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古通今书艺精 墨趣迷离显韵味——书法家李家科的艺术人生

 掌阅盖州播天下 2020-03-13

博古通今书艺精 墨趣迷离显韵味

——书法家李家科的艺术人生

于学忠/文

  李家科﹝珂﹞,男,汉族,号“醉书草堂”、“知耕楼斋主”,辽宁盖州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书画印方向硕士研究生。现为辽南印社理事、营口书协理事、盖州书画院特聘书法家。

  

  师承于王镛、沃兴华、石开、何应辉、丛文俊、曾翔、陈忠康、洪厚甜等诸先生。深得辽宁书家聂成文、王丹、胡崇炜等老师的指导。作品曾多次入展中国书协、辽宁书协举办的各类展览并获奖。

  

  入·书法之门

  

  家风熏陶,自小就爱上了书法

  

  李家科老师一边向笔者介绍行草的历史,一边讲诉他对行草的热爱。当今这个世道,年青的才俊是越来越少,沽名钓誉的人越来越多。但从李家科的字里行间,看得出他是一个正直、豪爽真君子。

  

  小时候受家父影响爱上了写字。因为父亲前半生是个买卖人,说得和日本人一样的一口流利的日语,也时常有日本人误以为父亲是个日本人。

  

  少年时期耳濡目染,播下了书法艺术的种子。父亲虽读书不多,但知识特别丰富,特别是对写字非常喜欢,也写得一手好字,对行草字法掌握也不少,也写得一首好字。就连我现在的草书字法也是小时候父亲教的。“父亲在书法上造诣颇深。他一直告诫我,字如其人,一定要写好字。后来我学书法,就是他带入门的。”李家科天生就有一种对艺术的敏感性,也许正是缘于他从小耳濡目染的结果。在李家科的血液里流淌着艺术的基因。正是从小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年幼的他很早就接触到书法并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和爱好。

  

  记得小时候哥哥念高中留在家里的一本作业、字写得挺好,父亲就常给别人看,以此为豪﹝哥哥不但字写得好,还是64年全县考高中的状元﹞,幼小的我潜意识的知道原来写好字也能让父亲高兴和自豪,打这以后这种想法和念头一直伴我读书、伴我写字

  

  不幸的是我们读小学、中学时是中国书法历史的低谷、别说找老师、就是想得到一本好字帖都比登天还难。写好书法就更不用提了。

  

  在采访中,笔者得知,李家科不屑于追赶书展中流行的“时尚”,去“创作”违心的“流行快餐”,而是义无反顾地追求着艺术自尊与人格独立的完美境界。因此,他的行草书体,天趣横生,跳然稚气,把书法线条作为纯粹的情感宣泄的“线条媒体”。通过在每个汉字结体处理上的任意夸张,大胆运用空间的想象,自由适意地表达他对行草书法的审美感觉,形成了古而新、放而雅、自由独特的“李氏语言”,表现了他追求无所束缚的心灵直白。他独特的美学观和艺术追求,使他笔下的其他书体也无不显现着特有的“李氏风骨”。他常说,书为心声,要通过书法来言情达意。

  

  寻·书法之根

  

  潜修多年,研究行草找寻自我

  

  李家科说:“学习书法是一种与古人对话和沟通的探索过程。然而,古今悬隔,时代变迁,我们难以洞悉古人书写的原始状态和心境,只能借助对传世书法经典的心追手摹、临池不辍来靠近古人。临摹历代名家字帖是书法家终生的必修课,只有在不断地临摹中提高创作实力,才能慢慢寻找到临摹与创作的最佳契合点。”

  

  博古通今书艺精 墨趣迷离显韵味——书法家李家科的艺术人生

  

  关于临帖,囊括读帖、对临、背临、意临、钩临等诸多环节。李家科提起往事时说,还记得那是1976年、由于我当时钢笔字写得在同班学生当中比较拔尖,有个同学知道我有这种爱好,就把他家藏的珍贵字帖黄若舟老先生写得《中国快写法》拿给我看,当时别说我多喜欢了。经过一段时间认真临摹,我对行草字法有了很大的进步。老师和同学们也都夸我字写得好!难怪当时我们的班主任、现盖州集邮协会会长主席金锡春老师还特地叫我帮他抄写毕业证签定呢。

