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什么解脱了我们禁锢的肉体、避开了生活的复杂

 西安古西楼 2020-03-14

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

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

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

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 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

什么是生活?

什么是艺术?

生活的艺术又是什么?

是满足于生活的现状,

还是要把日子过成诗?

林语堂先生曾说:

尘世是惟一的天堂。

我们都相信人总是要死的,

我认为这种感觉是好的。

它使我们清醒,使我们悲哀,

也使某些人感到一种诗意。

它使我们能够坚定意志,

去想办法过一种合理的真实的生活,

它使我们心中感到平静。

一个人心中有了那种接受最坏遭遇的准备,

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小时候,最常被老师引导的一句话是:

『长大了后,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答案不一而足。

但此后,基本上在20多岁之前,

你还是会不断面对这个问题:

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并且要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

好像我们生来就是为了要完成某项使命似的。

生活的艺术就是悠闲享乐?

奋斗的年纪就要打鸡血+方法论

林语堂先生说:你要懂得“享乐”

林语堂先生觉得,

中国人有这么一个特有的美妙的概念:

“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

所以即便是在世事纷乱的年代里也应该享乐,

也因此他于乱世中制作幽默刊物《论语》,

甚至不惜因此遭致昔日好友鲁迅的不齿。

但是林语堂先生才不屑去理会!

他只是说:

快快乐乐地活,

舒舒服服地过,

没什么罪过。

在大部分中国人的认知里,

似乎对放松、快乐有某种罪恶感,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所以,“享乐主义”在中文词汇中,

多少带着颓废或不道德的意味。

但在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中,

他讴歌快乐,追求生活的舒适,

在他看来,这是人欲,也是天理

无论躺在床上,坐在椅子上,

谈话,喝茶,抽烟,熏香,喝酒,酒令等,

都有专门的一节来讨论这些日常生活的乐趣。

在「人类的快乐是感官的」一节中,

他很风趣地将快乐归结于

一个人要是大便畅通,他就快乐,

要是不畅通,就不快乐。

他用这种近乎粗鄙的语言来说明快乐的定义,

他善于将最神圣或神秘的感觉,

用最平常的字眼来进行分析和解释,

让人领受一种“说穿了稀松平常”的快意。

这大概就是林语堂先生眼里,

中国式生活应该有的精神内涵——

享乐,但不颓废,

珍惜生命应有的每一分乐趣,

真正地享受生活。

反观我们自己呢?

我们生怕自己落于人后,活得不快乐,

就拼命给自己塞一大堆忙忙不知所云的繁事。

我们生怕荒废了自己短短的一生,

就拼命用人生、理想之类的东西来武装自己,

好让自己不看到人生的虚无。

同理,我们生怕自己在人生的路上落伍,

从幼儿园开始,就被『不输在起跑线上』

诸如此类思想紧紧攫住我们的人生,

从此,我们不断被各种『生活的意义』裹挟向前,

将我们推向人生的赛场。

然后,走完了流水线般的人生之路,

要么突然被意外的死亡击中,

要么看到死神在远远地朝我们招手……

我们变成了各种意志,

包括自己欲望的产物,

随波逐流,完成生命的消费。

偶尔迷茫,彷徨,

呆立一会,思考人生,

然后继续投入一条赛道,

往前方冲去。

这便是由于急于寻求意义,

结果寻找到许多虚假的意义。

认识到并承认人生无意义,坦然面对。

使生命如同一张白纸。

反而,我们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反而,我们才能重新编织更有意义的意义。

从而,让这一生真的变得更有意义。

人生如此短暂,生命如此脆弱,

我们有什么理由去烦恼生活中的那些琐事。

做一个真性情的人,按照自己的本性,

活出自我,享受生活。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

应该把生活加以调整,

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

古西楼书之道一“养品味”相关读物

-关于作者-

十三安,非虚构写作爱好者,新闻学在读。

监制:西楼

编辑:十三安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