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小引 】在经历生死磨难,精神抑郁而写好了遗嘱,几近放弃的那一刻,靠姥姥、妈妈陪伴长大的单亲女孩,发现了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表达出来的父爱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身边。她重新审视自己,更加尊重生命,珍爱生活,还报名参加了方舱病人志愿者。 也许人生只有经历了一些刻骨铭心的事,才会真正的长大,才能发现生命中的美好,才知道人世间有许多藏在心头的爱,由于某些原因没有表达。正如这世上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孩子的,仅幸还好,女孩还来得及表达出来,多少人想表达却已失去了机会! 22岁正读大四,临近毕业的武汉女孩董婉婷,不幸染上了新冠肺炎,一度精神抑郁,在隔离期间写下了遗书。 从1月20日咳嗽、发烧,居家隔离一周半;集中隔离11天后;进入重症病房,每天都要吞药40片。搁浅的毕业设计如何继续?甚至是否能活下去?她不知道…… 这些她没敢告诉妈妈,从小在单亲家庭里跟着外婆长大的她,本能地要保护自己的妈妈,现在公交停了,妈妈没有车,告诉了妈妈也帮不上忙,她不想让妈妈白白地为自己担心。 独自面对3次跑医院;4次核酸检测;因病情加重被转移,再到终于入院治疗。曾经历过抑郁情绪的她,挥不去那个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作为一个“庸常、平凡”的生命,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是“爱”吗?她不确定…… 要说亲人,最疼她的就是外婆了,内向的她原本计划在毕业设计里,一直想把对外婆从未说出口的感情表达出来。在生死一念的较量中,求生的欲望清晰而强烈,再不做点儿什么,恐怕就真的来不及了。于是,她“利用手边仅有的一切东西”,立意要留下点什么。 在一只梨子的身上,她记下了从隔离到现在的每个日子;把胶囊掏出来,在上面书写自己的隔离日记;住院后,在经历了一整天的犹豫,她报名做了病人中的志愿者,在身体允许的时候协助护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不要麻木!一切都是现实的真实,我们谁也不能逃避它,面对是唯一的答案”。不知不觉,她觉得自己不再那么恐惧担忧了。 已经长大的她,和父亲一直保持着彬彬有礼的距离,不再冲突,也鲜少见面。但是,在她求医问药,奔波无力,几近要放弃的时候,长期以来一贯独断强硬的父亲,一次次催逼着她去医院,矛盾爆发时,她第一次听到父亲在电话另一端哭泣。她痛苦地发现,“天哪,哪知道爸爸还是深爱着我的” 同学,老师,志愿者,医护人员,越来越多的人触及到她,人们都在关注她的状况如何,都想办法为她提供帮助。 3月10日,董婉婷达到了出院标准。在求生的征途中,她发现自己“变得更勇敢了”,她有了更大的动力,将来要去更大的世界看一看。在接受采访时她说:“以前我老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因为我觉得,生命要有意义,然后才会有力量。现在我认为,生命本身就是力量。” 也许人在即将失去的时候,才会真的明白什么是活着的意义。在生活中,我们习惯将爱深深埋在心里,至亲至爱的人之间都吝啬表达。如果说,一场疫情带给我们很多不得已的变化,我希望“把爱大胆说出来”。生命很短暂,让我们都少一些遗憾。 - - - - - - - - - - - - - - - - - - - - - 材料来源:摘自网络作者·绽放不停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