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吧】李曰明丨散文作品《房子·票子·儿子》

 掌阅盖州播天下 2020-03-13

本期推荐

/热点

【阅读吧】李曰明丨散文作品《房子·票子·儿子》

/关注

艺术人生 | 至真至美——宋宇工笔画作品赏析

/热点

宗海丽:盖州地方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关注

辰州轶事 |探访传统民居盖州四合院

  房子·票子·儿子

  

  李曰明

  

作者近照

  

  

  房  子

  

  土改后,爷在村西盖了五间平房,爷是土瓦匠,盖房在行。二爷是营口皮匠铺的掌柜,他无子嗣(五个女儿)。因此,他对爷建房不热衷,既没出资又没出力;爷厚道,又是同胞弟,爷念在手足情的份上,没跟其二弟计较。房建成后,爷大度地分给二爷两间半,二爷将此房让其三女居住。三姑家与爷奶住对面屋,三姑夫老实巴交的常给爷奶挑水打担,两家共饮一缸水。三姑家的儿子们也时常帮爷奶干些农活。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年事已高的爷奶从乡下搬到城里与我们一起住。老家的两间半房以三百元的价钱卖给了村人。

  

  当时,我家住在东关下坎,住两间东厢房,此房是由小旅馆改建而成的,间量小,不宽绰,东西有一小走廊,与住在里面的毗邻陈铁匠共用。

  

  一九六六年,南关百货商店后院办公室腾出几处房,在百货大楼当经理的爸分到了两间房,也是西厢房,两小间三十多平米,全家人口多住不下,便在外屋打铺小炕,我和爷奶住。后家又添两妹,她们四人和爸妈住大屋,全家九口人挤住在三十多平的小屋内,一住就是多年。

  

  七十年代初,八旬多的爷奶相继故去了,一九七六年爸也病逝了,妈领我们五个子女过。

  

  一九八一年冬,我结婚无房,妈和妹们将房倒给了我做婚房,她们在院外搭个简易房住。冬寒夏热,妈和妹们蜗居于此,受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写到此处,我很负疚,觉得很愧对家人,尤其是母亲。

  

  后来,离家不远处的商业托儿所搬迁新址,到下些房。闻讯后,妈领我们抢占了两间房,商业局得知后,停发了妈的九个月工资。无奈之下,她们又搬了回去。再后来,妈和妹搬到了长征小学对面,住了几年,又因动迁便在南关鼓楼下花墙胡同花了一万元购了一处二十七平米的旧平房。

  

  我和妻儿在南关老宅又住了二十多年,期间补缴了几千元将原公私合营的房,变为私有房产,年近半百的我终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不动产了。

  

  其实住平房挺遭心的,下过雨就得上房踩。当时家无梯,从大门爬到墙头,从墙头再攀到房。一个石磙三家合用,房顶上的小草萌生就要拔,稍怠,便郁郁葱葱生成一片,草多,土少,水土流失,房便会漏雨。有一年,逢连雨季,房顶漏雨,纸棚坍落,室内尘土遍地,“屋漏偏遭连夜雨”,真是苦不堪言,大盆小钵都用来接雨水。俗话说:“人生三愁,漏房破锅病老婆”。不久,朋友给我拉来些盐碱土又上了些山皮子,房才不漏。

  

  儿子生于斯,长于斯,吾家有子初长成。二OO九年,他结婚了,住在河畔嘉园二楼,此楼房属分期付款购置的。二O一三年,我们老两口又在儿子楼下购置了一处二手房居住至今。

  

  今年春,儿子他们新购了一处一百二十多平的楼房(兼做网店),搬出另过了。

  

  六十年代,我们全家九口人,人均居住面积不足四平米,八十年代,全家三口人,人均十平米,二O一九年,全家六口人,人均四十平米。

  

  我家居住环境改善了,住的都宽绰了,感觉上却少了一些亲情,少了一些人气,少了家庭的温馨、热络的气氛,少了些孩子们的嬉闹、欢笑声,多了些寂寞、寡淡……

  

  票  子

  

  票子,泛指钱,地球人都知道。

  

  早些年,妈曾找先生给我算过命,先生云:“你儿子不是大富大贵的命,能当个小官儿,管几个人,一辈子小钱儿不断……”此言在我人生历程中得到了验证。

  

  我刚工作时,属熟练工,每月二十四元,加保健费,每月薪金三十多元。转厂后十余年,竟开至百余元,后又转至某事业单位,几年后竟能开几百,正当票子顺风顺水时,可“天有不测风云”,上面给我单位实行差额拨款(38%),每月降至二百多元,交妻一百,作为生活费,我留一百作为人情往份等;区区百来元,哪够用?我曾想开饭店,托人调转,舅想帮我搞客运。“晚上千条妙计,早上还得卖豆腐”。一宗也没付诸实施,后兼职干点儿文字活,聊以维持。差额拨款八年后,我们全员出动,集体上访,历经据理力争数月,终将差额变回全额,至退休前,已抵四千多元,可退休后,票子又缩水一千六。

  

  是的,票子很重要,以前是“无理寸步难行”,当今是“无钱寸步难行”;没有票子,吾儿念不了大学,受不到高等教育,受不到高等教育就无文凭,无文凭就找不到工作;没有票子就买不起房子,买不起房子就结不了婚,结不了婚就不能生儿育女。一系列连锁反应,没有票子,生活就过的累,举步就维艰,“贫困夫妻百事哀”;市面上有钱人不愿搭理你,富亲贵友不愿与你走动、来往……没有票子,就无法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无法孝敬父母,关爱子女……