  

  1986年盖州市在文化馆举行辰州书画展。此展展出了沈老﹝沈延毅﹞在内的全国所有盖州籍书画名家作品近百幅,此时我已参加工作,正脱产在文化馆电大学习财经专业,因此第一次有幸看到这么多、这么好的大家书法,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书法家。想法是有了,但如何去做去实现难度很大,首先如何赏评作品的好坏、如何临帖创作等;于是我就在出差的几回到新华书店买有关书法理论和技法的书籍,记得买的第一本书法理论是丁文隽所著的《书法通论》,就这样十几年断断续续默默无闻的走在书法的乡间小路上。

  

  李家科认为,读帖最关键,包含着丰富的涵义,它不仅是对纯书法元素表象层面的心追和眼观,用心去观察笔法、结体、墨色和章法,还要深入研究书法家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思想,以及书作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风格定位。如此,就为临帖做好了充分准备,可以窥斑见豹,不再依葫芦画瓢。其次是实临,这个过程就是手摹,忠实原帖,求其形似,在反复临写中达到心手相应,并把临摹得到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气息贮存在潜意识之中,以备调用。再次是意临,在实临的基础上,书法家加入己意,求其变化,寻找自己与古人的契合点,此时要达到心、眼、手以及笔、墨、纸的完美配合,这个过程便是迸发创作火花的最初源泉。最后则是纵横临摹,是以一位书法大家作为坐标点,纵向延伸求其师承渊源及对后世的影响,横向拓展察其时代环境与独特风貌,将一幅作品、一位书法家放置于悠久历史长河之中,分析其与古人的承传关系,用甄别的眼光有选择地吸收,使原有的技法得以丰富和升华,最终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艺术的本质是创造,李家科正坚持他师古、尚简、出新的艺术追求,一步步从容地探寻贯通书法艺术之美的路子。

  

  悟·书法之道

  

  注重体悟,将传统与个性融合

  

  李家科表示:“书法创作是对临摹效果的检验,是书法家综合能力的最佳写照,既体现了书法家对传统技法的谙熟程度,也是其人品、学识、审美情趣及思想境界的全面反映。”

  

  2002年是他真正意义上学写书法的开始,也是真正走在书法的十字路口上最迷茫最坎坷的时候、对于家庭他下岗失业无经济来源,对于书法李家科当时不知如何进步,更不知如何去写。

  

  提起老师,李家科怀着感恩之情说:“由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正是他的肯定和赞扬,才使我不断进步。”

  

  但是,有幸的是这一年他碰到了盖州市书法元老由昌言老师。李家科说:“我问由老师现在压力很大,最近很少写字、也不知道以后该写不该写书法?”由老师亲切的说:“你问我,那我要反问你,你老了那天干什么?在则我认为你很有书法天赋,你现在好比是爬坡爬到90%,如果不爬、会摔下去,什么都没有;如果加把劲、努点力可能就会爬上去,所以我认为你不单要写而且还得写好字。”也许李家科有这样的忧患意识,更源于他对书法由衷的热爱,他选择了继续学习;由老师这番话使他脑袋清醒,李家科对由老师的教诲记忆犹新。

  

  从那以后,李家科决定拜见孙金龙先生,请他指路开个良方。孙金龙对他说:“书法好似一棵大树,篆似根、隶象干、其他书体则象枝、不同风格的作品又似叶。根深方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学书之人切不可本末倒置。”追求高格调、大境界。从那以后他连续几年开始到辽宁省书法临帖班学习,经过名师指点,加之努力后在2007年入展了辽宁省第二届兰亭奖书法展,李家科由此成为了省书法协会的会员;与此同时,李家科也够了去中国书法院进修的条件﹝省会员以上﹞,2008年为了更好的圆自己的书法梦,经过考试他获得了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的进修资格。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是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的最高殿堂。中国书法院,汇集了当今乃至世界最顶级的书法艺术家。师承于王镛、沃兴华、石开、何应辉、丛文俊、曾翔、陈忠康、洪厚甜等诸先生。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年多的学习,经过名师的指点及对大量书法经典的品鉴,不仅让李家科开阔了眼界,而且这些都成了李家科书法生涯中的宝贵财富。

