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纪录片厉害了!最近《南京抗疫现场》火成“防疫教材”~

 fentouge 2020-03-14

最近有一部叫《南京抗疫现场》的纪录片火了。

登上雅虎首页

多家日本电视台转载

一位日本导演,用他的镜头下记录下了南京街头的抗疫大小事

影片一经播出后,一夜之间登上日本雅虎首页,更受到日本富士电视台、朝日电视台、TBS电视台等十家电视台的转载

推特上日本网友自发的转载

“惊讶于中国采取措施之细致和彻底。”

“期待看了这个视频的日本人的意识也能改变。”

不止是上班族,希望所有日本人都好好看下这个视频

比起经济原因,为了人类文化的延续做到了这个地步真的很有意义吧。

有很多日本应该参考学习的地方

许多日本网友看完后纷纷转载表示,要增强自己的防护意识了。

起初,导演竹内亮是为了让日本人了解中国人的抗疫措施而制作的,没想到无意间以这样的方式让日本人引起对疫情的重视。

视频在中国引起的反响也不小,被央视新闻点赞共青团官微转发,成为微博视频社区全站日榜第一名也给国人提供了一个外国人看中国抗“疫”的视角

那么这只有短短十分钟,却能火到在中日两国霸屏的影片,里面究竟记录了什么呢?

日本导演镜头下的南京防疫日常

细致到当地人都感叹

2月中旬,竹内亮从日本出差回到南京,立刻被要求居家隔离两星期。

当时日本疫情并不严重,他理解不了为何需要执行如此严格的规定,如今,他认识到严格的隔离措施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保护和尊重。

隔离结束后,能够走上街头的竹内亮第一时间拍摄了这支影片

1)疫情下的复工、复学

为了拍摄,摄影师要进入导演居住的小区前,必须先在政府制作的人员管理信息平台上登记,填写姓名、身份证号、是否前往疫情流行地区、出行详细内容等细节信息,并且还要在小区提供的“外来人员进入小区承诺书”等书面文件上签字,才能够进入小区。

导演的公司已正常复工,在片中向我们展示了企业复工的条件:准备好防疫用品,包括口罩、护目镜、消毒水,还有无接触式体温计,社区会定期检查。

员工在公司都会佩戴口罩,每天测量体温、向公司汇报出行轨迹。为了尽量避免风险,午餐也多以自带便当居多。

因为学校停课,竹内亮在公司陪着儿子每天上网课。老师轮流制作ppt,录音、录像上传资料,学生停课但不停学,就连音乐课、体育课也不例外。

2)出行方面的防护

热闹的德基广场,如今几乎看不到人,南京街头广告牌滚动播放着明星防疫宣传视频、疫情防护的号召。

普通民众出行可以在手机上使用“疫情地图”来确定活动范围是否有近期感染病例

进地铁不仅要测体温,还要扫码登记乘车时间、车厢号,为了在发现感染病例的时候,能够尽快追溯感染途径

网约车和出租车则是这样的,司机佩戴两个口罩,使用防护膜隔离乘客和司机,司机每隔两小时做消毒工作

3)餐饮业的防护

商场里几乎看不到人影,餐厅也在疫情期间完全禁止堂食

还在营业的麦当劳,只能通过线上点单,而且包装上会贴着一张“无接触到店取餐 放心卡”

除了日本网友外,也让不少南京人感叹:宅在家这么久,第一次注意到这座城市里的防疫细节

而这部片在中日两国的爆红是导演万万没想到的,他说,他只是拍了身边的故事,没想到如此受欢迎,也希望自己能多制作这样反映真实中国的视频,增进中日两国民间互信与交流,消融误解。

用最真实、最全面的记录,传达着最真挚的希望,其实,导演和团队一直用这样的初心在做视频。

天生的“中日友好大使”

为了追梦举家来到中国

导演竹内亮出生于1978年10月23日,非常巧合的是这天正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的日子。

他的家庭从不曾和中国有什么联系,和妻子赵萍的相遇,是竹内亮的中国情渊源之起。

最开始,竹内亮为了追老婆而学中文,慢慢的他也开始了解中国历史,常申请去中国拍纪录片,自然而然的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

导演在中国拍摄纪录片的照片,来自@和之梦

在中国的工作让他看到每个人都过得无拘无束、有个性,会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点和日本的社会规矩截然不同,在中国拍纪录片,使他感到无比自在,于是他被中国人真实的魅力深深吸引

