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理一世之死

 保守主义评论 2020-12-08

按:上次讲到英国内战,议会派战胜了国王查理一世。本打算用这篇文章一直讲到英格兰共和国,结果篇幅太大,那就索性讲得慢一点,主要讲讲议会派和军方的内讧,以及查理一世之死。本文是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现通译为《英语民族史》)的读书笔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读译著。前两章参见:从英国内战到“光荣革命”(一)从英国内战到“光荣革命”(二)

…………

1. 议会与军队内讧

在内战中,议会派打垮了保皇党。然而,他们忽然发现军方开始不受节制。克伦威尔的铁甲军有二万二千人,“它尚未成为议会的主人,不过,已经不再是它们的仆人了。”p.665 军队也“充斥着政治和宗教方面的分歧,这些分歧将会引起比刚刚结束的战争更加激烈的斗争。”p.665 换句话说,军方不再是议会的附庸,而是成为英国政治舞台上的独立选手,这是议会派始料不及的。

议会进行了新的选举,以填补保皇派议员的空缺。尽管,大多数议员代表长老派的利益,主张实行受到严格限制的君主制。但是,军队反对长老会制度,且反对苏格兰人。p.665

议会派希望大幅裁减军队。不过,此时有一个棘手的问题:下议院拖欠军饷。军方表示,只要军饷问题和他们所关心的其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他们就不去爱尔兰执行镇压任务或者拒绝遣散回家。实际上,军饷问题只是一个导火索。

国王和议会争夺主导权的斗争,此刻,变成了军队和议会争夺主导权的斗争。这是后革命时代常常遇到的问题。克伦威尔、拿破仑、袁世凯等人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形势下的产物。值得一提的是,华盛顿也曾被军官团推举,不过,他政治德性足够高,怒斥军官代表,没有重蹈克伦威尔的覆辙。在历史上,这种人并不是常态。

这个时候,军方将领绕开议会,试图拉拢国王(注意,此时国王是军队的人质,尚未被处决)达成一种协议。主要内容是:实现宗教和解,议会和国王拥有同等力量的政体以及军队解散时得到赦免和奖赏。如果顺利达成协议的话,“光荣革命”可能提前实现了。

然而,各方互相疑忌,“查理国王同军方领导人打交道时没有充分的诚意,仍然希望获得苏格兰人的帮助;议会也反对军队和国王的建议,坚持自己的党派政策,并试图依靠苏格兰人镇压克伦威尔的铁甲军。最重要的是,军队内部有阻力,下层官兵并不想和国王和解。”p.669

1647年,为了控制军队的骚乱,军方将领主张召集军人讨论会。每个团选出自己的代表。这些代表提出了平等主义的政治诉求,“英国的穷人应该和最上层的人一样生活”,“一个人不必服从他没有参与建设的政府。”他们甚至鼓吹打倒国王和贵族、平分财产。p.670 克伦威尔认为这会导致无政府状态,他优先考虑的是秩序最后,他用军官大会代替了军人讨论会。p.671

1647年深秋,克伦威尔等军方领导人认识到,即使补发军饷并赦免军队的过失行为,他们仍然不能使国王和军队联合起来,他们始终无法说服军队。士兵们在秘密集会场所酝酿着皮姆和汉普登生前必定会反对的宗教观点以及“长期国会”曾经努力避免的共和制,他们甚至策划逮捕或杀害将军们,弹劾克伦威尔。p.671

2. 第二次内战

在这些压力下,失败的国王同胜利的将军之间的联合终于解体。p.672

1647年11月,查理一世得到军方的暗示,一些不再受军官控制的士兵打算杀害他。于是,他逃到怀特岛上的城堡。

查理一世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同苏格兰人签署了一项协定,保皇派将根据这个协定和长老派联合起来。由于这种结合,不久爆发了第二次内战。p.672

