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华年”精美明清瓷专场 撷一抹胭脂红,点亮瓷中万片春;掬一捧清水,绿意盈盈山溪间。世间万千美好,都抵不过艺术的魅力,更撩人心魂。如冰似玉的瓷体,和万彩流韶的釉色,又将演绎怎样的传奇?灯火阑珊处,一件精美佳瓷原来就在蓦然回首间。相约域鉴专场,让我们带你穿越遥远时空,一起探寻瓷中佳话,畅谈不朽经典。 拍卖方式:域鉴APP 开始时间:2020-03-12 20:00:00 结束时间:2020-03-14 22:00:00 专场拍品预览 【拍品01】:民国·胭脂红调色盘 【规格】:口径12.9cm,高2.3cm,底径6.6cm 【品相】:底有1小窑缝,盘内有2处小缩釉 【拍品描述】:此件民国·胭脂红调色盘,设计别致,盘呈五瓣口,中心留一圆形格,通身施以胭脂红釉,釉色凝重,庄严华美,浓郁如血,却又具有胭脂妩媚气息,口沿带一线线白色,如脂似玉,红白相映,更是妙不可言。瓷质调色盘目前最早见于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珠山遗址曾出土过宣德青花花卉纹调色盘,入清以后大为流行。胭脂红是一种名贵的单色釉,深受雍乾二帝的喜爱,因颇似女子梳妆打扮用的胭脂,故有此名。此器为文房雅玩之物,色调故偏深沉,气息沉敛,更显端庄凝雅,文人雅士皆爱之。 【拍品02】:晚清民国·粉彩吹釉堆塑花叶洗 【规格】:口长18.5cm,口宽14.5cm,高3.5cm,腹长20.7cm,腹宽17cm 【品相】:器身有些许脱彩,器身有些许划痕,末端边缘有1圆形凹陷 【拍品描述】:此件晚清民国·粉彩吹釉堆塑花叶洗,敛口,椭圆鼓腹,线条圆融饱满,一侧堆塑花叶纹饰。整器以粉彩吹釉渲染而成,绿彩若松石,黄彩明丽如艳阳,红彩好似美人微醺,桃花满面。只见洗内盈盈一湖松石绿,轻盈透澈,微波荡漾般令人心旷神怡。吹釉是采用竹管蘸釉料,吹在瓷胎上面的工艺,在上色和吹釉之时下重料,厚厚的涂层,一遍又一遍地吹釉,在高温烧制以后,方得手中的层次感,视觉效果上更有极为惊艳的艺术表现,值得收藏。 【拍品03】:民国·粉彩一路富贵墨盒 【规格】:长9.4cm,宽6.4cm,高2.9cm 【品相】:圈足内有1处明显的缩釉 【拍品描述】:此件民国·粉彩一路富贵墨盒,款识:秋江冷艳 钤印:印(白文)。器呈长方形,边角圆润,形制小巧,盈手一握,足尽把玩之欢。器身通体罩施白釉,釉质洁白胜雪,素雅怡人,盒面描金勾一方形,内以粉彩绘白鹭一只,灿丽的牡丹花卉,由谐音及寓意而衍生出“一路富贵”之意。此器形制秀巧,纹饰设色清丽,画工流畅,很受文人雅士喜爱,值得收藏。 【拍品04】:晚清民国·素三彩狮子瓷塑 【规格】:长6cm,宽4cm,高5.3cm 【品相】:嘴边有一条约2cm的冲线,底足有1飞皮,器身有些许窑粘缩釉等烧窑自带瑕疵 【拍品描述】:此件晚清民国·素三彩狮子瓷塑,瓷胎塑一憨狮,趴伏于地面,双耳垂于两侧,圆睁双眼,吐着舌头,仿佛刚刚嬉闹玩耍之后的小憩,模样可爱,微微蜷缩时背部纹理刻画到位,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起来。器身通体罩施素三彩,黄、绿、白三色纵横交错,色彩清新雅致,赏玩颇具意味。 【拍品05】:清中晚·窑变螭龙四方水洗 【规格】:口径3.1cm,高6cm,腹径5.5cm,底径5.3cm 【品相】:全品 【拍品描述】:此件清中晚·窑变螭龙四方水洗,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四方口,腹身微鼓,圈足内凹,形制小巧,如印章一方,置于木质底座之中,更觉端庄典雅。