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播剧《安家》:我们一定要买房吗?

 王兆善 2020-03-13

本文授权转载自:

作者:R.老湿

要说最近讨论度最高的电视剧,那《安家》一定能排前三。有《蜗居》编剧六六执笔,一众实力派演员加盟,《安家》一开始就被观众给予了很高的期待。

但事与愿违,《安家》一上线,便评分大跌,在豆瓣上勉强达到了6.2的评分。

就是这样一部围绕着房产中介展开的电视剧,却因演技浮夸,行业常识不够等等多方面原因,被网友诟病。更有人拿《卖房子的女人》(日版《安家》)与之相对比,认为《安家》过于将精力放在了家长里短上,忽略了展示房产中介这一职业的专业魅力。

角色、剧情、专业……一部好的行业剧应该对诸多元素进行恰当配比,也许《安家》相较于优秀的行业剧还有些距离,但是如果单从对于当前中国“房社会”的剖析来看,《安家》无疑给了我们诸多启发。

「在中国人的眼中,房子不仅是住所,更是家的象征」


行业剧的皮,伦理剧的心

无论是从角色的设置、环境的安排还是节奏的把控,《安家》在艺术呈现上,都借鉴了许多行业剧的特征,但在核心内容上,行业与职业似乎并不是《安家》想要着重表现的东西。

和以往大男主/大女主剧不同,《安家》将一群人、一间房、多个故事作为了整部剧的骨架。

在这个名为“安家天下”的房产中介内,除了孙俪饰演的房似锦以外,徐姑姑、老油条、壁橱公主、九八五等7个角色都分别拥有属于自己的脸谱化人设。

其中徐姑姑是一个热心肠的暖男店长,老油条是一个职场滑头精,壁橱公主全家挤在老破小里却幻想找一个有房有车的上海老公,九八五毕业于名牌985大学,不甘于平凡来上海做起了房产销售....

在这间小小的中介小屋里,个性鲜明的他们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或搞笑或悲伤的故事。

 ▲ “安家天下”的八名个性鲜明的员工

从儿子要求老人在房产证上加上媳妇名字,到原配因老公给小三买房而大闹中介,几乎每一个围绕“房”的故事,都和这些生动的人物结合在一起,也让观众对于“安家天下”这个小屋,有了亲切和熟悉的感觉。

这样一种对于人物、环境、故事脸谱化的呈现,使得《安家》貌似有了一些日本行业剧的影子。但与传统日本行业剧不同的是,在六六的笔下,这些原本更加依托于“中介销售神技”的小故事,却将讲述的中心放在买房人的身上。

在已经播出的16集中,《安家》呈现出了多对“买房人画像”。这里面有为居住环境焦虑的博士夫妇,有为儿子攒了一辈子钱买婚房的早餐店夫妇,还有家庭美满,却出轨给小三买房的大老板。

在处理“卖房人——房子——买房人”这三个角色关系时,日剧《卖房子的女人》更多着墨的,是卖房人对于买房人需求的考量与满足,最终落脚到房产中介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与社会价值。

▲ 日剧《卖房子的女人》三轩家万智技惊四座的销售技巧

但《安家》对于这个关系的处理,则是通过卖方人的眼睛,去看买房人因房子而产生的问题。

这两种视角的不同,透露出了《安家》的真面目——行业剧只是皮囊,家庭伦理剧才是内里。

除了一开始,孙俪饰演的房似锦通过强悍的心理洞察和销售技巧,成功将“跑道房”改造成女博士医生梦想之家外,之后的剧情当中矛盾冲突的解决往往依赖于买房者自身的妥协,甚至于是对问题的搁置。而房产中介这个原本电视剧的主角,发挥的作用相比日版小了许多。

 ▲ 《安家》中房似锦销售房产的话术

因此,《安家》这部电视剧,看似是在拍一个行业,一群“中介人”,但事实上,导演和编剧想要让我们看到的,是那些“房子”背后的中国家庭伦理问题。 

被房子“捆绑”的人生

在评价《安家》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拿“中介人的形象塑造”来作为标准。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之下,房子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存在,其对于买房人的意义以及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才是以“房”为核心的电视剧最应该关注的。

而《安家》恰恰通过老、中、青三代人,展现了房子在中国家庭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剧中,老严和妻子年过半百,在上海做了大半辈子的早餐店生意,攒下了一大笔钱准备给儿子买婚房结婚,同时为自己寻得了一个安稳的住所。

老严就像是中国父母的一个缩影,为了让孩子有所居,辛勤一生。房子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一生奋斗的目标,如同“四世同堂”的传统家族图景一样,能够为这个心中的美好图景购置一个实在的“宅子”,就成为了许多老一辈人的追求。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对于家族图景的向往,当老严儿媳妇想要在房产证上加上自己名字的时候,老两口犹豫了。

