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州“巧手夫妻”:小葫芦烙出大天地 于学忠 盖州市东部山区什字街镇大辛屯村33岁的邹营康,对“葫芦烙画”情有独钟,技艺精湛。妻子张娜默默支持丈夫的工作,经常帮助丈夫“葫芦刻画”、“葫芦烙画”辅助工作,给丈夫拍摄烙画现场的视频和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和视频网站进行宣传推广。在当地,这对恩爱的巧手夫妻,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葫芦夫妻”。 9月17日上午,随盖州市电视台专题部记者一行4人驱车前往大山深处,走进这对“巧手夫妻”的“艺品居葫芦”工作室,进行现场采访。 葫芦,因外形美观,又与“福禄”谐音,故在民间成为吉祥的象征。葫芦雕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由此,葫芦雕刻、彩绘作品深受大众喜爱。 ![]() ![]() ![]() 一双手、一把刻刀、一支画笔,栩栩如生的画面被绘在了葫芦上,变成一个个精美的工艺品。近日,80后创业者、盖州市民间艺人邹营康创作的葫芦烙画“花开富贵”、“醉酒图”等系列精美葫芦烙雕艺术,亮相2018营口·鲅鱼圈国际马拉松文化旅游节后,受到相关艺术界专家及爱好者们的青睐和追捧。 十几年来,邹营康亲手制成数以千计的葫芦艺术品 ![]() ![]() 为了学习“葫芦烙画”,邹营康上网查资料,并置办了各种工具,反复琢磨、练习。刚开始,温度的高低、力度的大小、运笔速度的快慢,他总是掌握不好分寸,线条粗细不稳、烙染浓淡不均等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他。他开始更换各种笔头,不断地尝试,在网上寻找别人的作品图片,边模仿边研究。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不断创新,邹营康如今在“葫芦烙画”这门制作技艺中站稳了脚跟,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 ![]() ![]() ![]() ![]() 邹营康的作品多以吉祥的图案为主,由中国工笔画的手法完成,人物肖像和水墨山水均生动传神,栩栩如生。为了丰富制作,邹营康还将剪纸艺术融入到葫芦制作工艺中,产生新颖的浮雕效果。同时,结合木刻和玉雕的浮雕工艺,在只有5毫米左右的葫芦表皮上雕刻出鲜活的多层次人物形象,拓展了葫芦雕刻的技法。 在许多人看来,那时的他“不务正业”,戏称他为“葫芦娃”。然而,邹营康的坚持与努力让他的葫芦画技法迅速提升,渐渐有人来购买他画的葫芦当摆件,或作为青年男女定情的信物。 葫芦烙画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体现,先用烙铁烙上山水、人物等,随后再刷上清漆,每个葫芦要四五天才能做成。 ![]() ![]() ![]() ![]() “葫芦烙画最关键的是要把握火候和力度。葫芦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熨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形成立体感,看上去像棕色的素描。此外,葫芦烙画还讲究依形造景,细长的葫芦适合雕刻人物,短粗的适合画动物。”邹营康说。 ![]() ![]() ![]() ![]() ![]() ![]() ![]() ![]() 经过近十年的不断钻研和磨练,终于能得心应手地在葫芦上烙画。他把绘画、烙画及雕刻艺术巧妙构思于葫芦上,在增加葫芦艺术价值的同时,更使这些艺术葫芦古朴自然,从挂饰葫芦、车饰葫芦挂件、手把件微烙葫芦、疙瘩葫芦,到大亚腰葫芦、异型葫芦系列,别具一格,十分惹人喜爱。比如掐丝牡丹花葫芦,它是采用传统的景泰蓝工艺,是景泰蓝掐丝工艺和葫芦工艺充分结合的成果,能给观者耳目一新的感觉。除了景泰蓝掐丝工艺的葫芦,还有采用烙、烫、刻工艺的葫芦,它们虽然制作工艺不同,所呈现的艺术效果不同,但在艺术品鉴赏和收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他用心反复研习,雕刻葫芦手艺逐渐有了起色,在微雕葫芦市场小有名气。2018年5月18日至24日,辽宁省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博览会以"弘扬辽宁工匠精神、传承文化艺术经典"为主题,以人民需求为创作导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辽宁大连华宫古文化城举行。他的葫芦雕刻作品《花开富贵》荣获“工匠部落”杯金奖。多个作品获得省、市重要艺术奖项等。