器内施以白釉,口沿边缘带纤细的浅黄色开片,外部则施以窑变釉,红釉中垂散丝丝缕缕紫色流苏,露出根根骨节白,釉水浓郁,色彩变化丰富,立体感强;水洗腹身带四条棱线,肩部爬着一条小小的螭龙,螭龙游走于周身,柔韧的肢体展现出丰富的力的美学特征。窑变釉是清代仿钧又不似钧的新釉色,它是将不同颜色的釉施于一器,在高温下自然流淌,相互交融而呈现出的美丽图案,因而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即便是到现今,依然能够为大众审美所接受,故而也是收藏家们十分青睐的瓷器。 【拍品06】:清代·德化窑白釉竹节香炉 【规格】:口径7.7,高11.7cm,底径7.4cm 【品相】:内有1条约5cm的冲线,已透,口沿有1处重皮,底部有1道窑烟 【拍品描述】:此件清代·德化窑白釉竹节香炉,带镂花木盖,玉钮,炉身圆口,筒状,腹部饰道道弦纹,底承三足,嵌于木质三足竹节底座之中。器身通体罩施德化窑白釉,有着“玉润在内,珠光在外”的瓷质,如脂似玉。德化窑白瓷有着“中国白”、“东方艺术明珠”等美誉,是我国白瓷艺术的骄傲。如此圣洁的白色常常用来塑造佛像,或者香炉一类具有洗涤魂灵的器具,也让这种白也有了更加神圣的象征意味。此器形制典雅,白瓷镶饰于古木之中,又赋予其一种历史沧桑感,只觉历久弥新,韵味悠长。 【拍品07】:清光绪·青花缠枝莲碗一对(官) 【规格】:口径11.1cm,高6.1cm,底径4.2cm 【品相】:全品 【拍品描述】:此件清光绪·青花缠枝莲碗一对(官),款识:大清光绪年制,缠枝莲纹为明清官窑瓷器上的传统纹样,此器敞口,深腹,圈足,器型隽秀,胎质规云端秀。碗身内外满施白釉,釉质类玉似雪,纯白柔美。碗外壁绘缠枝莲纹,枝叶缠绕如丝,线条流畅细腻,藤蔓纠缠之间蓦地开出一朵又一朵青花,底部莲纹瓣瓣相连,宛如佛家莲座一般,宝相庄严。翻转至碗心处,蓦然瞥见双圈内诞生一朵优雅的莲花,满含禅意,观之只觉心头一敛,虔敬之情油然而生。 缠枝莲纹饰是缠枝纹的一种,因其图案花枝缠转不断,故称缠枝纹,明代称为“转枝”,因枝叶蔓蔓相生,纠缠连绵,有“生生不息”之意。缠枝莲纹为清代最为常见的纹饰题材,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心目中,花卉植物的含义又有些不同,赋予了更多一层含义,主要象征权威、等级和财富,象征地位永久,他们爱莲希望臣子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并取谐音“清廉”,同时以此为题材的器物也经常被皇帝用于赏赐有功之臣。 【拍品08】:清晚·斗彩缠枝花卉纹茶杯一套 【规格】:口径10.2cm,高8.5cm,底径4.8cm 【品相】:盖沿有1条小冲 【拍品描述】:此件清晚·斗彩缠枝花卉纹茶杯一套,款识:成化年制,带盖,口沿微撇,深腹,圈足,胎壁薄俏坚致,通透可见背面花纹彩料,轻盈秀巧,宜于上手把玩。器身通体罩施白釉,釉色洁白,釉面匀净光润,外壁满饰斗彩缠枝花卉纹。斗彩色泽妍丽,笔触灵动秀润,缠枝连绵起伏,生生不息,又极具对称美学理念,观之更觉秩序井然,庄严华美。我们在欣赏这件精美、奢华的瓷器同时,不得不赞叹其构图处理独具匠心,宛若一段激扬婉转的韵律,又暗含起承转合的格律要求,实在是形、绘、意三绝之作。此类连续布局形式,蕴含好事成双的传统审美情趣,而斗彩向来备受自明成化以来历朝历代推崇,常用作官窑器代表,近年来市场价值亦居高不下,值得收藏。 