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酒品人生:我们想要的人生真相就在陶渊明的那杯酒里

 黑龙江波涛 2020-03-14

陶渊明的一生与酒密不可分。他在洞明世事后,毅然离开官场,遁隐于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饮酒作诗,在怡然自得之乐中,把他对人生的感悟都书写在诗句里。陶渊明喝酒品人生,他的饮酒诗告诉我们如何遵从自己的本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生总是荣衰流转,变化无常。我们总是因为太过于执着成功和失败,看重利益和得失而失去自己的方向,找不到人生的乐趣。著名学者费勇通过解读陶渊明的诗和他的为人及他的酒文化,发出了《人生不如陶渊明的那一杯酒》的感慨。其实人要想让自己活得充实而快乐就要为自己的心找个出口,心平气和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饮一杯属于自己的美酒。下面我们就从陶渊明的饮酒诗的处世哲学中来探讨我们做真正自己的可能性。

喝酒品人生:我们想要的人生真相就在陶渊明的那杯酒里

陶渊明以喝酒体现了生命的趣味,成就了自己“真”的一生

我们总是在说要做自己,那么究竟怎么理解“自己”呢?关于“自己”,陶渊明在《形影神》这首诗中从三个角度做了探讨。“行、影、神”代表着人的三个层面,也就是三个不同层面的自己。行是肉体,即佛教中说的“色身”;“影”是社会层面;“神”是灵性层面。对于如何做自己,“行”(肉体层面的“自己”)认为:人生短暂,不如喝酒。活着为了快乐,要做快乐的自己。“影”(社会层面的“自己”)认为:人生短暂,喝酒固然暂时消解了忧愁,但是世界上还有比享乐更有意义的事情。所以要做有价值的自己。“神”(心灵层面的自己)认为:做有意义的事,固然能留下名声,但是人死后却对此一无所知,所以还不如做宇宙里那个自然的自己。

从表面上看,陶渊明对于“形”和“影”的追求是否定的,他赞同的是“神”的观点,“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在宇宙中自在地享受自己的生命,不喜欢也不害怕,该去的就随它去,没有必要想来想去顾虑太多。但是费勇认为其实陶渊明 “神”的观点里已经包容了“形”和“影”的追求。陶渊明摒弃长生不老,怀疑肉体享乐和功名利禄,更不相信生死轮回。他纵然喝了一辈子的酒,还是在青年到中年时想着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几次做官又辞官,直到中年才彻底告别官场,归隐山林。

陶渊明在对“行”和“影”的体会理解之后才顿悟了“神”的真意。所以在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已然包容了肉体的享乐和社会功名的追求,只是陶渊明对于这种享乐和功名采取了一种自然而然的态度。他不刻意强求,不受世俗约束,自由往来。他不像我们大多数人那样依赖某种信仰或体制承担自己,他用非凡的勇气自己承担自己。就如黑塞小说里的悉达多,他虽然对佛陀尊敬崇拜,被他的学说所吸引,但是悉达多并没有把自己交给佛陀,做一个虔诚的信徒,而是离开佛陀,去靠自己的体悟验证去获得生命的奥秘,找到自己的路。陶渊明和悉达多一样都在看透了世界后,不愿把自己交给教条,交给体制,而是把自己交给了自然和不可知。然后自己承担和享受自己的生命。

喝酒品人生:我们想要的人生真相就在陶渊明的那杯酒里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不做官?其实陶渊明也有远大的志向要报效国家,做官求得功名。但是他的个性以及他对于生活的理想,和现实的官场完全不容,所以他犹豫、摇摆、挣扎,一生都在仕和隐之间徘徊。他在二十九岁时做了江州的祭酒之后不到一年,就因不适应官场生活辞职了。辞职后一直回避官场,直到三十四岁那年又再次当官,进了桓玄幕府。亲历了剧烈的权斗。后来又做了参军、幕府和彭泽县令,再后来留下一篇不朽名著《归去来兮辞》,彻底告别官场,归隐田园,直至去世。

