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盖州人 作者:王友禄 前言:在古代立贞节碑或贞节牌坊,是为了专门表彰一些忠孝双全的优秀女性,必须经过皇帝批准,是一种很高的褒奖。秦汉时期,就有旌表贞节烈女的不成文规定。明清以后,旌表贞节烈女开始制度化、固定化,并且加大了旌表力度,所有设立的贞节碑必须由礼部统一设置,以皇帝的名义表彰,碑头一般都刻有“圣旨”二字,是封建历史的一种真实见证。 清代末期,奉天府盖平县城东暖泉村(今盖州市暖泉镇前暖泉村)出了一名举人——陈桂生(原名陈荣铭,字芗林,出生于清道光年间)。陈桂生的母亲邵氏怀他在身时,其父亲不幸亡故。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陈家陷入贫困。上有守寡的婆婆,下有尚未出生的孩子,所有的家庭重担突然间全部压在邵氏一人身上。然而坚强自立的邵氏并未被磨难击倒,她甘于贫苦,以纺织养家糊口,上奉侍守寡婆婆三十余年并为其养老送终,下抚养儿子长大成人并供其入学读书。陈桂生自幼便刻苦读书,在母亲含辛茹苦的抚养教育下,在清光绪元年(1875年)终于中举,光宗耀祖。邵氏苦节五十余年,于光绪九年(1884年)去世。其节孝事迹感动乡里,经地方层层上报至朝廷礼部,光绪十一年(1886年),光绪帝亲下圣旨为其立碑建坊进行表彰。
“褒扬节孝”碑对于研究清朝的封建礼教提供了实物依据,同时也彰显了前暖泉村深厚的乡土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教育意义。纵观整个营口地区,刻有如此详实、完整文字内容且由皇帝御赐这样最高级别的节孝碑可谓是凤毛麟角,益显其弥足珍贵。 【碑阳】 圣旨 旌表 陈太孺人贞节坊 褒扬节孝 大清光绪十一年岁次乙酉孟夏月初八日 男 桂生 敬立 贞能致寿 尝考:柏舟矢志,守大义于两间;荻画传书,著贤声于千古。此巾帼中风规卓立,而为近今所难能者也。惟是乡陈太孺人,信能远绍前徽焉。太孺人氏邵,为儒士维新公之长女也。幼读“女书”,久聆闺训,其于德从之义,固已讲明有素矣。少字于文林郎协和公为室,迨赋于归,孝事翁姑,无违夫子,节慎之称,早达闾里。廼为妇方及七年而变故,忽遭一日,于道光十九年,协和公弃世。斯时也,皤然二老,已近六旬。藐尔遗孤,仅逾週岁。俯仰之间,已多悽恻。况家业寒微,赡给维艰。以常情律之,恐有情难遣此者。而太孺人独能砺节,青年盟心白水,境虽困苦,志愈坚贞。事庭帏,而以妇代子;抚儿女,而寓爱于严。义方示训,母道与师道兼隆;寒夜课勤,纺声偕书声并起。是能功衍一线,德重三迁,视古懿行,夫复何愧?而且应时致祭,必携幼子以躬临,历久常贞。不缘艰辛而志悔。荼苦矣,而茹以为甘;冰寒也,而安之若素。内外无间,始终不渝。幸而天鉴苦衷,荣增晚岁,于同治丙寅年,子列黌宫;于光绪乙亥年,子登乡榜,遂得仰荷。 覃恩克膺封典,论者佥谓:此天之所以报苦节也,豈谀词哉?今历计太孺人,奉高堂者,三十余载;贞介石者,五十余年。洵有善之堪嘉,寔无瑕之可指。例应请旌,以励风化。我等爰于光绪九年,联名呈举,蒙府、县咨请礼部汇题,廼于光绪十年,恭奉纶音,准予建坊。盖节孝阔乾坤正气;褒嘉廼邦国隆仪。茲孺人既能松筠比节,冰玉同清,竭菽水以供亲,誓河山而守志,持躬循道教子成名,允宜阐其幽光。泐贞珉以寿世,舆应被以锡命,标彤史而扬芬。 后学李奎烈敬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