  

  虽然说“财是惹祸根苗”,但无财不成世景。我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固穷,安贫乐道、自食其力、自得其所的人生信念、信条,既不撑着,也不饿着。不义之财莫取,伸手必被捉,古往今来,并不鲜见,有人将钱财比喻成水,我认为很有道理,没钱会渴死,水大会淹死,真水无香,全在于自己修为和运用。我曾有两次乘公汽,上车后发现未带零钱,无法投掷,正窘时,先后有一男一女为我投币,为我解了围,令我心存感激。后来我坐车时遇见有人无零钱时,便主动替他人付。人有困难时都应互助帮助,有时真应了那句“一文钱憋倒英雄汉”哪,我颇有感触。

  

  退休后,我退休金减少挺多,每月需还房贷、赶礼,我出书,打字、校稿、吃饭都需用钱,真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外埠友人金峰得知我的经济状况后,便给我汇来五千元,为我解决了票子的危机,帮我度过了难关。谁不知道钱好花,他克勤克俭,攒下的票子,甩给了我用,令我难以忘怀;这是凝结着他的一片真情,真是黄金有价,情义无价!

  

  当下离开了票子,万事皆难。我们处在一个物欲的世界里,每天离不开钱;没有票子就像人没有血脉一般,即使那样,我也要做金钱的主人,不要做金钱的奴隶;也不会为了得到钱财而不择手段,也不要为了金钱而失去做人的本份和人格;仍要勤劳致富,不要为富不仁,那样终会令人唾弃、不齿。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苦舍命不舍财呢?“若不撇开终为苦,各能捺住即成名”,对待人生如此,对待金钱亦是如此。凡世间之事,抛开一些利益纠结,心就不苦了。看方寸之间,能按耐住情绪,不卑不亢地存活,乃是人生大智。诸言乃肺腑,与君等共勉之。

  

  儿  子

  

  我的儿子,一九八三年出生,起名时,我和妻颇费脑筋,曾有人给起了些名儿,我俩都不中意,我俩盼他聪明、有智慧,于是为他取名“应智”,我和他的名合起来为“明智”。正合:“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箴言,源自老子的《道德经》。

  

  果不其然,儿从小就聪明智慧,尤对天文、地理、历史、经济、电脑有浓郁的兴趣和爱好,对读书、电影、旅游也特别的喜爱。他中学毕业后,就上了职业中专,学电脑专业。当时,我家经济困难,妻因车祸常年不上班,放假,我单位又是差额拨款,无法供他上大学。儿子喜欢读书,我的那些藏书他看了许多,还分类编上了号,他用压岁钱购买了一些书,后又购置了天文望远镜。九十年代初,盖州网吧才兴起,每小时网费八元,我支持他去上网,他创办网站,网站费每年五、六百元,他对炒股也有兴趣,妻便给他一万元,让他去股市闯荡。

  

  儿子从小就节俭,从不乱花钱,在他十多岁时,我和妻在营口做临时工,车接车送。当时儿子刚学会骑车,个儿小,腿够不着脚蹬子,他坐后座蹬到营口去找我们。历时两个多小时才骑到营口,一个才十多岁的孩子,途中车坏咋办?发生交通事故咋办?想想我们都有些后怕。

  

  几年前,他骑单车去万福,此地距盖州有九十多里路,那天,正赶上顶风,我劝他择日再去,他说,决定了的事不能变,他去意已决,只好由他了。他每蹬一步都很艰难,骑了三个多小时才抵达目的地,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心愿,也磨练了自己的毅力。

  

  儿子在小学时就经常参加班级、学校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中学时,他在班级自办了一份手抄的天文科技报,发行量一份,供全班同学们传阅。他到了职专,更是如虎添翼,他在学校组织成立了“晨光文学社”,办了一份《晨光》文艺刊物,每年出好几期,他任社长;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社”;他还在学校大会上演讲过,既是班级体委,又是班级足球队主力。职专毕业后,曾在网吧当过网管,他和另外两位同学开了一家当时在盖州还算挺早的网吧;他又在一家美术广告公司打工,学平面设计,后又被盖州一家大广告公司聘为设计师。2009年,他结婚了,他嫌给人打工挣得少,就辞职回家,开了个网店,经过几年的运作经营,现已小有规模,自己当上了小老板。

  

  2012年,家里出现了天灾人祸。巨大的打击,未能击垮他,他用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顽强的毅力,很快的调整过来,继续做他的生意。儿子从小就不畏惧困难,不怕挫折,在人生的苦旅中,艰难的跋涉,坚强的生活;磨难与付出,得到的会是幸福与成功,现在他做到了,初步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与梦想。

  

  人生,真的很短,仿佛是一场春梦。一眨眼间,儿子已长大成人了,而自己的人生早已过半,前途是向往的未来,回首是昨天的记忆,而今天实实在在就在脚下。

  

  愿儿子做一个主宰自己命运的强者,踏踏实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作者简介:李曰明,营口市作协主席团成员,盖州市作协名誉主席,辽宁省作协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理事,辽宁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现为盖州市档案史志管理中心特邀编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