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宗师李士材

 至道经方 2020-03-13

士材学派第106期

整理:王鑫

一代宗师李士材

——纪念先师李士材诞辰430周年

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金庆江  215101


自学成才的一代名医

李士材名中梓,号念莪,又号荩凡居士。明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年)出生于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浦东惠南镇)的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李尚兖在他2岁时考中进士,任职兵部和吏部。李士材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学,聪明好学,少年老成,被人视为神童。8岁时其父亲因病早逝。12岁以童试冠军的成绩考中秀才,以旷世奇才,成一代大儒,名噪于诸生间。以后又曾九次参加乡试,虽二中副榜而屡试不第。其间又因两亲子俱以药误,加以自己早岁体弱多疴,母亲患病,因而在其二十岁不到便在攻举业的同时开始研讨方书,自学中医。

古代中医成才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家传师授”,一条是“由儒从医”。李士材业医既没有家传,也没有拜师,而是在仕途不利,父亡母病的情况下以儒通医自学成才的。北宋著名的思想家范仲淹就是以儒通医的典范,曾有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名言。明清期间除了李士材之外,以儒通医自学成才者更是大有人在,如王肯堂、张景岳、傅青主、张路玉、徐灵胎等,近代亦有张锡纯、恽铁樵、岳美中等都是自学成才的一代名医。因为中医药学在本质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而儒者又具有很好的传统文化修养及其分析思辨能力,所谓医儒相通,所以更加容易领会掌握中医药学的精粹,成为名医,民间乃有“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的说法。

李士材1655年过世,享年67岁,从事医学生涯四十余年。乾隆《江南通志》载:“李中梓,字士材,上海人。有文名,善医,屡疗危症,皆奏奇效。”李士材医术高明,持论平正不颇,治病不拘古法。善治疑难重症,常能出奇制胜。

他的门人尤生洲称李士材夫子:“以良相之才,而屡困场屋,数奇未遇,旁通岐黄之学,遂登峰造极,足以继前贤而开后学。”(《诊家正眼》尤序)

弟子秦卿胤称其:“学博道精,悟人玄妙,弹指间使沉疴顿起,遍地阳春。”(《诊家正眼》秦卿胤序)尤生洲的叔父尤侗也赞曰:“治病多任意而不拘法,一方出,人或相与骇之,然投之辄中,十不失一。”“著灵兰之典者廿有余种,名满天下,屡满户外。”(《士材三书》尤侗序)

李士材一生著述甚丰,如门人秦卿胤说:“所著二十种,皆发前人之未备”。另一门人董廙说:“著灵兰之典者廿有余种,且名满天下”,又尤生洲则称:“因得遍窥先生所著书,书凡数十种。”因这些著作屡经兵焚,散佚过半,至今仅存《医宗必读》、《内经知要》、《伤寒括要》、《颐生微论》、《诊家正眼》、《病机沙篆》、《本草通玄》、《(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医案》九种。

其中:《内经知要》、《颐生微论》、《药性解》三部著作刊于1618年,李士材时年30岁。《药性解》一书后经钱允治在各药之下增补入《雷公炮炙论》中有关炮制方法,改名《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辨》于1622年李氏34岁时刊行。

《医宗必读》是李士材究心三十余年的著作,刊1637年49岁时。

《颐生微论》一书后经李氏修订删补后改名《删补颐生微论》于明代崇祯十五年54岁时重刊。

《伤寒括要》二卷刊于1649年。时李士材61岁,系将四年前毁于兵火的旧著《伤寒授珠》十卷删繁辨谬,精简而成。

李氏尚有《本草通玄》、《病机沙篆》两书(成书年代不详),1667年(李氏逝世12年后)由其弟子尤乘将此二著与《诊家正眼》于以增辑后合订为《士材三书》,同时将自己所著的《寿世青编》二卷也辑录其后一起刊出。

此外尚有《里中医案》原由于磐公据李中梓家藏医案抄录,后由其四世孙于升庵将抄本补全留存。李士材逝世340多年后,该抄本由包来发、郑贤国校注,于1998年入编《李中梓医学全书》书目,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以上著作行世以来,每被中医界用作课徒读本或则枕中之秘,广为传诵,并一再翻刻远播。现存各种明刻本,清刻本,石印本以及解放以来的排印本、校注本等都不下数十种,而且早在明末清初已经东传日本,如《内经知要》就有日本宽文二年(1662)与日本正德五年(1715)的十卷本行世。被尊其为清初三大家之一的吴中名医张路玉比李士材稍晚,在他的《张氏医通》中引用了130种医书,其中即有李士材《颐生微论》、《医宗必读》、《病机沙篆》、《诊家正眼》、《士材医案》等著作;再其后有日本医家丹波元坚编撰的《伤寒广要》和《杂病广要》两部著作中亦都将李氏《医宗必读》、《颐生微论》、《伤寒括要》等著作作为主要的采揖书目。