这种犹豫不是来自于财产被分割的担忧,而是一个家族对于外来者的警惕,当得知儿媳妇怀了孩子的时候,这样一种警惕也就瞬间消失了。房产证加名字,在我们看来关于金钱的事情,在老一辈眼中或许更像是接纳与否的一种象征。

▲ 老严买到房之后感觉终于在上海生了根

相较于老严把房产看作是家族象征不同,对于人到中年的阚先生和阚太太来说,房子更像是婚姻的试金石。当阚太太得知房似锦小三买房子的时候,她第一反应是中介在帮着小三破坏家庭,转移财产。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而事实上当婚姻随着年龄走到中期,许多繁重的生活琐事,使得本就变得脆弱的情感联系,被物质所代偿。

对于照顾着二老和四个孩子的阚太太来说,房子像是给婚姻关系上的一把锁,当房子也被窃取的时候,暴露在风沙中的婚姻,真的是“风一吹就散了”。

 ▲ 《安家》中阚太太指责中介帮她老公偷人

而对于年轻夫妇宫医生一家来说,房子是幻想中遥不可及的生活。宫医生和丈夫一个是博士医生,一个是博士工程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他们却被上海的高房价打垮了。

当宫医生坐在马桶上改论文的时候,一个宽敞明亮带着小书房的房子,仿佛是刚毕业时对于生活最美丽的想象。作为年轻人,我们曾经或多或少对于生活方式有着自己的幻想,然而当真正走入社会,才发现梦想的地基是房子,而它昂贵的售价最终也让生活离自己远去。

 ▲ 宫医生坐在马桶上改论文

《安家》通过中介的眼睛,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房子背后的众生相。在看这部剧之前,我们或许从来没有如此深刻的感受到:原来房子已经和许多中国人的人生轨迹,牢牢捆绑在了一起。

无房不成“家”的传统观念

其实,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把房子看得如此的重要。

当代中国人为房所狂,也为房所困的背后,是无房不成“家”的传统思想与城市高房价的无奈。

和游牧民族不同,千年以来的农耕生活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置业观。在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由于田地的不可移动性,拥有一个固定的居住场所和田地,就意味着一个家庭可以世世代代延续下去。而对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来说,难以移动的固定房产,则成为了一个家庭的负担。

 ▲ 以房屋为核心的传统“男耕女织”生活方式

因此,在长期的耕种传统中,土地、房子逐渐和“家”的概念融合起来。在封建社会,“分家”这个概念,在现实层面往往通过入住新的房子来体现。无论是皇族还是庶民,一旦成年之后离开父母入住到新的房子,就意味着“新家庭”的诞生。

这样的思想,同样影响着今天的我们。现如今,在伴侣的选择上,房子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硬标准。和《安家》中的上海小姑娘朱闪闪一样,将房屋放在婚姻之前的“前置观念”,是许多年轻人和家长不愿意放弃的“金科玉律”。

这种看似忽视了爱情,只追求物质的观念,背后是无房不成“家”观念的一个缩影,毕竟在传统意义上:如果连房子都没有,新的家庭又从何谈起呢?

 ▲ 朱闪闪的人生梦想

这是当今中国,无数人为房疯狂的原因,但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为房疯狂的人们最终也只能为房所困。大都市的集聚效应,使得房价突破了许多人的购买能力,怀揣着家庭梦想的人们,最终只能望“房”兴叹。

许多网友感叹道:把故事背景设在上海的《安家》,其“安家”二字本身就充满了无奈与讽刺。与“家”紧紧捆绑的房子,成为了剧中人物欢乐或悲伤的来源。而在现实中,房子也同样困住了亲情、困住了婚姻、困住了爱情。

孙俪在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们只是房屋中介,只负责卖房子,又给不了房子里的幸福。的确,面对那些被无房不成“家”的传统观念驱使,却又无力负担高房价的人们,房产中介们的确无能为力。

▲ 房似锦对于房产中介的认知

但无能为力的又何止是他们,如果我们不能从观念中,将“家”与房解绑,那么房子便很难回归住所的本质,更不用提所谓的“居者有其屋”。

当下,有许多年轻人开始选择租房的生活方式,轻资产的背后是对于家庭有了更高的认知?还是只是迫于现实的无奈?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清楚,抛弃无房不成“家”观念,永远不是最终的目的,使“家”有处可安,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答案。


参考文献

[1]卞文志:房子与家事,被时代发展催生的巨变让人浮想联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