②颈圈主要有3个目的:a.颈部保持伸展位置,b.保持颈前曲线形态、特别是保持颏颈角形态,c.对所植皮片施加均
匀压力,防止增生性瘢痕,保证皮片平滑不皱;③颈圈面积需超过整个植皮区,注意不可太紧,自术后第2周开始,配戴至少6个月甚至更久。四、
躯干广泛瘢痕浅度烧伤躯干瘢痕:通常无需手术治疗,可应用弹性胸带、腹带或穿弹力紧身衣予以持续压迫,促进瘢痕软化。躯干环形瘢痕挛缩:常
用手术方法是瘢痕挛缩松解+创面植皮,手术治疗最大难题是供皮缺乏。乳房瘢痕畸形:常用整复方法为瘢痕松解+游离植皮,于乳下皱褶处作“W
”形切口松解挛缩。五、褥疮指局部组织持续受压→血液循环障碍→产生缺血、缺氧、营养不良→造成组织坏死形成溃疡,常发于有骨突起部位;如
任其发展,常可因继发感染、败血症等导致全身衰竭而死亡。病因:①局部组织受压(强度达到毛细血管动脉端压力两倍即70mmHg+持续两小
时,即可产生不可逆转的组织损伤);②机体全身营养状况低下;③神经系统病变(瘫痪患者等)。病理:①初期潮红,逐渐肿胀,出现水疱、淤紫,继而溃烂;及时治疗尚可逆转;②如病变继续向深部进展,各层组织包括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层和骨关节等均可累及;③典型褥疮经反复破坏和愈合,溃疡边缘瘢痕坚韧、上皮菲薄,基底为致密瘢痕组织,肉芽苍白、污秽,有脓性分泌物积滞;④病变周围皮下或筋膜下可形成潜在脓性腔隙和窦道;⑤创面培养常有多种病菌生长。表现:①常发于组织受压部位,特别是有骨突起部位;②依溃烂深浅分4度(真皮层→皮下脂肪层→肌肉层→骨或关节);③经久不愈创面,因反复组织坏死、瘢痕愈合,可发生恶性退行性变。全身治疗:①增加营养,②定期输血,③减轻组织受压,④对抗肢体痉挛,⑤抗感染。局部治疗:①目的是变污秽伤口为清洁伤口,促进溃疡愈合或为手术切除作术前准备;②保守治疗,主要是加强伤口换药,清除坏死组织,小溃疡常可自行愈合,较大溃疡可中厚植皮暂时消灭创面,或待手术切除及整复;③手术治疗,要求切除全部溃疡及周围瘢痕组织、切除病骨、修整骨突起、降低骨突起部位皮肤压力,妥善止血,消灭死腔和创面,应用皮瓣、筋膜瓣或肌皮瓣修复;④创面修复是手术的关键,常用带蒂组织瓣尤其是肌皮瓣,抗感染强,用于骨面或死腔的覆盖及填塞,效果理想,术后愈合稳定,较少复发。
献花(0)
+1
(本文系余音整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