第二次内战的起因和阵容同第一次大不相同。

参战者的角色均有变化,甚至倒转过来。在这次的内战中,原先反对国王的很多派系重新集结到国王一边,因为他们发现克伦威尔的铁甲军较之于王权更加桀骜不驯。众所周知,随着形势的变化,敌友关系并没有那么一成不变。这种政治重组在革命时代尤其频繁。

于是,国王召集了苏格兰人、威尔士人、海军、保皇派,共同反对克伦威尔的铁甲军。(丘吉尔告诉我们,在这场内战中,大部分民众持冷漠的旁观态度,1660年王室复辟的那种气候此时尚未形成。)不过,外部压力也让军方将领和士兵再次团结一致。铁甲军迅速镇压了对手。1648年底,第二次内战宣告结束,克伦威尔成为独裁者。保皇派被彻底粉碎、议会形同虚设,宪法成为一纸空文,苏格兰人遭到失败,威尔士人退居山上,舰队经过改编,伦敦慑服于暴力之下。查理国王仍然住在偏僻的卡里斯布鲁克城堡,等着支付自己的账单。账单上索取的是他的性命。p.674

丘吉尔说,“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些文人,把克伦威尔和铁甲军的胜利被描绘成民主制度和议会制度对王权和旧时代迷梦的胜利,我们切不可轻信这个观点。这场胜利不过是二万多名坚定、残忍、纪律严明的军事狂徒战胜了英格兰一直向往的一切美好事物。这场斗争最初建立了权力有限的君主立宪制,最后却导致了军事独裁。”p.675 在这里,历史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3. 查理一世之死
 
根据英国法律,国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丘吉尔解释说,在英国历史上,不乏杀害国王的先例,例如爱德华二世、理查二世之死,但这些行为都是秘密进行的,当局矢口否认是自己所为,要么极力保密,要么把他们的死亡归于疾病。
 
当局查遍英格兰有史以来的法律和判例,也找不到判处查理一世死刑的依据,甚至也找不到借口。
 
但是,在克伦威尔看来,查理一世必须死。在当时,只有处决查理一世,士兵才能满意,他们的长官才能有效地控制他们。而且,杀害查理是克伦威尔保持最高权力和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pp.676-677 
 
当时的伦敦处于铁甲军的控制下,不服从军队的议员遭到清洗。
 
英格兰没有任何法官能够起草这次审判的起诉书和组织特别法庭。最后,长期生活在英国的荷兰律师用古代传统来掩饰这次判决。开庭辞同英国历史毫无联系,只是回顾了罗马时代,那时候,罗马元老院或禁卫军有权下令处死暴君。残存的下院议员顺从地通过了一个法令,从此产生了一个由135人组成的国王审判团,实际上出席的不到60人。p.677
 
查理国王不承认这个特别法庭,认为审讯他是大逆不道的非法行为。首席审判官约翰·布雷德肖也找不出合乎逻辑的理由。尽管如此,克伦威尔和铁甲军仍然决定处决国王。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国王博得了威斯敏斯特宫内大部分观众的同情,此时的他成了英国政治传统的化身。
 
他在死前对聚集在断头台上的人说:
 
“他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迎接死神。他饶恕世界上所有人,尤其是那些将他置于死地的人(没有提到具体人名)。他希望这些人能够悔过自新,也希望他们通过正确的道路实现国内和平,而依靠强权是行不通的。……假如他实行粗暴的统治,用武力改变一切法律,他今天就不会落到如此悲惨的下场,所以他说自己是人民的牺牲品。”p.679
 
就这样,一个没有常备军的独裁君主,死在了克伦威尔的常备军手中。查理一世的死亡富有多层含义:他过于迷恋君权神授,为此,他抗拒时代潮流,挑起王权和议会的斗争;议会派赢得了表面的胜利,然而,果实却被军方寡头(特别是克伦威尔)攫取。如果说,英国内战的本意是限制专断权力。那么,就此而言,这场内战远没有达到目标。克伦威尔主导下的共和国,徒有虚名。这个建立在弑君基础上的共和政体,试图确立牢固的统治,却一直苦于法统不足。(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