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电池首次效率=分容第二步放电容量/(化成充入容量+分容第一步充入容量) 下面列出了一款全电池的首次充放电曲线:
为了更形象的向大家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借用下面的图画来进行说明: 经过上面流程我们发现,原本100个正极活性锂离子在经历首次充放电之后,只有88个可以继续循环使用。损失掉12个锂离子的原因,分别为负极首效损失了8个,以及正极首效造成嵌锂空间不够、4个锂离子留在负极无法回到正极。 结论现在就显而易见了:当正极首效为88%、负极首效为92%时,全电池的首效为88%,与较低的正极相等。而当负极首效更低时,例如钴酸锂正极对石墨负极,全电池首效又与首效更低的负极相等,由于画QQ笑脸太占篇幅,小编就不列出具体的过程了。
对全电池而言,首次效率的形成因素还与首次充放电的副反应以及首次充放电的电压范围不同(充电0V起,放电则2.5~3.0V终结)有关。但这些因素并不会对上面的结论造成明显影响。 在上一篇中,小编向大家介绍了不同种类材料的首次效率数值,那么除了材料种类的影响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全电池的首次效率呢? 首先是石墨负极比表面积的影响,当石墨负极比表面积更大时,形成SEI膜的面积也就会越大,从而会消耗更多的锂离子,并降低全电池首次效率(前提为负极首次效率比正极低)。下面是钴酸锂-石墨全电池首次效率随石墨比表面积的变化图: 接下来对本文进行一个总结吧,首先小编向大家介绍了全电池首次效率的计算方法,为分容放电容量/(化成充入容量+分容第一步充入容量)。另外我们知道了全电池首效的决定因素:全电池首效等于正负极首效的更低者。最后介绍了几种全电池首效的影响因素。 为了提升产品容量,我们一定是希望全电池首效越高越好,那么是否可以靠上面文章所提到的几种首次效率影响因素,就显著提高全电池的首次效率呢?答案是否定的,上面的几项改善措施,要么效果微乎其微,要么就是会造成其它负面影响,总之都不是提高首次效率的有效方法。 那切实可行的提高首次效率的方法是什么呢?答案就在本系列的终篇——预锂化篇。大家一起期待吧~~ |
|
来自: young1987_tsg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