  

  一个有如此成就的人能从善如流,的确令人敬佩!有理想,有人生目标,对艺术有执着的追求,多才多艺,书法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都能从李家科字里行间感受得到!而令我最佩服的是李家科的积极人生观及人生态度:书法家在“有意与无意之间”的心态下书写,不过多地考虑笔画之间的书写方法,不是真的不讲法度,而是不刻意为之,往往会写出“无意于佳乃佳”的满意之作,达到书法创作的最高艺术境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书法家的创作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创作欲望与激情是否达到制高点,只有处于兴奋状态中的书法家才能充分调动笔墨情趣,才能遨游在“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书写境界之中,继而创作出赏心悦目、感人至深的书法作品。

  

  誉·书法之荣

  

  雄强豪放、灵动洒脱自成风格

  

  

  

  李家科的书法作品通篇较好地体现了“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的和谐与统一。同时,李家科的书法创作正在形成一种熟稔的定式,用笔的节奏与字势的处理,墨量的多寡与线质的枯润,纵向的推进和横向的拓展,似乎都呈现出一种毫不经意的自由挥运,无论是什么文辞、样式的书写,都可以在这种娴熟的书写中达到一定的高度。

  

  在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和赞赏时,李家科则谦虚地说:“在书法艺术的殿堂里,永远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近年来,李家科的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书法重要展览。他的书法作品曾荣膺2006年辽宁省第二届兰亭奖书法篆刻展, 2009年辽宁省第三届兰亭奖书法篆刻展(获提名奖),2012年辽宁省激情十二运书法篆刻展(获优秀奖),2012年全国第六届中国临沂书法节教师组入展(中国书协举办),2013年辽宁省第四届兰亭奖书法篆刻展入展,2013年全国第七届新人新作展入展(中国书协举办),

  

  2013年全国首届沈延毅书法篆刻展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等各类展览并获奖;其作品被全国各地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并出版《李家科书法作品选》。李家科连续获奖,越获越多,越获越大,作品也越来越引人瞩目。

  

  中国书协副主席、行草委员会主任、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现名誉主席聂成文评语:“家科书法基本功扎实,书路正;小行草尤见其功,如此继续成器指日可待”。

  

  2012年辽宁书法家协会主席王丹在营口地区观其册页书法时说:“家科书法此册页写的非常好,这样的作品容易入国展,是一件佳作!”

  

  辽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胡崇炜在评价他的作品时说:“家科行草书法开了营口地区的一个先河”!这样写“二王”以前在营口还没有,并对在场的营口市文联主席韩瑞祥说:“这是你们营口书法的一个人才。”

  

  的确,在读李家科行草也觉功力深厚,他取法王羲之、魏碑、褚遂良、米芾、文征明等优秀作品,可谓广博。《古诗五首》,用笔扎实灵动,结构丰满而活泼章法疏朗而贯气,典雅精致,有着浓浓的书卷气。《六折页》,用笔沉着、率真,运用笔画粗细对比,稳中有动,粗中有细,英俊志气油然而生。其《六折页》,以书入印,以印入书,稳中求放,耐人寻味。

  

  

  翰墨造妙境,挥毫书人生。多年来,李家科历经各种艰难与磨砺,也使他视野更开阔,内心更强大。如今,他作为当代著名书法家,虽然工作繁忙,但仍忙里偷闲临池不辍。相信他在书法艺术道路上会越走越远,不断带给我们新的惊喜与震撼。

  

  ﹝于学忠,营口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盖州市古城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


声明:

声明:凡注来源“掌阅盖州”字样的稿件,未经本微信公共平台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已授权转载的须注明来源为“掌阅盖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