【拍品09】:清同治·斗彩花卉寿字碟(官) 【规格】:口径14.4cm,高2.5cm,底径7.6cm 【品相】:全品 【拍品描述】:此件清同治·斗彩花卉寿字碟(官),款识:大清同治年制,敞口,浅弧腹,圈足,造型纤巧隽秀,比例协调美观,轻盈托于掌心,足尽把玩之乐。器身通体罩施一层白釉,釉质洁白胜雪,素净怡人,以斗彩勾勒点缀作为装饰,笔法精到,流畅细致,颇富韵味。盘心以青花勾勒双圈,内绘连绵桃枝,下以枝条勾勒出寿字,壁立青石,附近生长着代表祥瑞的灵芝仙草。外壁亦满绘桃枝、如意、寿字,连绵起伏,生生不息,象征着福寿延绵。 斗彩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成熟于明成化年间。明代沈德符如此评价斗彩瓷:“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今古之冠”。斗彩瓷是陶瓷史上最为名贵的品种之一,尤以成化斗彩最为精妙难得。成化斗彩,胎质洁白细腻,轻薄体透,白釉柔和莹润,施彩于浓淡之间,素雅、鲜丽兼而有之。如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美人,斗彩瓷一出场便艳压群芳,名动天下。直到清代,君王还对她念念不忘,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多有烧制斗彩瓷,还有不少仿成化斗彩的佳作。此器形制秀巧,如小家碧玉,虽无浓墨重彩的大肆渲染,却亦极具风姿,笔触细腻,起承转合富有节奏韵律之美,柔婉时则见其流畅灵动的线条魅力,色彩简雅,更是不失端庄之态,是同治官窑精品佳作。 【拍品10】:清康雍·青花芦雁纹碗 【规格】:口径16.1cm,高5cm,底径6.6cm 【品相】:口有1小飞皮,器身内外有些许缩釉 【拍品描述】:此件清康雍·青花芦雁纹碗,款识:大明嘉靖年制,口沿微撇,弧腹,圈足,造型丰腴优雅,端庄凝练,修胎极为规整考究。器身内外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光泽莹润,绘以青花纹样,青花发色醇雅,浓青宜勒骨,淡蓝宜漫抹,有“墨分五色”之妙韵,实在赏心悦目。碗内所绘为芦雁纹,选取水边一隅为景,芦苇微微摇曳于风中,几只大雁徘徊于岸边,一只浮于水面,两只翱翔于半空,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意境殊为动人。 《淮南子.修务训》:“夫雁顺风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矰弋。”东汉.高诱注:“衔芦所以令缴不得截其翼也。”芦雁纹是中国文人画常见的题材之一,宋徽宗时期就有芦雁纹的宫廷绘画,明清时被大量地运用在工艺美术的装饰上、如陶瓷等工艺品。瓷器质感坚硬,饰以柔韧唯美的芦雁,更富有情致,深受文人雅士之喜爱。 【拍品11】:民国·天蓝釉竹节笔筒 【规格】:口长11.5cm,口宽9.1cm,高13.9cm,底长11.5cm,底宽9.5cm 【品相】:内底有1条窑缝,内壁有些许窑裂等烧窑自带的瑕疵 【拍品描述】:此件民国·天蓝釉竹节笔筒,宽边,不规则椭圆口,筒身,圈足,造型敦厚质朴,胎制规云端秀。器身内施白釉,外则流淌着浅淡的天蓝釉,釉色清新淡雅,耐人寻味。天蓝釉属于高温颜色釉,从天青釉渐渐演变而来,创烧于清康熙年间,是雨过天青之后,暖日初生温蓝了眼前,又仿佛盈盈一碧水生于天际。