自编教材的一代宗师

自学成材的李中梓恰恰又是一位出色的中医教学家。

明末清初,兵灾不断,饥荒连年,瘟疫肆疟,据载其间全国发生的瘟疫大流行多达三十多次,对国人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加之明清的朝代更替,外族统治,科举混乱,更使大量的江南知识分子选择了弃儒从医的门路。此时李士材已经是医术高超,名闻江南的名医大师,因此投师者趋之若鹜。

最近王鑫弟子与我通过查阅李中梓及门人著作、医人志、地方志等文献并进行考证,李氏门人有:沈郎仲、尤生洲、蒋示吉、吴伯时、陆在衡、郭佩兰、董宏度、徐南复、刘道琛、李延昰、顾开熙、刘梦金等,多达56人,其中沈郎仲、尤生洲二人均曾任为御医,而其他门人亦均为当地的名医而载入史志。士材先师一人招收了如此众多的高徒,相当于开设了一所中医研究院,这在古今中医教学方面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纵观李士材所有的著作,大都是采集经典著作中的经典原旨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编撰而成的,其不仅仅是李士材自学中医时的心得之作,同时又是他授徒传艺的启蒙读本,很明显地带有自编教材的性质,从他的诸篇序言之中即有所明示。如《医宗必读》自序就反复提及:“受弟子之请而著书曰《医宗》。……颜曰《必读》,为二三子指南。……余之为此书也,仅为渡河之筏耳。……明通者读之,而无遗珠之恨;初机者读之,而无望洋之叹。”
《诊家正眼》序云:“颜曰正眼,俾遵道者,无歧途之惑。庶乎为叔和之忠勋,后学之标的云尔。” 《里中医案》序:“兹摘其朱紫易淆者,聊录一二,以传后世。”

李士材的著作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中医的经典要旨、各家学说、基础理论、病机诊法、本草药性、内外妇科、针灸养生以及医学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等内容,既有理论知识和又多实践经验。加之李氏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与较强的概括能力,因此其著作都具有筒明扼要、通俗易懂的特点,最为初学、登堂入室之捷径,因而称得上是当时乃至后世医家用于师带徒的最完整、最实用的一套中医教材。

惜才识人的大师风范

李中梓在授业过程中能够做到知人善用,因材施教,师徒关系十分融洽。

例如沈颋,名郎仲(1625-1697),字济世,号鄂渚可人,生于医学世家,其父沈广仁素与李中梓交厚,加之郎仲天资聪颖,温厚善良,于明崇帧十三年(1640年)被李中梓收为徒,得其真传。李氏《删补颐生微论》自序中写道:“吴门沈子郎仲翩然来归,一握手而莫逆于心,端凝厚藏,慷慨浩直,而不漫齿颊,峨然载道之伟器。与语移旦暮,鲜弗神领”,“吾道之不孤,其有赖于朗仲也乎”以及“知青于蓝”等语。可见师生情谊至深,中梓对朗仲寄于厚望。清顺治十二年,国家选举人才,沈郎仲因医名响于国内,被征为太医。

又如尤乘,清代医家。字生洲,号无求子。江苏吴县人。初习儒,后改习医,受业于名医李中梓,尽得其传。尤乘在《士材三书》序说:“乘自髫年即亲承指授,提命之暇,因得遍窥先生所著书……”后至京师就良师学习针灸,并在京任太医院御前侍直,后告辞归里,潜心著作。

再如郭佩兰,子章宜,清吴县人,居于阊门上津西郊。早年郭氏之母患病,延请李士材诊治,时郭年仅十五,瘦不更衣,全不知医。因体弱多病而留心方脉,但不得纲领,后与郎仲、默生等纵谈奥蕴,启翼良多,并与陈白笔共研医理,越数年,郭母病重,再请李士材诊治,士材发现佩兰已知医,尤为赏识,便留也园经旬,一为是正,指点郭氏。后郭佩兰著《本草汇》,请李士材作序,李士材云:“予嘉其志之勤,偶一为是正……予察其诚,举悉所秘而授焉。”