而每次出差只能待两个星期,对他来说时间太短,只能了解表面,无法深入。

因此,去中国生活、拍纪录片,来促进中、日两国之间认识的变成了竹内亮心中的梦想,在婚后八年,竹内亮终于说服妻子,放弃了在日本稳定的生活和工作举家回到了南京

最开始,他最需要克服的是文化上的“水土不服”,刚来到中国一点网络黑话都不懂,微博也是被老婆“逼着”在2015年7月注册的。

慢慢的,他开始通过微博可以实时跟粉丝互动、交流,bilibili上实时的弹幕对导演来说也很受用,弹幕最厚的地方则是观众最能产生共鸣的地方。

如今,竹内亮在微博上已经是个182万粉丝的“人气博主”了网络用语十级选手,会用中文表达日式幽默,还非常擅长通过“蹭热搜”来宣传节目

别看他成日一副很轻松的姿态,实际上做纪录片这条路是很难走的,随着粉丝积累的越来越多,摊子越做越大的同时,公司也一直面临着不小的财务压力

有朋友会告诉他,拥有这么多粉丝,完全可以在抖音或者快手上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网红,可以更快的赚钱,但是竹内亮却拒绝了,他看得更远也想要走的更远

竹内亮是这样定义”远“的,第一是时间上的“远”,只要有粉丝观看,节目就会一直做下去。第二是传播上的“远”,目前节目的粉丝还是以中国人居多,但是导演希望能有更多的日本人甚至欧洲人,能通过他的节目了解中国。

不止防疫纪录片

团队代表作《我住》也值得一看

除了这部出圈的南京抗疫纪录片,竹内亮的团队还藏了不少小众优质的作品,其中最受欢迎的便是——《我住在这里的理由》

节目从2015年拍起,到今天已经有将近200集了,豆瓣评分高达9.3分通过拍摄住在海外的中国人和住在中国的外国人,来探寻人们留下来的理由与生活里的哲学。

片中的主人公有:

60岁在日本做自媒体的中国奶奶,

在羽田机场把清洁工做到匠人级别的沈阳大姐,

放弃安逸晚年生活跑遍中国农村的日本老人,

还有近期为了武汉募捐而不停鞠躬的少女小美……

但它可能和你印象中的纪录片不太一样。

受访对象的选择很随性,有时候认识了谁,听说了谁,就去拍,唯一选择标准就是“拼命的、努力的人,老百姓”。

也没有台本,这意味着惊喜的同时也有着极大的风险,可怜的摄影师需要至少跟拍主人公一两天,拍下至少5、6个小时的素材,才能支撑出15-30分钟的成片,运气不好的时候还可能会被搭讪对象拒绝。

这是个佛系、随缘的团队,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品也是

实际上,导演是科班出身,毕业于东京视觉专门学校,有过为日本NHK、东京电视台等知名媒体拍纪录片的经验,从多年的经验来看,他认为,写台本是导演在桌子面前想象纪录片的过程,人的想象力永远不及现实发生的故事精彩

对待纪录片,如果没有说服自己的理由,导演会非常坚持自我,对细节的追求会具体到每一颗镜头和剪辑的每一秒。

正是这些才成就了《我住》的最大特点:真实、充满未知性、无关宏大主题,用最接近普通人的拍摄手法,道出人生百态

有时候看起来越简单的事,越是最难做到的。

《我住》四周年南京场粉丝见面会

10年前,第一次来中国,竹内亮觉得中国人太不了解日本,想拍片子向中国人介绍日本,于是有了《我住在这里的理由》积累了海内外一大片中国粉丝

10年后,他意识到日本人根本不了解疫情之下的中国,想拍片子向日本介绍中国的防疫措施,于是有了《南京抗疫现场》在这个特殊时期为两国人民加油

最近,日本政府也终于敲定了新冠肺炎特别措施法案,将在13日正式生效。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各国不同的国情,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保护好自身的同时,给予他国最大的尊重和祝福。

最后,把“鞠躬少女”小美在接受《我住》采访时的这句话送给大家,期待早日看到我们共同战胜疫情的那一天,在那之前,就一起加油吧!

纪录片片段来自@和之梦文化

部分图片来自导演微博@竹内亮导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