外壁以浮雕工艺刻绘竹节纹,竹枝挺拔秀丽,风骨奇绝,自来竹为文人所喜爱,因此亦刻画出了一种高洁的文人气韵。竹纹周身雕有灵芝和一双蝙蝠,象征着福寿喜瑞的美好寓意。此器形制古朴,釉色清雅,以及竹纹皆展现出一种超凡出尘的气韵,是文房雅玩之佳品,值得收藏。 【拍品12】:晚清民国·粉彩人物观音瓶 【规格】:口径15.3cm,高60.1cm,腹径13cm,底径19cm 【品相】:全品 【拍品描述】:此件晚清民国·粉彩人物观音瓶,款识:底落矾红“大清乾隆年制”双行六字篆书款,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部至下弧线渐收,凤尾垂足。内外均施白釉,釉面匀净靓丽,以粉彩人物为装饰,颈部绘祥云,祥云环绕的是和合二仙;瓶身一面则绘劲挺古松,庭院幽幽,格外优雅别致,另一面则描绘的则是一众仙家,天兵天将,仙官仙女皆浮于云上,场面十分恢弘壮观。拍品器型高大,釉质洁白,画工流畅工致,寓意美好,而又颇具文化艺术欣赏价值。 【拍品13】:清道光·青花无双谱杯一对 【规格】:口径8.3cm,高7.1cm,底径4.2cm 【品相】:一只口有5处小剥釉,底部有些许缩釉;一只底部有1处小飞皮 【拍品描述】:此件清道光·青花无双谱杯一对,花口、弧壁,下承圈足,形制规整,胎骨薄俏坚致,下盘厚而稳重。内外均施白釉,釉质洁白莹润,仅圈足足沿微露胎色。口沿内壁饰一周青花花纹,外壁绘青花《无双谱》,一杯绘有木兰和谯国夫人冼氏,并诗文:“停机市鞍马,云是从征者。脱我战时袍,谁复知其假。”“高凉妻能将戟,骑击赣西高凉中。州男子三易姓区,区一媳总其令。”一杯绘岳鄂王和文丞相,并诗文:“渡河壮气千云霄,十二金牌发愤惋。十年之功废一旦,徒令千秋骂姓秦。”“谷家资散尽妻子,丞相一日留燕疆。宋祚一日存不亡,事难逆赌天难量。”此对青花无双谱杯,青花发色醇雅,颇有水墨意蕴,端庄大气。所绘图饰清朗怡人,赏心悦目,人物形象丰满,举手投足间尽显忠义仁勇风范,鞠躬尽瘁死,马革裹尸还,一人一诗道尽了多少千古佳话,书写了多少荡气回肠! 《无双谱》:又名《南陵无双谱》,成书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其从汉代至宋1400年间挑选出40位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英雄豪杰如项羽、苏武、李白、司马迁等,绘成绣像并题诗文。清代嘉庆帝登基后,励精图治,十分勤勉,将无双谱图绘制在瓷器上,以示对祖先敬仰尊重,亦是树立楷模榜样,勉励教育后人,故无双谱瓷器是清代官窑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种。 款识:底落青花“玩玉”款 来源:曾于 2017年北京华辰拍卖行拍卖 说明:此件青花无双谱杯与2018年北京保利第40期(义乌)精品拍卖会上编号为Lot.0727的拍品属同类器 注:一杯底部有窑粘,属正常现象。 【拍品14】:清中晚期·蓝哥釉瓶 【规格】:口径6.7cm,高22cm,腹径12cm,底径6.9cm 【品相】:口沿有1条约2cm的窑缝,器身有大约5处的缩釉 【拍品描述】:此件清中晚期·蓝哥釉瓶,唇口,直颈,折肩,腹鼓至下渐收,圈足。胎壁厚重,敦实沉稳,内外均施蓝色哥釉,釉色清润,开片疏落有致,极为秀美。若折花枝插于瓶中,花与瓶互为映衬,更显室内清韵悠长。 【拍品15】:清康熙·青花仙人棒槌瓶 【规格】:口径6.2cm,高26.2cm,腹径11cm,底径7.7cm 【品相】:底有1磕,盘口下边沿有些许毛边 【拍品描述】:此件清康熙·青花仙人棒槌瓶,盘口,收颈,形如棒槌,故名。