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秉鐩:高庆奎慷慨激昂(一)师承与家世

 老茶树ieh6s3ds 2020-03-14

一、师承与家世

  民初以还,须生有所谓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为“三大贤”之说。余叔岩是谭(鑫培)派传人,又研究琢磨,发扬光大,成为余派。马连良另起炉灶,独树一帜,走红数十年,成为马派。高庆奎与他们两位同列为“大贤”,具见自有他的独到之处和成功条件了。

  高庆奎的嗓音清亮,调门高亢,并且有脑后音。唱工满宫满调,慷慨激昂,声容并茂,有如长江大河,使人听着痛快淋漓。梨园行管嗓子叫“本钱”,有此好“本钱”,自然使观众爱听,足资号召了。他的扮相清癯,飘逸不足,敦厚有余,尤其适宜悲剧苦戏。对于做戏有研究,深刻、细腻,脸上、身上都有戏,《浔阳楼》称为绝唱。他初学谭派,后又宗刘(鸿升),成名后,就乎自己的嗓音,因势利导,又创了些“高”腔,他也自成一家。只因为他的戏路,没有好嗓子办不到,所以“高派”不彰。但是也有宗他的人,不过不多就是了。除了本工老生以外,他能演红生、武生,能反串花脸、老旦,戏路宽广,能戏甚多。誉之者称赞他渊博,讥之者谓为“高杂拌儿”,也就是驳杂不纯的意思。他所以能够多才多艺,与他的学戏师承和搭班态度有关。

  高庆奎的父亲高士杰,艺名四保,是清末的名丑,肚子很宽绰。高庆奎自幼耳濡目染,就见过不少名角好戏。他十一岁时,开始从贾洪林的叔叔贾丽川学戏,后来又从沈三元、朱天祥、李鑫甫三位学艺。这几位先生都是文武昆乱不挡的名师,尤其李鑫甫戏路宽泛,武戏更为拿手,高庆奎的武功和武戏,都是从李鑫甫那里所学而扎的根基。李鑫甫故后,他又从贾洪林学戏。贾洪林做表念白的精纯,老谭都对他佩服,晚年倚为左右手;马连良的戏路,也是学贾洪林。高庆奎得这许多位老师的真传,他自然就博才多能了。

  不到二十岁,他曾搭谭鑫培的同庆社演唱,不过是底包、零碎儿、借台学艺而已。后来倒仓了,就休养了两年,一直到民国二年(1913),他二十四岁时,才正式搭班唱戏,唱了七年以后,从民国九年(1920)起,就挂头牌了。以后自己挑班,跑外码头,大红大紫,一直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轰轰烈烈地唱了十五年戏。他所以这么扶摇直上,发展很快,和他的搭班态度有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