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夫妇为庆祝傅聪出生合影(一九三四年) 疫情居家期间,我除了伺弄家里的花草,享受园丁之乐,就是读读闲书,徜徉文字之间。再读《傅雷家书》,突然就把二者联系起来,发现照顾花草与抚养教育孩子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 这也正是傅雷先生说的自己就是“园丁”,他说“为儿子做园丁和警卫的工作,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乐趣”,养儿如养花,家长乃园丁。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傅雷先生是怎样尽职尽责、尽善尽美的做好自己的园丁工作的吧。 笔者的书和读书笔记 01 适宜的环境,正确的打理 无论多么优秀的种子,没有合适的环境、土壤,也难以开花结果。在傅聪的成长之路上,家庭环境以及家庭为他创造的环境,对他有着极为特殊的影响。他说,自己的成就离不开家庭给他的教育,无论是艺术道路还是人生道路上,父母一直是自己的两盏明灯。 从《傅雷家书》两代人的对话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一个中国传统书香门第的精神世界,对孩子人格的养成、文学艺术修养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傅聪小时候,当傅雷发现孩子对音乐的乐趣时,虽然并不想让孩子专学音乐,但是他却能本着:
的想法,给孩子创造各种发展兴趣和熏陶、学习音乐的条件,包括七岁半开始学钢琴、为了能让文化课与钢琴课更好结合让傅聪退学回家学习、他自己担负起孩子语文课的教学,以及后来再返回学校正规学习文化、最后专攻钢琴,为孩子发展音乐特长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土壤,及至后来留学波兰时,对钢琴导师的选择、遇到瓶颈时是否转学德国等等关键时候,他都在书信中给予客观的指导,用自己的经验和学识、尽己所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和指导,让孩子能够自由、顺利的成长。 傅雷夫妇与傅聪在书房(一九五六年夏) 02 阳光雨露,精心呵护 作为一个园丁,适时为花儿浇水施肥、精心呵护是必不可少的。傅雷对傅聪园丁般的照护体现在那一封封情深意长的书信中,傅雷与儿子谈艺术、谈音乐,谈莫扎特、谈肖邦,为儿子翻译关于莫扎特的文字、提供专业的书籍;与儿子谈文学,谈李杜的诗,谈《长恨歌》,谈《人间词话》和《世说新语》,为儿子手抄译稿、诗词读本等。特别是他忍着眼疾疼痛,花一个月的时间手抄了译作《艺术哲学》寄给儿子,他说:
对成年后的傅聪,他教导要做人第一,其次是做艺术家,再次是做音乐节,最后才是做钢琴家。 傅雷总是不辞辛劳、身体力行的为孩子做着一切,为孩子的成长提供着知识的滋养。至于生活中从如何注意劳逸结合、如何增加营养、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注重日常礼仪、如何节约开支、如何对待朋友、如何排解苦闷、如何与导师交流、如何规范的书写,比赛时如何放松,如何恋爱、如何面对婚姻生活,甚至怎么给孙子拍照、拍照时的光圈设置、曝光指数等等,傅雷都是无微不至、面面俱到,拳拳情深,令人动容。 笔者的读书笔记 03 及时修剪,适度把控 俗话说养花要“七分管,三分剪”,一个好的园丁,一定要懂得适时修剪的重要性:适当的修剪,可以剪除弱枝,减少消耗,提前定型,更具美感,更多开花结果。 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傅雷是一个为人处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人,对傅聪的教育同样是严格的,不论是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还是在演奏姿态方面,傅雷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特别是傅聪小时候,就餐时坐姿不端正、手肘放的位置不对、吃饭咀嚼发出声音、只吃肉不吃菜,这些都要受到惩罚。弹琴不专心,傅雷就会严加斥责,甚至会大打出手。 等到傅聪长大了,特别是出国留学后,傅雷改变了家长式疾风暴雨的教育方式,改为朋友间的平等交流,“修剪”纠错的方式变得温柔,但是却丝毫没有放松:饮食起居要有规律,对待艺术要孜孜以求,面对生活要坚强乐观,比赛得奖不能骄傲,对待感情要专一,对亲朋师友要感恩等等,孩子心浮气躁的时候,他会严厉批评,避免傅聪兴奋过度,误入歧途。
要想让孩子挺拔生长,必然需要父母对品行素质的严格把控,而且还要注意不能磨灭孩子的创造天性,唯有精准把握这个“度”,才能让孩子成为栋梁之才。我们现实中一味注重提供条件,却在各方面习惯养成中顺其自然;或者“恨铁不成钢”、打骂、训斥、讥讽等过度“修剪”都是不可取的。 傅聪与母亲(一九五三年) 04 消虫减灾,全程维护 一个好的园丁,还要做好防虫防灾工作,发现虫害要及时清除或者喷药防治。这也是傅雷先生说的做好“警卫”的工作。例如当傅聪被朋友们邀请去参加各种聚会活动,耽误了练琴的时间时,傅雷会及时提示他怎么样推却那些热情的邀请,说:
当知道傅聪一个月七八次乃至八九次音乐会时,他又急急的去信告诫: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傅雷及时劝慰要勇敢,说:
傅雷 (一九六一年秋) 05
正如傅雷在信中说的这句话, “园丁”傅雷以他深厚的学识和广博的视野,如春雨润物般开化着傅聪的内心,使他完成人格和世界观的塑造。 傅雷墓碑 河柳图文原创。 (傅雷及其家人图片翻拍自《傅雷家书》插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