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零读《论语》:古人读《论语》有哪些版本?

 三平斋 2020-03-14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但是战国时期的《论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目前还不清楚,海昏侯墓出土的《论语》属于西汉时期的抄本。根据古书上对《论语》的介绍,我们大概可以知道《论语》文本有三个不同的体系在流传,或许版本更多还没被发现。

《古论语》有21篇,何晏说它与《齐论语》《鲁论语》篇次是不一样的,文字也有差异,彼此对照,有四百多字的差异。桓谭说有六百四十字的差异。《汉志》中知识收录了其文本,并没有师说。何晏在做《论语集解》的时候,收入了孔安国传,来历不明很多人怀疑不是当年的原本,有可能是扶卿和马融传下来的文本。在世不传。

李零读《论语》:古人读《论语》有哪些版本?

《齐论语》有22篇,比《古论语》和《鲁论语》多《问王》、《知道》两篇,同样的20篇,其章句也比《鲁论语》要多一些。《齐说》有29篇,不注所出。西汉传播《齐论语》的有王吉、宋畸、贡禹、五鹿充宗、庸生。其中王吉影响力比较大,王吉说只是提到20篇和21篇,没有22篇本。

《鲁论语》有20篇,同《古论语》都在鲁国传播,《古论语》中《张子问》以下篇别出,题为《从政》,比《鲁论语》多此一篇。两本可能比较接近,《鲁论语》传授者较多,但似乎学习《鲁论语》的人同时也在学习《古论语》,王充说孔安国传授《古论语》给扶卿,扶卿传授出来的是《鲁论语》。夏侯说是21篇,安昌侯说21篇,王骏说21篇。前两种篇幅属于《古论语》,后面说的可能是《鲁论语》。

李零读《论语》:古人读《论语》有哪些版本?

最早的《论语》底本是怎样形成的?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它是原始记录的汇集,也有观点认为是儒门传记中的摘编。或者说两种情况当有。因为成书的时间跨度较长,经过人手也比较多,从内容要素分析,讨论的是孔子、孟子之间的这段历史,大概年限是公元前479-前372年之间。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开始着手秦始皇未完成的“文化大一统”,一方面是落实民族政策,营造华夏自古一体的文化分为,来消除战国以来不同国家的仇怨。另一方面落实“文化复兴”政策,号召天下读书人修编经典以为传世,在他去世前不久,路过曲阜曾祭拜孔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从秦朝法家排斥儒生,开国前在儒生帽子里面撒尿,隐隐有了“平反”的意思。

李零读《论语》:古人读《论语》有哪些版本?

《论语》最早是作为“子”书传播的,在汉初的地位是“传”,并不认为是经典。汉文帝时期设置的《论语》博士,叫做“传记博士”,《论语》被认为是儒家的传记,这并不是我们今天文学中的“传记小说”。而是“诸子传记”,即传播诸子思想的“传”。杨雄说“传莫大于《论语》”,说明四大传记中,论语的地位是最高的。而当时的经典,还是《易》《尚书》这些秦周时期的经典。汉武帝时期发现了“孔壁中书”,其中包含了用古文抄写的《论语》21篇,当时掀起了古、近经文学派的争论。

以上说的《论语》都是史料中的论语,而不是传到我们手里的论语。今人研究阅读的版本,主要来源是四个。河北定州西汉墓出土的“竹简本”。敦厚和吐鲁番出土以及清代人辑佚的《论语郑玄注》,这是东汉时期的本子。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用的是三国时期曹魏何晏的本子。日本抄走的《黄侃论语集解义疏》,这是六朝时期梁代的本子。六朝之后的各种传本,都是这些底本的次生本。

李零读《论语》:古人读《论语》有哪些版本?

除了文本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注疏了。《论语》注疏的体量非常大,主要的有东汉经学家郑玄注解,三国玄学家何晏集解,集合了8家,加上何晏自己的注解是9种解读,包括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其中孔安国的为《古论语》。黄侃主要是疏何晏的底本,同时也参考了江熙的集解,江熙所集13家,都是晋朝时候的人。黄侃集28家,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截止南北朝时期,出去重复的,一共有48家注解。

唐代王博、韩愈等人都注解过论语,目录中有5家都失传了。宋代由于印刷的发展,文本流传得更广、注疏多得无法统计了。影响比较大的有《刑疏》《朱熹注》《刘宝南正义》。《刑疏》是儒家十三家的标准本,汉宋之分的转折点,朱熹是《四书》的权威本。刘宝南是清代考据的集大成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