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李冰和都江堰
2020-03-14 | 阅:  转:  |  分享 
  
李冰和都江堰

李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大约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被任命为蜀郡守。李冰担任蜀郡守之后,非常关心老百姓疾苦,经常走访民间、倾听民众的呼声,以解决老百姓的困难。他了解到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经常发生水涝灾害,时时威胁着两岸人们,就象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把宝剑,使人们整天提心吊胆,难以安居乐业。??于是他开始对岷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他和儿子二郎一起,行程数百里,沿岷江逆流而上,亲自勘察岷江的水情、地势等情况。他发现岷江上游两岸山高谷深,水流顺势而下,非常急速;到了灌县附近,岷江则逐渐开阔,进人一马平川的水道,这时由上游积累而下的江水声势浩大,一泻千里,经常冲垮堤岸,造成洪涝灾害。而且从上游夹带的大量泥沙也因这里水面开阔而大量淤积,结果使河床升高,水位上涨,造成更大的水灾。他特别注意到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正好挡住江水东流的去路,使得两边的江水在这里积聚,流路不畅。因此每年洪水季节,玉垒山的东边和西边形成鲜明对比,西边江水滔滔,冲击堤岸,造成水患,而东边却常常缺水,发生旱灾。因此,治理岷江水患,打通玉垒山是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过去人们开凿的水利工程却忽视了这一点,其渠道的选择就不太合理,离玉垒山较远。为此李冰觉得应当首先废除前人开凿的引水口,将引水口移至玉垒山处。??在实地考察基础上,李冰确定了治理岷江的周密方案。按照这一方案,首先就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于是李冰组织了上万名民工,打响了开凿玉垒山的战斗。这是治理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民工的热情非常高,干劲十足。人们盼望着都江堰的修成能解除千百年来的旱涝灾害,给万亩良田带来丰收,使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但是由于开始时施工没有经验,加上玉垒山山石坚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每天只能凿开很少一部分山石。这可急坏了李冰,他觉得多拖一天,当地老百姓就多一天处在水患边缘,时间久了,民工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到那时工程就更难以进行,甚至有可能半途而废。为此,李冰天天苦思冥想,坐不稳、睡不安,他不能辜负老百姓的期望,不能再让老百姓过这种灾害频繁却毫无保障的危险日子,他决心一定要坚持下去。于是,他又发动民工出主意、想办法,集中众人的智慧。有一个很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爆裂。李冰采纳了这一建议,实践证明非常有效,工程进度大大加快,大家的干劲也更加高涨。??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的口子,这就是都江堰非常有名的“宝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构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人宝瓶口。在江心构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浪大,水流急,筑成的堰堤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冲走。李冰在构筑分水堰时,开始采用往江心抛石的办法,使石块逐渐增高、加大而形成堰堤,结果没有成功。抛下去的石头,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地被洪水冲走。李冰再次陷入困境。但他并没有灰心,而是积极寻找办法。他想到了岷山一带盛产大竹,许多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盛东西,这使他大受启发。于是他决定借鉴其方法,请来许多竹工,然后让他们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再在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结果大竹笼在急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就这样分水大堤终于建成。大堤前端的形状好象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面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人宝瓶口。江水然后再分成许多大小河渠,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浇灌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从此以后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难。??后来,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同样采用竹箱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灾。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都江堰工程主要由宝瓶口、鱼嘴、飞沙堰和渠道网组成,构成一个完整的防洪、航运、灌溉的水利体系。其中宝瓶口是控制内江水量的首要关口,它狭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动调节的水门,控制内江的流量,对内江的灌溉网起保护作用。鱼嘴主要起分洪作用,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其中一支流入宝瓶口,以保持宝瓶口有足够的水量,满足灌溉需要。按照设计,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比例,春耕季节,‘内江水量大约占6Q%,外江水量大约占40%。飞沙堰主要起泄洪作用,洪水季节,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所需要的水量,就会由飞沙堰自动溢出。李冰为了观测岷江水位,做了三个石人并把它们立于江中。在水少时,水位不低于这三个石人的足部,水多时不没过肩部,这说明李冰对岷江水流的涨落情况比较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的口子,这就是都江堰非常有名的“宝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构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人宝瓶口。在江心构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浪大,水流急,筑成的堰堤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冲走。李冰在构筑分水堰时,开始采用往江心抛石的办法,使石块逐渐增高、加大而形成堰堤,结果没有成功。抛下去的石头,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地被洪水冲走。李冰再次陷入困境。但他并没有灰心,而是积极寻找办法。