陶渊明一生中真正做官也就十多年的光景,当时正值朝代更替的乱世。他无法忍受官场的礼仪,不为五斗米折腰,亦不想被体制束缚自己的生活。于是他决绝地辞别官场,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他的痛苦在于自己天性不喜欢官场的套路,却不幸生在了一个除了做官好像没有什么出路的时代。他和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假隐士不同,假隐士把“隐”当做政治资本,等待明君出现,实现自己的治国才能,而陶渊明的“隐”是真性情,他是真喜欢这种生活。在那个与自己的内心格格不入的时代,他退隐到自己的世界里,通过喝酒找到了一个让自己提升和安静的出口。

陶渊明喝酒,不是借酒消愁,更不是借酒装傻,逃避现实。他喝酒喝出了生命的趣味,是一种体味生活之味的途径。这是一种不受世俗的约束,更理性更自然的活法。体现了生命的“真”这种最高的人生境界。陶渊明喝酒种地成就了自己“真”的一生。而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生命的享受都体现在喝酒上。他的每一首诗都有酒的清香,对美的感受,对人生的思考。我们在这个失去了方向的时代,可以从陶渊明的饮酒诗里看清人生的真相,找到生命的内在道路。

喝酒品人生:我们想要的人生真相就在陶渊明的那杯酒里

《饮酒》(其四)告诉我们: 你成为什么样不全是外界对你的影响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陶渊明《饮酒》(其四)

陶渊明离开官场回家种田是自己的选择。他选择了这种在当时看来不成功的生活方式,他不会觉得无奈。他发牢骚感叹怀才不遇,并不是谴责造成那个“怀才不遇”的社会体制,而是要表达如何在贫穷中保持“做自己。”诗的前半段写的是孤独的情绪,后半段写的是做自己。因为做自己不被大众理解,甚至排斥,所以在他做自己的过程中是孤独的,像离群的小鸟,令人悲伤。但是这是自己的选择,所以要坚定地找到自己。就像松树一样,无论处在多么可怕的狂风里,都要坚定地扎根于自己的位置。

这首诗在孤独和悲伤之外,是做自己的坚定。无论多么孤独,都要坚定地做自己。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把自己性格的怪异,境遇的难堪,生活的不完美归罪于原生家庭、童年创伤或者命运的不公。其实一切都归结于你自己。有些人读了《红楼梦》会犯强奸罪,有的人看了三级片,还是好好地成为科学家、公务员。人类的喜怒哀乐,心理创伤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外在的原因可以为你的生活状态找到理由。你现在的生活状态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要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不要从外界找原因,要多看看自己此刻能够做什么。

喝酒品人生:我们想要的人生真相就在陶渊明的那杯酒里

《饮酒》(其五)告诉我们:人如何能不受环境的干扰,安安静静地做自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费勇总结出环境对人的干扰有有三种。一种是引起我们不适的干扰,如噪音、炎热、恶劣的人际关系。这种干扰会让我们在烦躁不安中迷失自己。第二种是引起我们贪欲的干扰。声色犬马会让我们在享受中沉沦,不利于我们生命的成长。第三种是社会成规的干扰。如流行的时尚、主流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去适应而成为被社会成规塑造的人。

面对这种情况,陶渊明告诉我们“心远地自偏”。如果心远离的话,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干扰我们,不管我们在哪都是安静的所在。这就要求我们要管好自己的心。在环境和人的关系里,我们往往屈服于环境,被环境改变。而我们可以凭借个人心灵的力量改变环境,即“以心转境”。以心转境的条件就是“远”。这个远就有保持距离的意思,也有远离的意思。即使你的心再淡定,在夜晚听到告诉路上的噪音后,你也难以阻挡噪音对你的耳朵的震动;即使陶渊明再高洁也改变不了官场的实质。

我们无法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离开它,找到另外的生活环境。离开一切和自己本性相违背的东西,不受它们的影响。所以说个人的心灵可以改变环境,并不是透过自己的心念就可以改变具体的环境,而是自己的心知道自己要去哪,通过改变离开的方式自己创造适合自己的现实。在这个现实里找到自己的美好所在。所以就有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这首诗并不是隐士飘逸生活的写照,而是平时生活的再现,其实并不轻松。在表面的轻松潇洒之下暗涌着人生的无奈和痛苦。但是再无奈,再痛苦。还是要活得轻松和潇洒。陶渊明辞官归隐,不是为了逃避生活,而是因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所以他并未逃到深山老林里而是还活在人世间。这首诗是他生活在生活里的一个当下感悟。如果我们真正领悟了以心转境,心境一体的智慧,就会彻底远离分裂、纠结的生活状态,而活在自在无碍里。

