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齐翰《勘书图》艺术特色及其艺术导读

 石岩里人_牛歌 2020-03-13
 

王齐翰《勘书图》,设色绢本横卷,28.4cmx65.7cm,南京大学收藏。

王齐翰,南唐金陵(今南京)人。仕南唐李煜(961〜975)在位为翰林待诏。画道释人物多思致,好作山林丘壑,隐岩幽卜。其画以笔法入细者胜,擅长佛道人物画,也能画山水。他的人物画上承唐代的余绪,在技法、风格和流派等方面均有所发展,具有自己的风格。画史上说他画佛道人物多思致,善于将所画人物置于山林丘壑的环境背景中,无一点俗气。

王齐翰《勘书图》艺术特色:

《勘书图》描绘文士勘书之暇挑耳自娱情景。画中文士白衣长髯,袒胸赤足,一手扶椅,一手挑耳,微闭左目,复翘脚趾,状甚惬意。其身后为三叠屏风,上绘青绿山水,屏风前设长案,置古籍卷册等物,身前为一画几,陈列笔砚简编等物。另有一黑衣童子侍立。画中人物神情精妙,衣纹则圆劲中略有转折顿挫。屏风上的山水也十分精到,上面山水并不勾皴,用落骨法,林峦苍翠,草木茂密,略用唐人遗法而写江南山水,亦有別于董源青绿山水。

王齐翰《勘书图》艺术导读:

《北齐校书图》中那几位解衣磅礴、全神贯注的校书人因为是替皇帝刊定五经诸史,自然不会有半点怠慢;再看看南唐王齐翰《勘书图》中这位宽袍大袖、袒胸腆肚,伸腿安坐的男人,一手搭在椅子的把手上,一手掏耳,惬意得很,与《北齐校书图》中诸君迥然不同。

和现代的艺术作品不同,古代绘画并不是以对一个很大的受众群公开展示为目的的,所以它们往往不需要给画作取一个特定的题目,只是在收藏家写著录,或者有人写文章提及某幅画时才会为它安上个名字,《游春图》是这样,《簪花仕女图》也是这样。王齐翰的《勘书图》在苏轼元祐六年(1091年)六月二日的日记里被称为“挑耳图”,一个非常直观的名字,而我们现在所用的“勘书图”是宋徽宗起的,细看画中的男人,虽然耳条掏得很舒服的模样,可是目光却还真的落在桌上铺开的书卷上,宋徽宗的画名倒更与画面相贴切些。

同样是校书题材,王齐翰的《勘书图》与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即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类画作,《北齐校书图》带有历史故事画的性质,它记录的是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一件史实,不过是用绘画的形式将这一史实图像化;而《勘书图》则完全是对一位勘书之余,自得其乐的士大夫的描绘,着意于一种闲散的生活状态,如果将这幅画放到它产生的南唐文化环境中,就会发现,这其中反映的是南唐文化一个特色之处,而这一点,需要将历史回溯到唐朝末年。

唐末中原、北方地区的战乱,使得中原的士人纷纷南逃,这一次士人的流动对于十国文化是件影响非常深远的事情。他们的目的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西蜀,一个是江淮之间及江南地区,对于两地选择的不同士人而言,他们的身份是有某些共性的。西蜀是唐皇族、显贵传统的避难去处,还记得李昭道的那幅《明皇幸蜀图》吗?画的就是唐明皇在安史之乱中跑到了蜀地,唐末的僖宗也曾经避乱到这里,“去蜀者,非出名门,即饱学之士”,西蜀王建政权“所用皆唐臣士族”,所以西蜀文化比较而言含有更明显的唐朝贵族文化,尤其是宫廷文化的因素。而投奔江南杨吴,及后来的南唐政权的士人,更多的是等级低些的官员文人,出身名宦世家的比较少。由于义人构成结构的差异,南唐文化中贵族、宫廷因素相对要少了很多,而文人化的倾向就显得相对明显,“一个后世所谓的文人社会在南唐显露雏形”。

南唐从上至下,自君主起便是文人气质浓厚的人物,李煜在赵匡胤的眼里不过是一个“翰林学士”,这样一类人占据统治集团的主流,自然对南唐主流文化也有决定性影响。最有代表性的可以说是此期南唐的词创作。“词”作为文学体裁,兴于唐末五代,盛于南方地区,南唐是五代时期同创作的中心,虽然真正意义上的同人并不多,但最著名的儿位大都活动于此地。南唐词以清新白描为特色,词风中追求“清、空、淡、雅”,与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极为相符。据说,在当时南唐宫廷中流行的一种被称为“天水碧”的颜色,是同样一种审美情趣在服饰上的体现。从绘画上看,虽然董源“平淡天真”的江南山水并不是当时山水画坛的主流,但这种新风格的出现,毕竟是一种新的文化气息在画坛上的初显;《重屏会棋图》与这幅《勘书图》,还有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都是以士大夫气质十足的人物为表现对象,无论是淡雅如《重屏会棋图》,还是工笔重彩如《韩熙载夜宴图》,画家都十分注意刻画文人各种不同的生活状态。

画家王齐翰的生平在画史上记载得并不详细,宋代郭若虚说他是南京人,在李后主时期是宫里的翰林待诏,擅长的题材是佛道人物,他画的16轴罗汉,在975年南京被宋军攻破的时候,被一个叫李贵的小兵偷走,卖给商人刘元嗣,随后因为刘元嗣与另外一个和尚的卖画官司,这16轴罗汉辗转被宋太宗赵炅收藏,并命名之“应运罗汉”。这16轴罗汉早已不知去向,这幅《勘书图》是王齐翰唯一的传世真迹。

宋朝画家刘道醇评价王齐翰的画风“不曹不吴,自成一家;其形势超逸,近世无有”。话中的曹、吴指的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中的北魏曹仲达和唐朝吴道子,前者作画线条稠迭,笔下人物就像刚从水中站立起来,衣服紧窄而贴身;吴道子的线条史称兰叶描,起笔、收笔细,中间行笔粗,笔势圆转,副出来的衣服像在风中一样有裙带飘举之感。曹、吴二人都是以佛教题材人物在画史中留名最多,刘道醇将王齐翰与此二人相提,可见王氏最多的题材可能仍然与佛教相关,这与宫廷对绘画的需求直接相关,《勘书图》可能和董源的《潇湘图》一样,虽然不是画家被接受的主要风格,但都是对宫廷中上层小范围内一种新趣味要求的体现,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一种在当时的次要风格却成为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题门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