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旭:第一次看心理医生之前,要做哪些准备?

 周松涛图书馆 2020-03-13

我常说在心理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患者和医生是同盟军,要一起去对抗疾病。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医生更偏重“知彼”,多年学习关于疾病的各种诊疗方式,那么患者就要“知己”。

所以如果你已经准备好到心理门诊或者精神科就诊的话,提前做一些准备会有很积极的作用。

在就诊之前,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以便呈现给医生具体的信息。你的准备越充分,诊疗的效果就会越好。

为了帮助大家有效率的就诊,我总结了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


在就诊之前,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自己生病的过程,尤其是近两三个月以来的情绪变化。

重点是情绪的变化、生病的主要症状和持续时间。

比如说:

  • 情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坏的?

  • 情绪是一成不变的还是变化多样的?

  • 是持续性的,还是发作性的?

  • 情绪在什么情况下会有自发的缓解?



之所以要梳理近期的情绪变化,是因为很多的问题可能不会在看诊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比如说: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是抑郁与躁狂交替出现。

当患者就诊时,如果处于抑郁状态,能否让医生了解到曾经的躁狂信息,对诊断非常重要。


心理疾病的诊断更多要依据医患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谨记:真实的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切忌隐瞒或者夸大真实情况!

如果患者本人难以做相关的总结,家人可以做一些补充,医生也会根据情况做更具体的问诊,在互动的过程中,收集到有效的信息。


心理疾病首次就诊之前,有必要梳理一下人生中的重要经历,特别是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

  • 早年经历过的重要的应激事件及其造成的影响。

  • 原生家庭、父母对你有哪些影响?

  • 上学、工作中有哪些事情改变了你的人生观或者性格?

  • 是否经历过重大的挫折或者创伤?



这些问题往往对我们的行为模式有着一些影响。在问诊的过程中,医生会跟你讨论这些问题,如果有心理准备,会让这个过程更加的简单、清晰。

一些应激事件不仅会在心理有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格的塑造。

医生充分的了解这些经历,有助于对疾病的鉴别诊断、后续治疗方案的确定和心理治疗的顺利进行。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特别是父母关系和恋人关系,会较大程度影响我们的情绪和为人处事的方式。

很多的快乐和悲伤都来源于关系,关系的好坏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感。

对关系的思考,有助于你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状态。

比如:
  • 人际关系对自己现在的状态有哪些影响。

  • 你最希望有什么样的关系?

  • 目前你被哪些关系所困扰?



这些问题可能成为我们就诊过程中讨论的主要话题。

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仅是亲密关系,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关系、与外部世界是否相处和谐,这两点也很重要。

把你对“关系”的理解告诉你的医生吧,关系的问题交由医生来协助解决。


在就诊之前,你有必要对自己的性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回顾。

我们知道:性格包括先天的气质和后天的人格。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它却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我们产生心理问题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往往因性格所致。

所以呢,当我们总结自己性格的时候,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 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你认为自己的性格怎么样?

  • 自己性格中的缺点和优点。

  • 什么样的人会对自己产生大的影响

  • 我的榜样是什么性格的人?



尽管在诊断的过程中,医生可能会给你一些关于性格的测试,但你自己的主观描述是最重要的。

自我认知与觉察,是治疗的第一步。

你对自我的认知,决定了你适合怎样的治疗方式。

分析自我性格的时候,要以主观感觉为准,它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


如果并非首次就诊,而是第一次去看某位医生,那么就诊之前我们还应该准备一下自己以往的医疗经历。

  • 被诊断患病多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