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筷子戴口罩?交大学子创意发明“金钟叉”,共餐吃饭更安心!

 阿明哥哥资料区 2020-03-13
疫情阻击,你我有责,

合餐制易带来疾病传播,

筷来箸往为病菌扩散打开方便之门。

“让每一张餐桌上的公筷公勺

成为健康上海的新时尚!”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设计了一种防共餐交叉感染的抑菌涂层及取菜隔离装置“金钟叉”,这是上海交大学生创新中心负责的《工程学导论》课程学生作品,为避免二次传播和感染提供了一个价廉且使用体验良好的解决方案。

 

“金钟叉”的诞生过程

“金钟叉”主要发明人由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医学院等专业学生组成。项目负责人陈心佩同学是上海交大电信学院大一在校生,他表示,项目初心其实是希望解决幽门螺杆菌患者反复治疗反复感染的问题。当前情况,人们陆续返工后,如何避免共餐交叉感染的风险,公筷制和分餐制是对抗共餐交叉感染的有效途径,但是这两个模式操作较为繁琐,用户体验不佳。

《工程学导论》课程在线授课截图

团队决定设计一款低成本、容易清洗,顺应中式用餐习惯且使用体验良好的方案。经过对提出的不同方案进行分析对比,受到人们戴口罩防病毒的启发,最终决定为中式筷子设计一件能快速灵活穿戴的“口罩”。用户在用餐过程中先通过筷子夹取保护套,随后通过这个保护套取菜到自己餐盘内后,然后立刻脱离外套使用筷子进餐,整个用餐过程筷子在不离手的情况下实现公筷、私筷状态切换。

一个正常用餐过程夹菜次数通常有二十次以上,而如果用公筷、公勺就需要放下二十多次筷子换公筷和公勺取菜,再放下重新拿取自己的筷子进行反复切换,并且公筷和筷子有时候还会弄乱,而团队的方案比使用公筷效率更高更便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同时保护套采用抑菌涂层技术进一步降低过程中的交叉感染风险。他们为这款符合中国人用餐习惯的新工具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金钟叉。

谈到金钟叉命名,项目发明人之一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于景瑶表示:“为了形象说明我们发明的目的,古有少林金钟罩刀枪不入护体,今有金钟叉抵抗病菌护身。”产品设计中最难克服是生产工艺问题,要确保用筷子夹紧装置后在取菜过程不松动需要材料有硬度同时具备一定弹性,同学们迅速与浙江餐具生产企业沟通并反复测试,最终找到一款弹性材料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实现量产准备工作,并进行专利和商标注册。

学生团队于近日获得产业链企业数百万元投资进行产品量产,产品将在一个月左右投放市场面向大众。

上海交大是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交大为学生提供全世界一流的软、硬件支持。上海交大学生创新中心创新规划部主任,工导课管理教师乐金伟表示:“虽然本科一年级学生设计的是一个小创意小发明,但是解决的问题却很实用很有意义,工程学导论课程非常侧重拓展学生视野和外部资源整合,我们会邀请专业教师以及各领域投资人作为评委参加学生结业课程项目展。学生创新中心有多个学科分中心,其中包括生物设计中心Bio Design Center,机器人设计中心、无人机设计中心等可以提供专业的帮助,我们积极为有创新梦想的学子来交大实现创造条件,交大科技园、创业学院等单位可以提供系统的专业的培训指导,环交大创业圈的科技园区可以注册企业进行创业支持,交大有非常完善的师生双创体系,在整个过程都能给予支持。



为交大创新点赞!



来源:学生创新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