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哪三个阶段?

 泛海乘风 2020-03-13

2016-09-14

中国新歌剧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从摸索的初级阶段:,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新歌剧,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 摸索阶段(1919—1944)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音乐界和文化教育界一些活动家,为提倡美育纷纷致力于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 出现了儿童歌舞剧。 作曲家黎锦晖在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 1921—1929年间写了 12部儿童歌舞剧,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是采用比较通俗易唱的中外歌调进行填词,《小小画家》《最 后的胜利》等是依据剧本内容进行音乐创作而成。 黎锦晖的儿童歌 舞剧无论在艺术性上还是在大众化、民族化上都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肯定。继他之后有邱望湘、沈...全部

  从摸索的初级阶段:,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新歌剧,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 摸索阶段(1919—1944)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音乐界和文化教育界一些活动家,为提倡美育纷纷致力于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 出现了儿童歌舞剧。
  作曲家黎锦晖在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 1921—1929年间写了 12部儿童歌舞剧,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是采用比较通俗易唱的中外歌调进行填词,《小小画家》《最 后的胜利》等是依据剧本内容进行音乐创作而成。
  黎锦晖的儿童歌 舞剧无论在艺术性上还是在大众化、民族化上都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肯定。继他之后有邱望湘、沈秉廉等人也做了类似的探索,给新歌 剧的形成都做了最初的贡献。在30年代的左翼音乐运动中,聂耳和田汉合写过《扬子江暴风雨》(1934年6月演出)。
  革命根据地演出的《砍柴女郎》等小歌 剧,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感。抗日战争爆发后,新歌剧以战斗的姿态 出现在抗战行列,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文艺工作者们,曾演出过多部歌剧,其中以向隅等集体创作的《农村曲》(李伯钊作剧)、冼星海 作曲的《军民进行曲》(王震之作剧)较为重要。
  前者在音乐上受民 歌和群众歌曲影响较大,风格朴实亲切;后者在音乐上更多借鉴了西洋歌剧的经验,力图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的歌剧朗诵调。这两部 歌剧在艺术上都作了新的尝试和努力。另外在上海、重庆等地的一 些专业作曲家也纷纷进行了尝试,主要作品有《西施》(陈歌辛作曲,1935年9月演出)、《桃花源》(陈田鹤作曲,1939年演出)、《上 海之歌》(张昊作曲,1939年演出)、《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1940 年演出)、《洪波曲》(任光作曲,写于1940年,未演出)、《沙漠之歌》(王洛宾作曲,1942年演出)、《秋子》(黄源洛作曲,1942年演出)、 《荆轲》(陈田鹤作曲,未完成)、《郑成功》(郑志声作曲)等。
  这些 歌剧的题材内容,大多结合了当时反帝反封建及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并在艺术上作了不同的探索。(2) 奠基阶段(1944—1955)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掀起一个声势浩大的新秧歌运动,出现了以《兄妹开荒》(路由等编剧,安波作曲)为代表的大批秧 歌剧。
  它是融戏剧、音乐、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一种新 型的广场歌舞剧。1944年底,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开始了新歌剧《白毛女》(贺敬之、丁毅编剧,马可、张鲁、瞿维、李焕之等人作曲)的创作和排演,于 1945年4月在延安首演成功。
  《白毛女》在音乐上的成就表现在: ①开始解决了通过音乐来刻画剧中人物形象的问题。②较成功地通过广泛吸取各种民间音调(包括民歌、说唱、戏曲和器乐等)塑造 剧中人物性格、形象,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并使歌剧具有鲜明的民族 特点,又有强烈的戏剧性。
  ③在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上大胆而又谨慎地借鉴了西洋歌剧的经验。随后又有佳作《刘胡兰》(魏风等编剧, 罗宗贤等作曲)问世,还有《赤叶河》(阮章竞编剧,梁寒光等作曲) 等。1949年以后,新歌剧有了进一步发展,一是继承和借鉴了传统戏曲的编剧、音乐、表演、歌唱、舞美等,特别在刻画人物形象和音乐。
  收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