喝酒品人生:我们想要的人生真相就在陶渊明的那杯酒里

《饮酒》(其六)告诉我们:如何不盲目从众,人云亦云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恶,且当从黄绮。

——陶渊明《饮酒》(其六)

陶渊明这首诗的意思是: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傻帽。我懒得和他们说理,不如远远地躲开他们算了。大多数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别人都说好的人不一定好,别人都说坏的人不一定坏。而我们常常把对自己好的人叫做好人,把对自己坏的人叫做坏人。我们每个人都很难超越自己的界域,不管多么明智的人一到具体事物里,就难免带着自己的成见。

陶渊明的诗的第一句,说世事复杂,是非不好判断。第二句意思是之所以有是非判断是因为有好坏和苦乐的分别,而我们又往往不假思索地做出判断,又是人云亦云。所以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不是自己在做判断,而是群体在做判断。我们只是随大溜,随着这个群体在做判断。就像我们看到有个人在抬头看着天空,于是我们便不假思索地也抬头去看天空,尽管这个人也许只是无意识低抬着头在思考别的事而已。其实人人都有从众心理,所以我们总是喜欢随大溜,很少有人去独立思考。所以陶渊明说:流俗的东西里,有很多恶。他自己对于这些恶无能为力,只好像黄石公、绮里季那样远远地躲避这个世道。

黄石公、绮里季和上东园公、甪里先生是有名的“商山四郜”。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四个老先生躲到了商山。直到刘邦建立汉朝后,他们还是不肯出来做官。陶渊明在诗里提到他们。重点不是他们不愿做官,而是他们远离世俗杂物,这是他所憧憬的那种远离世俗的美好活法。

如果只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只是平庸而已。但是这种人云亦云的平庸却会产生恶。这种恶是人们对于权利的屈从和膜拜所造成的社会风气。我们最熟悉的故事“指鹿为马”说的就是秦朝的赵高,辅佐胡亥当了皇帝成为秦二世。但是赵高自己也想当皇帝,于是有一天他带着一头鹿献给秦二世,说“请皇上收下这匹马。”秦二世觉得疑惑就问大臣:“是丞相弄错了吧?这明明是马。”可是大臣里有的沉默,有的说是马,只有极少数的人说是鹿。几天后说是鹿的人都被赵高杀死了。这就是不屈从于权利的下场。弗洛姆说过:“专制制度里只有少数非凡的英雄和殉道着才会抵制顺从。”所以陶渊明和商山四郜都不想做英雄和殉道者都辞官归隐了。

像“指鹿为马”这样的事,不只是平庸,而是造成了整个社会机制的腐败,所以陶渊明用了一个词:咄咄。陶渊明于是说了声“呵呵”就远远地离开了他们。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在面对一些违背自己本性的人和事时,既不想同流合污,又无力改变,那么我们此时最明智的做法是在心里“呵呵”一声,有多远躲多远。他们做他们的缺德事,你做你的佛菩萨。任何时候都不要被别人的看法和观点影响自己,要时刻保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饮好属于自己的那一杯酒。

喝酒品人生:我们想要的人生真相就在陶渊明的那杯酒里

《饮酒》(其十六)告诉我们:学习知识,积累技能,才有资本做自己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陶渊明《饮酒》(其十六)

