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股市收盘,先生放下手机大吼一声:“我TM无聊的快疯了!” 42天了,闭关在家42天无法出门,无法见人,无法工作,每天穿同一身衣服对着同一个人。当然会无聊。 理智上,我是理解的,可情感上,我不能接受。 他一个大男人,不该表现出“无聊”这样没营养的情绪,影响到我的情绪。 他一个大男人,应该自己找点有价值的事情做,不该连这点时间管理的能力都没有。 “你嚷什么嚷,嚷的我心里烦。”我破口而出。对话结束。 对所有令我不舒服和不能接受的事情,我都莫名心烦,唯恐避之而不及。可越是害怕回避,越是证明了它的存在。我也感到无聊,可我不愿承认。 那么多人献身一线,我们活的好好的,哪里有资格高喊无聊?道德的声音在评判我。 你不是每天练习正念冥想吗,赶紧深呼吸调整情绪,活在当下。积极的声音在呼唤我。 多少人在疫情中失去生命,你宝贵的人生不应该这样虚度浪费。激昂的声音在鼓舞我。 无数的声音在我脑海里撕扯纠缠着给我指导,教我对付“无聊”。可我还是无聊到干什么都不带劲。看书、刷剧、聊天、吃饭统统心不在焉。还是无聊,怎么办呢? 当无聊感积压到一定程度,它变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不得不与之对抗,不得不消除的压力。一个人的压力消解不了的时候,就成了两个人的爆破口。 隔离在家的第42天,我开始看先生各种不顺眼。 “你这个菜怎么做的这么辣,不知道我不能吃辣吗?” “你怎么就知道刷手机,不知道想一想接下来的生活吗?” “两个人在一起生活这么无聊,这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如果他做饭更好吃,如果他更有趣一点,也许我们的生活就不会这么无聊了。我企图通过对理想另一半的幻想,来消除自己的无聊感。 可这只是令我对现实更加不满。先生感受到来自我的无形的压力,他也怒了,闷闷地不说话。 凭借着教练的觉察本能,我意识到自己陷入到“否认无聊-持续对抗-更加无聊”的情绪怪圈里。绕来绕去,我的无聊感非但没减少,反而增长了更多的情绪和烦恼。 “好吧,我也觉得很无聊,我们聊聊吧!” 我对着自己缴械投降,邀请先生跟我一起聊聊。 聊到失去和生死,我俩抱头痛哭,哀悼已经逝去的,想念留在心里的。 聊到未来的生活,一座大房子,一娃一猫一狗,两只兔子,还有家人一起。生活依旧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聊起国际形势和股票涨跌,我这个纯小白开始有些崇拜他了。 没想到当我承认无聊、分享无聊和好奇无聊的时候,我们还有这么多可聊的。他接纳情绪,但不善于对话情绪;我从一开始的不接纳到接纳再到好奇,分享和探索情绪的过程里,我和先生共同体验了喜怒哀乐各样的情感,比想象中的“无聊”要丰富的多。 更有意思的是,经过这一次无聊大爆炸,我们的交流反而更深了。 我原本以为,如果承认我的无聊感,就代表着我是个无聊的人。如果我承认愤怒,我就是个暴躁的人。如果我承认脆弱,我就是个脆弱的人。 这样的因果假设限制了我的好奇与想象。事实证明,情感需要的是被体验,而不是被否认。 不去体验,永远不会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惊喜。 怎么体验呢?和你亲爱的人聊一聊,嘿,我有点无聊,你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