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人生话丧人 继“葛优躺”之后掀起了“小确丧”潮流,在风风火火的“大确丧”运动之后又迎来全面井喷的“佛系”文化,网络热词“佛系青年”火遍大江南北。您别误会,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借这个符号,讲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口头禅是“都行、可以、没关系”。 佛系求职:散布了十张简历,不再关心下文,HR也很辛苦,录用是缘。 佛系考研:能复习就复习吧,能考上就考上吧。 佛系分手:“我们是不是要分开了?”“随你,我都行。” 佛系打扮:“反正班上没几个男生就涂个打底也就行,对的人不会在意素颜。” 佛系怼人:算了算了,他也不容易。 佛系科研:文章写写,意见回回,毕业是缘。 正如《小窗幽记》中所言: 人生莫如闲,太闲反生恶。 这样的佛系导致青年人,不再奋进,随遇而安,拿着平庸当淡然,当社会的风向转变,年轻人仿佛逐渐失去改变的动力,变得顺从而更善于适应规则。他们建立一个自洽体系,反对崇高、讨厌壮烈。他们对很多事情无所谓。 老当益壮展新枝 的确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但是这样的佛系把本来斗志昂扬的青年人变成了踽踽徐行的老人,反倒是如今的老人却像一个青年人,他们努力学习吉他、钢琴、萨克斯,他们跑步,健身广场舞。 清高孤傲伤人情 《小窗幽记》还说了: 人生莫如清,太清反类俗情。 这句话是说,清高很好,矫俗作态就不好了,因此,过于清高,就和俗情一样,令人不耐。 清高是对己,不是对人;是在自己的心中,而不是在别人的眼中。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少和太过都会让人厌倦三分,不利于人际交往和事业的发展,唯有适时的保持清高和减弱清高,才会让大家都和睦相处,共同获益。 “活佛”和“牛粪”故事 众所周知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喜欢参禅悟道和佛印是一对“怼怼更健康”的好基友,但苏东坡作为诗人骨子里头总少不了傲气,每次见到佛印总想斗斗禅机,但每每总落在下风,为此心中常有不服,总想找机会胜过禅师。 有一天,苏东坡来到金山寺,当时佛印正在坐禅,苏东坡也学着闭目打坐,一会儿功夫顿觉心平气和,觉得身心舒畅,六根清净。 打坐毕,苏东坡忙问起佛印,“禅师,你看我的打坐坐相如何?” 佛印望了一眼,说:“庄严、庄严,就象一尊佛!”苏东坡非常高兴。 佛印大师也随口问道:“学士,你看我的坐姿又如何?” 苏东坡被禅师一赞早已得意忘形,看到佛印一身褐色佛袍盘盖在禅台上,脱口而出:“我看大师的坐相象一堆牛粪。” 说罢哈哈大笑。佛印禅师对于苏东坡的言笑却丝毫没有动怒,更是宽容的微笑着。 此时的苏东坡自以为占了上风,沾沾自喜,见到朋友总说起他这坐禅的得意之事,以为这次自己赢了佛印。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得知哥哥的这荒唐事后,诚恳地说:“哥哥,这次你又输了,而且是输得彻底啊!”苏东坡不以为然。 苏小妹补充说“哥哥,佛学有性相之说,佛说相由心生,也就是说“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而你说佛印像牛粪,那你心里有什么吧!。 所以我们可以保持基本的清高,不能完全丢失这个品质,一味的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只会让人诟病,而一味的保持清高,也会让自己固步自封,难有发展的机会。 小结:佛系是一种态度,生活总会逼你还俗,总得有走心的地方。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所以说做佛也要做一个战斗佛。 清高孤傲是一种情怀,过度的孤傲产生的不是才情而是仇敌,真正的心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真正的心定,不是两耳不闻天下事,而是在身负重任时,依旧能笑看秋月春风。 以心斋接物,怡心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