陶渊明说他自己从小就“游好在六经”。六书就是六经,六种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经过孔子整理后成为儒家经典,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体思想。儒家认为一个士大夫一定要经过这六种课程的训练,才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学习《诗经》能让人温柔敦厚,具有审美能力;学习《尚书》可以让懂得调节各种不同的意见;学习《乐》可以让人平和而有诚信;学习《周易》可以让人从细微的事物里发现究竟的规律;学习《周礼》,可以让人恭敬朴素;学习《春秋》可以让人懂得如何记录事实。所以《诗经》学不好就会愚昧;《尚书》学不好就会无中生有没有章法;《乐》学不好就会奢靡;《周易》学不好就会造成伤害;《周礼》学不好就会繁琐;《春秋》学不好就会混乱无序。陶渊明正是因为喜欢读这些正儿八经的经书,才从小被陶冶了性情,具有远大志向。正是因为六经的熏陶,他成就了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学和生活能力,在因为性格不合时宜,不愿意当官的情况下,还能够生活下去。而且比当时的普通老百姓活得好,在遇到各种挫折的时候,还能够坚定地做自己。

费勇认为陶渊明在诗里写的“穷”并不是真的“穷”。他家里有田有地,但是他并不是纯粹的农民。他因为有学识和才能,一直被官方关注,直到晚年,刘裕的宋政权还把他作为社会贤达,邀请他为朝廷效力。即便他选择在乡下种地,也会受到官员的尊重,时不时就馈赠给他金钱,只是他自己经常拒绝不收而已。

他所说的因为 “罕人事”和坚持自己的人格理想,成为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一直在主流社会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是事实,而他年老了穷得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却是他自己清廉自持的结果,并不是真的没身份、没地位、无人问津的那种穷。

喝酒品人生:我们想要的人生真相就在陶渊明的那杯酒里

在那样的乱世,陶渊明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生活,跟他学习的积累,经典的熏陶密不可分。正是这种从小通过学习积累起来的资源使他有了选择的资本。和陶渊明有同样境遇的颜之推历经南北朝后期三个朝代更替的混乱、残酷,几次从一个贵族官僚沦为一无所有的难民。他能够度过那段艰难的时光,最后在隋朝平安终老,也是读书帮助了他。所以颜之推在留给子孙的《颜氏家训》中特别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他所讲的读书,不只是读经典书,还包括读一些使用的技能性的书。颜之推的看法是:一个人如果通过经典拥有了自己的思想,又能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不管他遇到多么混乱的局面都可以活下去。他的观点和陶渊明的经历不谋而合。

知识上和技能上的实力是你做一个不合时宜的人的资本。如果你没有实力又不合时宜,那么你只能是那个被人嫌弃的人。陶渊明具有这个实力。他不做官,在乡下种地,照样是名人,有许多官员求着见他,见与不见要看他自己的心情。现实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新闻报道:某某清华毕业生放弃高薪聘请,选择回家养猪,成为年入过千万的企业家。这其实不是偶然事件,也不是好运气眷顾这位大学生,而是他自己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与普通人不一样的视野,使他能在技术上和运营渠道上可以有更高的平台。

清华大学生的回家创业是他看准了农村发展的商机,脱离体制,选择自己打拼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之路。在自己选择的这条路上他必然是倾尽全力无怨无悔,用自己所学创造财富也会使他无惧亦无忧。而陶渊明的穷也是他自己的选择。他的选择既让他心安又让他觉得孤独。所以他在最后一句说:这个世间没有我的知音,我的钟情向谁倾诉呢?然后他就喝酒写诗,抒发自己的情绪,实际上他已经找到了倾诉的出口。把自己内心的渴望和悲哀表达出来。

我们从陶渊明的这首诗中懂得了:一个不合时宜的人要想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和拥有自己想过的生活就要首先有知识和技能上的优势,获得被人尊重,成为自己的资本,就像那位回家创业的大学生。其次还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善于释放自我,就如以喝酒来放飞自我的那位大诗人。如果你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你执意要与众不同,那你就只能是一个怪人,成为别人的笑料。我们要明白陶渊明在书写自己的贫穷和寂寞时,他要显示的恰恰是他的强大。

陶渊明一生爱酒,日日提壶,他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以醉避世,而是洞明世事,活得通透。他看尽世间繁华,对酒当歌,表面已醉,实则清醒。苏东坡说:“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陶渊明用他一生的行动告诉我们要热爱生活,追求自由,找到能使自己既能通达外界,又能保持本心的人生道路。

木心先生说:“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做自己,不知道怎么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不妨饮一杯陶渊明的美酒,答案也许就在他的那一杯酒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