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灭亡时谈不上有多惨,永熙三年(534年)曾经强大无比的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魏不复存在,但是拓跋氏魏国一直到557年才宣告正式灭亡。 淝水之战前秦大败于东晋之后,国家陷入了四分五裂,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为了区别三国时期曹操建立的魏国,史称其为“北魏”,第一代北魏君主就是道武帝拓跋珪。439年,北魏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历史进入了南北朝相持时期。439年,孝文帝拓跋宏将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汉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实行的改革虽然使北方的民族矛盾有所缓和,但是北魏的统治也开始日益腐败,吏治的败坏,徭役的加重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使得北魏在统治后期出现了各族人民的大起义,其中对北魏的统治打击最大的要属发生于孝明帝时期的六镇之乱,大量的各民族流民不堪北魏政府的残暴统治和长年的徭役征税,终于在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情况下,公元524年四月,沃野镇辖区的高阙戍兵匈奴人破六韩拔陵带着手下的兄弟们率先起义,随着加入的流民越来越多,起义的规模也扩大到整个六镇地区,人数规模达到了20多万人,虽然北魏请柔然人当雇佣兵,联合北魏朝廷大军最终镇压了这次起义,但六镇之乱给予北魏的沉重打击是显而易见的,激烈的阶级斗争已经使北魏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孝昌四年(528年)北魏历史上最有野心的太后之一灵太后为了长期控制政局,在都城洛阳毒杀了亲儿子孝明帝元诩,另立临洮王元宝晖之子,3岁的元钊做皇帝,自己临朝称制。驻扎在晋阳的柱国大将军尔朱荣是个野心家,他以为孝明帝报仇为借口,率军大举南下,灵太后得知消息,急忙调集大军与尔朱荣决战,反被尔朱荣打的落花流水,大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很快便占领了洛阳,尔朱荣将灵太后和小皇帝元钊赶出洛阳,抵达黄河南岸的河阴之地时,尔朱荣下令将灵太后和小皇帝投入滔滔黄河之中,这就是北魏历史上著名的“河阴之变”。政变之后,长乐王元子攸被拥立为帝,即孝庄帝,尔朱荣因为杀戮太多,不敢留在洛阳,便回到晋阳对朝廷遥控指挥。 永安三年(530年),孝庄帝乘尔朱荣进京,埋伏刀斧手将他杀死在明光殿。尔朱荣死后,他的堂弟尔朱世隆和侄子尔朱兆又率军攻打洛阳为尔朱荣报仇,结果洛阳很快被叛军攻破,孝庄帝被押解到晋阳后杀害。留守洛阳的尔朱世隆等人横征暴敛,无恶不作,激起人民的愤恨。晋州刺史高欢乘机起兵攻占洛阳,消灭了洛阳的叛军。永熙二年(533年)又攻入晋阳,彻底消灭了尔朱氏的势力。北魏经此变乱国力大衰,皇帝如走马观花般,先后出现了元晔、元恭、元朗三位废帝。 尔朱氏被消灭后,执掌北魏政权的是大丞相高欢,他立广平武穆王元怀第三子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孝武帝无法忍受高欢的专权跋扈,便于永熙三年(534年)投奔长安的尚书令宇文泰。 534年,高欢又立孝文帝元宏曾孙,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元见善为帝,即孝静帝,将都城从洛阳迁到邺城,这就是历史上的东魏政权。第二年,宇文泰又毒死不听话的孝武帝元修,另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这就是历史上的西魏政权。北魏至此便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统一北方的北魏政权已经不复存在,而东魏和西魏都不过是权臣控制下的傀儡政权罢了。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由于大权都掌握在高欢和宇文泰手里,元氏子弟名义上是皇帝,实则大小事都听决于这两大权臣。东魏和西魏的存在只不过是起到过渡的作用。550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将皇位禅让于高欢之子高洋,建立了北齐政权,高洋就是北齐初代皇帝文宣帝。西魏恭帝三年(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接受西魏恭帝拓跋廓禅让,建立了北周政权,宇文觉就是北周第一代皇帝孝闵帝,拓跋氏的魏国政权至此才宣告灭亡。 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再到东魏和西魏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除了北魏分裂前的河阴之变比较血腥外,北魏灭亡时的画面一点都不惨,皇帝成了傀儡,皇族也早被屠杀殆尽,灭亡也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只是苦了北魏的那几位皇帝,基本上都不得善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