荣誉再多,褒奖再大,邹营康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念,“无论是送,还是卖,我都绝不繁衍了事,一定要尽可能的完美,经得起考验。”人们口中,邹营康的外号由“葫芦娃”变成“葫芦王”。他现为营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盖州市古城文化艺术促进会副主席。 ![]() ![]() 邹营康的葫芦工艺品一时名声大振。许多商家、收藏爱好者前来光顾。虽然“外号”变了,但邹营康对葫芦画的初心未变,热情未变,依然“接地气”。为了生活,也为热爱的葫芦画“可持续发展”,邹营康开始挖掘葫芦中的商机,出售葫芦画,下一步准备种植加工多种观赏葫芦。他认为,认准的事儿就要大胆闯一闯,开弓没有回头箭,年轻人创业拼搏就该有所作为。邹营康介绍,目的是将葫芦烙雕这门民间艺术继承发扬下去,待条件成熟时开办一家葫芦烙雕文化中心,与更多热爱葫芦烙雕艺术的爱好者广泛进行交流,让葫芦雕画这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奇葩越开越鲜艳。 ![]() 邹营康能够在“葫芦烙画”技艺方面取得成绩,他的妻子张娜功不可没。在农闲之余,张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丈夫的“葫芦烙画”提供帮助。选择葫芦样本、帮助前期辅助工作、网上宣传推广……张娜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 ![]() ![]() 也许是因为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所以他们的葫芦,每一个都线条流畅、形态栩栩如生。给人以耳目一新、不媚不俗的感觉。“完成一件作品需要三四个小时,他经常坐着一动不动,那份辛苦我看了很是心疼。每次他做完作品后,我就给他做肩颈和腰部的按摩。这是他想做的一份事业,我必当全力以赴积极配合他。”张娜经常把丈夫起稿、走线、渲染以及成型的视频或照片发送到视频网站、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我想让‘葫芦烙画’的技艺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只有这样,‘葫芦烙画’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机遇。丈夫认准的事儿,我定会全力支持、积极配合,共同把‘葫芦烙画’这项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张娜胸有成竹地说。 “我打算把‘葫芦烙画’当成终生的事业来做,让花样增多、个头儿增大、难度增强、档次提高,成为我事业上的亮点。”邹营康对“葫芦烙画”充满了信心。 在自己的葫芦王国里邹营康自得其乐 为减少成本,邹营康先是利用自家院子种植葫芦。等到秋天,把收获的葫芦晾晒成型,再挑选适宜创作的葫芦,在上面雕刻、彩绘。邹营康告诉记者:“一开始也没有老师指点,全凭以前学到的刻瓷技术,一点点在葫芦上摸索。由于葫芦是圆形的立体软面,在上面创作需要注意刀功和技法,稍有不慎,一个葫芦便会报废。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注重挖掘民间艺人和传统手工艺者等本土人才,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号召大家发展特色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助力群众增收致富。”什字街镇相关领导听说邹营康的事迹后,曾多次登门调研,并为邹营康当起了义务推销员。 用他的话说,“做梦都在想葫芦”。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葫芦,却实现了农民邹营康的创业梦。 乡村振兴战略正当时。什字街镇相关领导表示,他们将想方设法帮助邹营康将葫芦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增收。 ![]() ![]() 希望带动乡邻致富增收。邹营康说,葫芦不仅药用价值极高,也是人们镇灾辟邪的极好摆件,也有取意福禄的好口彩,经过加工还可以变成精美的手工艺品。“葫芦谐音福禄,寓意着福寿延年、多子多福,市场开发前景广阔。”谈及目前的形势,邹营康胸有成竹地说,“我的目标是把什字街镇打造成葫芦专业镇,带动全镇群众增收致富。我正在筹划项目,争取把小葫芦做成大产业;希望借此机会把葫芦手艺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凭手艺发家致富,真正让传统文化传下去、不失根。” 声明:“来源于人文盖州” 编辑:李红 责编:刘海 盖州快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