教学相长的师承特色

士材之学这所以能够形成流派并传承不息,这与士材先师开创的教学相长的师承特色是密切相关的。

李中梓在授业过程中能够做到知人善用,教学相长。因而他的门人一方面能够协助老师著书立说,另一方面也能独立编写自己的著作。

如李士材的《颐生微论》则由门人沈郎仲协助加以修改删补,“相与辨几微,参益损,跻颠极,破偏拘,”历时二年辑成,更名《删补颐生微论》后于明崇祯壬午(1642年)重刊面世。

《伤寒括要》一书也得到了许名子、薛昙孚等28位高徒的校阅斧定,于顺治六年(1649)审定完稿。书成之后,由弟子许名子捐金而惠刻行世。

又如李氏逝世12年后,其高徒尤生洲对士材先师所撰的《诊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篆》进行增补,并且还他的养生著作《寿世青编》也扩充于其中,合订成《士材三书》,刊于康熙丁未(1667年)。

李氏弟子在协助士材先师删补、校订及增辑著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实与学习了老师的学术思想的医疗经验,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自己的理论修养与写作水平,因此他们都能象士材先师那样开展学术探讨,著书立说。例如沈郎仲之《病机汇论》、《伤寒翼》、《医归》,马元仪之《印机草》、《证论精微》,尤生洲之《寿世青编》、《勿药须知》、《脏腑性鉴》、《喉科秘书》、《食治秘方》,蒋示吉之《山居述》、《医宗说约》、《医宗小补》、《通医外治》、《医意商》、《望色启微》、《针灸会元》等,郭佩兰之《本草汇》、《四诊指南》、《劳瘵玉书》、《类经纂注》等,李延昰之《脉诀汇辨》、《五运六气医案》、《医学口诀》、《痘疹全书》等等,又进一步丰富了李中梓流派的学术思想。加之后代医家所创的著作更是不胜枚举,这些著作在当时中医典籍中占有了很大的比重。

士材师徒的这种教学相长的学风也是士材学派能够一传再传,形成流派,延绵不息的重要原因。如李士材的再传弟子马元仪看到《医宗必读》、《内经知要》等士材师祖之书海内流传,而自己师父沈郎仲之的著作《病机汇论》未能面世,于是不顾年迈体弱,效仿六十多年前沈朗仲协助业师李中梓删补《颐生微论》那样,在21名众弟子协助下,将业师沈郎仲的遗著《病机汇论》补缺正误,刊于康熙癸巳(1713年)。其中尤在泾协助老师完成大量工作,成为该书最主要参订者。马元仪对此不惜溢美之词:“门人尤子在京,以儒家子攻医业,其于《灵》《素》诸书,颇能抉其精微。风晨雨夕,辄过余讲究斯理,与余相得甚欢,因与参订《汇论》一书。误者正之,缺者补之,是书遂益可观,而吾志亦可以遂矣。”

再如士材学派第八代传人王霖,字新之,清长洲(今苏州市)人,住小曹家巷。从士材学派第七代传人甪直名医顾桐君学医。为人好学深思,博览医籍,是清末吴中医家之杰出人才。王氏辑有《吴医汇案》一书,成于光绪三十二年(1882),全书收载同光年间吴中名医51家医案达1834案,而其中收录的士材学派第六代弟子顾守之、顾少竺,第七代弟子顾桐君、顾仲翔、杨寿山、潘兰士,并王新之医案达822案,占总数约45%,是目前尚存的士材学派后世医家学术思想的珍贵资料。原系抄本,后由金庆江、俞志高整理后列入《吴中医案珍本丛书》于2010年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刊行。

士材学派的医学成就获得了近代学者一致好评:如谢利恒的《中国医学源流论》有云:“士材之学,一传为沈朗仲,再传为马元仪,三传为尤在泾。《病机汇论》十八卷本朗仲所辑,元仪晚年与在泾参订成之,……实士材一派之学最完全之书也。”

徐荣斋《李士材学派考略》则云:“士材学派影响所及,苏、浙间医风之盛,三百年来迄未稍衰。”

杨奕望《士材学派的流传与门人》亦谓:“士材之学,一传为沈朗仲,再传为马元仪,三传为尤在泾。在学术上从平正不偏步入精深广博,从内科杂病、伤寒拓展至温病,发扬光大,遂成‘士材学派’。”