他想到了岷山一带盛产大竹,许多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盛东西,这使他大受启发。于是他决定借鉴其方法,请来许多竹工,然后让他们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再在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结果大竹笼在急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就这样分水大堤终于建成。大堤前端的形状好象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面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人宝瓶口。江水然后再分成许多大小河渠,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浇灌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从此以后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难。??后来,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同样采用竹箱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灾。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都江堰工程主要由宝瓶口、鱼嘴、飞沙堰和渠道网组成,构成一个完整的防洪、航运、灌溉的水利体系。其中宝瓶口是控制内江水量的首要关口,它狭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动调节的水门,控制内江的流量,对内江的灌溉网起保护作用。鱼嘴主要起分洪作用,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其中一支流入宝瓶口,以保持宝瓶口有足够的水量,满足灌溉需要。按照设计,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比例,春耕季节,‘内江水量大约占6Q%,外江水量大约占40%。飞沙堰主要起泄洪作用,洪水季节,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所需要的水量,就会由飞沙堰自动溢出。李冰为了观测岷江水位,做了三个石人并把它们立于江中。在水少时,水位不低于这三个石人的足部,水多时不没过肩部,这说明李冰对岷江水流的涨落情况比较了解。??为了充分发挥都江堰的功效,保障都江堰工程的质量,李冰还建立了维修制度,每年进行维修,以除掉江中淤积的泥沙,对工程的薄弱环节和损坏部位进行修筑。他们一般选择每年的10月底霜降时节进行维修,因为这时氓江的流水量最小,最容易控制。李冰就抓住这一时期,组织民工进行抢修。他们首先在鱼嘴西侧用一种称为“杩做”的截流装置,将外江水截流,使江水全部注入内江,然后掏空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里淤积的泥沙。“杩搓”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截流装置,是由三根大木桩用竹索绑成的三角架,中设平台,平台上用竹笼装卵石压稳。把适当数量的“杩搓”横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横、竖木头,围上竹席,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挡住水流,不致渗漏。一般到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维修完毕。这时再把“杩搓”移到内江,让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掏空内江河槽,进行平水槽和飞沙堰的维修工程。在维修过程中,李冰还总结了维修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维修的六字口诀,这就是“深沟滩,低作堰”。意思是说在淘空淤积在江底的泥沙时要尽量淘深些,以免河谷比较浅,流水量太小,难于满足灌溉的需要;而修筑飞沙堰时,堰顶则尽量要修筑的低一些,以便在洪水季节能够泄出比较多的水量。为了便于操作,李冰还做了一个石犀,埋在内江中,作为维修时淘空泥沙的深度标准界限,使民工易于掌握。清明节前后,整个都江堰维修完了,就可以拆除“杩搓”,开始放水灌溉。由于每年都要维修、放水,日久天长,清明节前后的放水日就成为当地人民一个盛大的节日,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放水仪式。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无论多远到时都会自动聚集在江边观看放水的盛况,敲锣打鼓庆祝这一时刻。这一方面表现了劳动人民征服水患后的巨大喜悦,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李冰带领大家治水的感激之情。??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具有很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中国水利史上以及世界水利史上都占有非常光辉的一页。它悠久的历史举世闻名,它设计的精巧令人惊叹。我国历史上曾修建过许多水利工程,其中有名的就有芍陂、漳水渠、郑国渠等,但大部分都先后报废,唯独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经久不衰,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航运等多种功效,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项奇迹。??都江堰设计严密,考虑周祥,它按照灌溉、防洪、航运等方面的要求,合理控制内、外江水量,构成一个非常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天旱和少水季节,岷江大部分江水引入内江,满足灌区人民生活、灌溉用水的需要;洪水季节,岷江的大部分江水又可以从飞沙堰分洪到外江泄走,使内江水量保持在一定水平,从而免除内江灌区的洪水威胁,真可谓一举两得。一年四季无论旱涝,灌区用水都基本上能得到保证而不出现水灾。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对四川一带的社会生产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彻底根除了千百年来危害当地人民的氓江水患,改变了成都平原10多个县的农业生产面貌,使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原来旱涝灾害频繁的地区变成了沃野千里、富饶美丽的鱼米之乡。而且都江堰各种灌溉渠道,也成为当地航运的重要通道,当地有名的梓柏大竹和蜀锦等特产也通过这些渠道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除都江堰外,李冰在四川还主持兴办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比如岷江上端有一支流沫水,沫水发源于蒙山,水利情况非常复杂,既有地下河,又因受到山崖阻碍,造成水流湍急,航行极不安全,常发生舟船破坏和人员伤亡事故。李冰为此组织百姓凿除河心中的山岩,整理水道,改善了河流的航行条件,方便了两岸群众。李冰还对管江、汶井江、洛水、羊摩江等进行疏导,改善其航运和灌溉条件。这些水利工程,史籍记载虽不详细,但也说明李冰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水利工程专家。



























献花(0)
+1
(本文系涛儿—taoe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