器身绘青花仙人图,青花发色深沉浓艳,平涂之处深蓝如宝石,有霁蓝之意蕴。两面开窗绘仙人、绘神鹿,另有扇形、花形等小开窗绘花鸟、灵兽,内容丰富,寓意吉祥美好。 【拍品16】清晚期·粉彩蝴蝶纹盖罐 【规格】:口径16.5cm,高17.5cm,底径10.8cm 【品相】:器身带有一些缩釉及窑粘 【拍品描述】:此件清晚期·粉彩蝴蝶纹盖罐,带盖,圆口,丰肩鼓腹,圈足,盖上塑描金绿彩竹节钮,颈侧饰双系铁丝绞提梁,器身圆润饱满,粉彩绘蝴蝶纹、喜上眉梢纹等,花蝶飞舞,鸟啼婉转,富丽吉祥,寓意美好。 【拍品17】:晚清民国·绿釉盘口瓶 【规格】:口径16.2cm,高58.4cm,腹径22cm,底径15.5cm 【品相】:底有1处飞皮,器身有些许缩釉 【拍品描述】:此件晚清民国·绿釉盘口瓶,盘口,束颈,丰肩鼓腹,至胫部渐渐收敛,底承圈足,器型高大,曲线极具张力,颇为大气。盘口瓶,瓶式之一,因瓶口为盘状而得名,创烧历史悠久,形制颇有特点。器身通体罩施一层绿釉,釉面匀净亮丽,色泽清新隽永,悦人眼目,宛如春日原野,给人绿意盎然,清新莞尔之感。此器器型高大,典雅端庄,所施绿釉晶莹透澈,瓶型形体优美,抚之怡人,为厅堂桌案陈设之良器。 【拍品18】:清乾隆·蓝地粉彩荷花纹折腰碗 【规格】:口径20cm,高9cm,底径7.5cm 【品相】:碗心有一道0.3cm小窑缝,口沿有一芝麻粒大小飞皮,碗壁有2处缩釉,外壁有几道小划痕 【拍品描述】:此件清乾隆·蓝地粉彩荷花纹折腰碗,款识:大清乾隆年制,碗敞口,折腰,深弧腹,底承圈足。碗内施白釉,矾红绘两只蝙蝠纹,是为“洪福齐天”“福上加福”,外壁以蓝为地,撷粉彩绘饰荷花纹。画幅简洁疏朗,一侧仅有荷叶两盖,芙蕖五朵。一般为体现荷梗“中通贯直,不蔓不枝”的同时,兼得荷花娇丽多姿之形貌,多采用没骨画法,匠人在此处别开生面,主景中荷花用墨线勾勒轮廓,不见莲池而倒立簇开在碗壁,另一侧点缀一株方向相对的折枝荷花纹,将荷梗柔中见刚、绵里藏针的柔韧轻松昭示,荷花荷叶则由粉彩的丰富变化形成了浓淡干湿的层次对比,凝炼隽雅,透露出清寂孤傲的意境来。 【拍品19】:清中晚·茄皮紫釉锥把瓶 【规格】:口径2.2cm,高23.8cm,腹径11.4cm,底径7cm 【品相】:瓶腹有一小缩釉点,底足有小磕 【拍品描述】:此件清中晚·茄皮紫釉锥把瓶,小圆口,颈部修长,溜肩弧腹,底承圈足。胎骨缜密坚致,线条柔美平缓,俊雅秀逸,丽质怡人,风韵无限。罩施茄皮紫釉,系以锰为着色剂,在850度左右火候窑温中烧成。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讲到“茄紫一色始于明末,康熙继之,皆系玻璃釉。淡者比茄皮之色略淡,深者比煮熟茄皮之色略深,故有淡茄,深茄之分”。本品即属于后者,釉水深邃饱满,其色紫中泛黑,一如熟透的茄皮之色。釉质肥厚光润,匀净莹亮,沈郁绚丽,静穆古雅,釉面光素无纹,开片麇集却无迹依循,宝光内敛又自然映现,简约雅致,观之心悦神怡。 紫色成为神秘而尊贵的颜色,得赖于道教不遗余力地宣传,致使中国古代很多帝王逐渐接受紫色为祥瑞之色的观点。《朱明会典》载:“圜丘、常雩用青,方泽用黄,日坛用赤,月坛用白,社稷、先农用黄。清承明制,清代礼制亦规定,茄皮紫釉器为祭天礼器,康熙时仍然延续顺治朝使用茄皮紫釉器作为祭天之礼品的做法,直到乾隆十二年礼制改革将祭礼器的茄皮紫改为霁蓝釉。 排版|思思 主编|杨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