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

士材学派历时近400多年,一传再传,不断发展,从而使得李氏的学说得以不断的继承与发展,成为当今中医学界具有丰富内涵和学术特色的医学流派体系。回顾庆江的家学传承脉络,自士材师祖而下一传沈郎仲,再传马元仪,三传尤在泾,四传沈安伯,五传顾少竺,六传顾桐君,七传殷子量、王霖,八传外公殷骏生,九传家父金里千,迨至庆江已是十一代了。可以说自家父上逆历代师祖都是清一式的宿儒名医,而且都有著作传世,载入史志。

家父金里千在世时擅治伤寒与疑难杂症,人称“金一帖”,1980年被评为江苏省名老中医。承其业者,有其子庆畬、庆雷、庆江、庆荣、婿杨清仁、门人罗纪康、金永康、戴绍达、罗文英、管文亮等,虽皆学业有成。但由于民国以来中医迭经摧残,致使这一流派几近湮灭。其中二哥庆畬是父亲的长徒,自小接受庭训,耳提面命,出师后学非所用,被派至胜浦后戴村做西医搞血防;三姐夫杨清仁从小读书聪慧,过目不忘,成绩出众,出师后被派至昆山石浦,视同异己,不被信任重用;师兄金永康、管文亮因为地主出身而被剥夺行医资格;八兄庆雷1961年获批为父跟师学徒,并在浒关吴县人民医院师从名医姚一航学习针灸,1965年竟作为血防人员派至通安联合诊所工作,1979年政策放宽,国家承认注册备案的跟师学徒相当于中专学历,经江苏省中医统一考试,成绩优秀,转为正式中医编制,但仍在职称评定上受到歧视。

1977年恢复高考,庆江初试过关,将第一第二志愿分别填报为江苏师院数学系与南京师院物理系,第三志愿才是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填好志愿,回到家中将自己填报志愿的情况告诉了父母。父亲劝我“还是继承家业为好。”庆江向父亲说明了自己的顾虑:“我今年快三十岁了,学中医是否年龄太晚了些?”父亲鼓励我说:“历代名医中有好多人都是弃儒从医,大器晚成的。像李时珍就是三十岁开始学医的,张璐玉也是四十二岁才回苏州业医。你的文字功夫好,自学能力强,完全可以学好中医。”面对年迈父母的殷切期望,金庆江最终决定更改志愿,阴错阳差地也成了士材学派的第十一代继承人。

庆江自学医以来,一直是怀着诚恐诚惶心情,决心在继承先辈医学遗产的基础上,为弘扬吴门医派、士材学派当好先辈的高徒,做出成绩。即使在1987年那个读书无用论横行的时代,也能潜心与俞志高、吴湛仁、华润林等志同道合的弟兄组成了苏州市青年中医学组,经常切磋探讨继承发展中医的思路,同时申报了市中医学会整理出版吴中医学著作的工程项目,从1987年至1993年,先后整理出版了《吴中医集》四集著作,整理编辑了《苏州市老中医经验文集),编写出版《吴医荟萃·济群医验》,编辑出版了《吴中十大名医》,2010年3月又将父亲金里千的医疗经验、医案医论辑成《春常在室医验录》一书,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所有的编著写作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晨昏不缀、寒暑相继完成的。

由于以上所述的历史原因,庆江的侄甥辈虽然多达40多人,但是我们金氏这样一个大家族居然没有下一代的中医继承人,我的侄女金香虽曾就读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成绩优秀,后也因学有所用被分配为厂医,跳槽改行经商去了,因此深为士材学派后继乏人的深感焦虑,但又一直坚持若收不到高徒宁缺勿滥的态度。两年前在医院领导的动员下,任我挑徒传艺,我有幸选择王鑫医师为徒,甚有马元仪与尤在泾“讲究斯理,相得甚欢”,“得一人胜得千万人”之感。一年多来我们在梳理士材学派的传承脉络的同时,收集了士材医家的所有存见著作,梳理了士材学派的学术思想,并获得了省中医药局及吴门医派基金立项;同时又向有关部门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册了“士材”商标;推出了100多期的“士材学派”微信公众号,制订了士材医家的医案和著述的出版计划。

最近我们又通过医院与南京医中下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立了“士材学派传承工作室”,同时得到庆雷兄长的支持参与,一起开设士材学派特色门诊,努力收徒授艺,培养更多的士材学派十二代弟子。

庆江学医以来已逾四十,今亦年近古稀,但是内心还是如同家父那样。对中医事业的发展衷心不变,希望能与下一代教学相长,共同努力,殷切希望能将士材学派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也愿意效学马元仪先师,像马元仪先师那样做好士材学说的二传手,完成承前启后的的历史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