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文化苦旅》

 明日大雪飘 2020-03-13

《文化苦旅》

余秋雨 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9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ISBN 978-7-5702-0141-9)

聊聊《文化苦旅》

(一)

这是一本名气很响的书,其热度,可以说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是不是也算历经“两个世纪”?)。以至于,作者在许多场合,甚至在其其它作品中,要“自豪”地“调侃”盗版书的数量之多、流布之广——这其中,给人的感觉是“自豪”的因素远超“调侃”的意味。更有甚者,有段子戏谑地描述,这本书还曾经是上个世纪末,十里洋场某“无烟工业”从业者随身携带之物——想来可能是想把个人境遇附会上“苦旅”二字所蕴含的艰辛与非凡、牺牲与付出,进而提升自己所献身职业的崇高与神圣,同时也给个体干枯的心灵以些许精神上的滋润。而我呢,看书的动机简单而纯粹,是受了余先生“收听人次六千万”的《中国文化课》的感召而追溯阅读他的其它作品的。《文化课》上得相当不错,其“备课教材”想来也是不差的。借《中国文化课》在网络时代新媒体上的火热,近年趋于平静的“余秋雨热”,估计又要升温了。

(二)

言归正传,由“表”及“里”聊聊这本书。
余先生的身份或者说贴在他身上的“标签”很多,这其中有些“标签”名头之大,大得让人几乎都认同了——架不住这种“标签”不时变换面目地出现,强迫记忆;而且,没有一点“定力”和“淡定”,你还真架不住这种“来自高空的压迫”,以至于“作为一个简单受众,我还是从了吧”。但是,对于那些“不简单的受众”,那些也有话语权的某某某,可就“没那么简单”了(歌词,带旋律哼唱)——君不见,曾经的口诛笔伐、隔空交火、攻守互换、指桑骂槐,相关人等纷纷披挂上阵,一时蔚为大观。将视线回到这本书。书中介绍作者的第一个身份是散文家,这就比较平实了。包括书的封皮底面,白先勇、贾平凹、金庸、余光中等人的评价,也都是从评价文字的角度——而不是更宏大的文化“功业”——出发。文字,本来就是为了记事而生,把看到的事记清楚,把自己想要传递的思想讲透彻,这就是文字的功用与本真。在这个基础上,言语要优美,有多出文字之外的美感,这应该就是“码字”的最高追求了。显然,余先生的作品具备这种美感。看他的书,或者说书中的不少内容,让人感觉“卖相好”又“有营养”。以上为书的“表”。
内容上,这本《文化苦旅》包含“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三个部分。从我最感兴趣的历史题材出发,感觉“中国之旅”部分最“有营养”。其中所得,有两个方面:一是眼界,或者说历史视野问题,二是两个生态系统的提法。
“中国之旅”的几篇作品,总体上跳出承载正统历史的中原的范围,而更多将视线及思考投向“文化边缘”,如作者本人极为推崇的西域(包括喀什、莫高窟、阳关等),东北的古渤海国、宁古塔等。而在《山庄背影》一篇,更对“民族正统论”提出疑议,甚至批评:“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情绪产生警惕。因为无数事实证明:在我们中国,许多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虽然堂而皇之地传之久远,却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我们缺少人类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启蒙,因此这些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大多是从封建正统观念引申出来的,带有很大盲目性。先是姓氏正统论,刘汉、李唐、赵宋、朱明,看看在同一姓氏的传代系列中所出现的继承人,哪怕是昏君、懦夫、色鬼、守财奴、精神失常者,都是合法而合理的;而外姓人氏若有觊觎,即便有一千条一万条道理,也站不住脚,真伪、正邪、忠奸全由此划分。由姓氏正统论扩而大之,就是民族正统论。这种观念要比姓氏正统论复杂得多,你看辛亥革命的闯将们与封建主义的姓氏正统论势不两立,却也需要大声宣扬民族正统论,便是例证。”(第79页)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至于“两个生态系统”,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生态系统,像书中提到的西湖、都江堰等,以及看不见的文化生态系统(第84页)。此外,在“世界之旅”部分,作者还有“文明生态”的提法(第143页),不行赘述。

(三)

“表”、“里”之外,聊点别的。
何为“苦旅”?在《文化苦旅》即将进入第三部分“人生之旅”之时,作者点了题:“考古学家在寻找一个个远古‘文化’的时候,其实是在寻找人的最初痕迹。文化在发达之后,根子上仍然是生命的痕迹。我在前面写到的那么多古迹,中国的,世界的,也都有无数高贵的生命在支撑。高贵的生命要创造文化,必然会经历坎坷。因此,我所说的‘苦旅’,并不是指旅行之苦,而是指创造之苦。由创造之苦连接成了人生旅途,这便是文化的宿命。”(第156页)这一“名词解释”,显然比较空泛、高深。
随后的“人生之旅”几篇,主要聚焦于上海几位与作者有交集的文化巨匠,像巴金、谢晋、黄佐临,还包括作者本人。但看着看着,会觉得有点变味,感觉作者书写的格局也随之变小,如同进了上海的里弄一般——谈自己会不会多了点?最终要谈的是谁?甚至让人感到有打嘴仗、打笔仗的细碎和无聊,完全没有书中提到的“Let them say!”的洒脱与大气,更会产生一种对公器被私用的鄙视,甚至还有某种被裹挟、被绑架的气愤。难道“苦旅”的“苦”,实际上就在于此?
我喜欢阅读的是余先生那些没有把自己嵌入其中的作品,那些没有余秋雨的余秋雨作品。

(2020.3.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