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的破译,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众多学者在数百年间共同努力的结果。但破译工作的突破口,却是源自一位德国中学教师在醉酒时与朋友们的打赌。 楔形文字创立之后,被许多古代文明用来书写自己的语言,先后形成了苏美尔语、波斯语、阿卡德语等楔形文字,经过演变最终形成统一固定的音节符号。 楔形文字如何书写?苏美尔人是用削尖的芦苇杆在湿土简上刻画。最初写出的是简单的象形文字,最后将楔形芦苇杆压入土简中,转动土简形成表意文字。 经过苏美尔人的不断提炼,楔形语标和音节符号达六百多个。在随后的几百年间,楔形文字被多个文明所采用。英文字母就与乌加里特人的楔形字符有关。 楔形文字是如何被发现的? 早在七世纪,阿拉伯人占领并统治两河流域一千多年,楔形文字也被称为钉头字。当地的所有文化基本被阿拉伯化,楔形文字也逐渐被阿拉伯字母所取代。 1472年,意大利人巴布洛到古波斯游历,偶尔在一些老寺庙的残破墙壁上,看到了一种外形像钉子一样的三角形尖头文字,横七竖八的分布在四周的墙壁。 巴布洛回到欧洲后,向人们讲起了他的奇遇,但随即被人忽视。一百多年后,意大利人瓦莱将刻在字体的泥板带回意大利,欧洲人第一次知道了楔形文字。 与此同时,更多的泥板楔形文字被带回欧洲,学者们皆试图破译这些文字。他们知道这些文字中掩藏了太多的历史,只要能读懂这些文字,就能解开谜题。 波斯语楔形文字被神奇解读 1765年,德国学者尼布尔在波斯古都附近村庄的崖石上发现了铭刻文字,这里曾是古埃兰王国的都城。尼布尔将获取的铭文摹本带回西欧,一时引起轰动。 学者们初步分析,铭文是三种不同楔形文字的对照。有40个符号的可能是字母文字,有100多个符号的可能是音节文字,有640多个符号的可能是意音文字。 1802年,年仅27岁的德国中学教师格罗特芬德,在与朋友聚会时谈论起了当时难以破译的楔形文字。酒过三巡之后,有些微醉的格罗特芬德向朋友们炫耀。 他预感自己能破译困扰人们两百多年的楔形文字,朋友们都认为格罗特芬德是酒后胡言乱语,遂决定与他打赌。酒醒后的格罗特芬德并未忘记自己的赌约。 要知道,当时的格罗特芬德手中仅有几份铭文摹本资料。他大胆猜想铭文的内容可能是某个王的名字和头衔,他估计比希屯碑铭的开头可能也是这个格式。 尽管在整个楔形文字体系中,格罗特芬德的解读只是杯水车薪,但他却为后来的楔形文字解读提供了突破口。要知道,格罗特芬德当时仅是位希腊语教师。 楔形文字被全面破译的过程 三十三年后的1835年,25岁的英国陆军中尉罗林森,对波斯小镇郊外的巨大岩刻产生了兴趣。这处岩刻位于五百多米高的岩面上,岩脚距地面有一百多米高。 岩刻浮雕边上和底下的文字记载了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的丰功伟绩,分别用三种楔形文字刻写。罗林森不仅是一位攀岩健将,而且还熟练掌握着好几种语言。 最后,他不仅完成了三种楔形铭文的全译文,而且还成功破译出一百多个楔形文字符号的读音以及五百个单词。至此,苏美尔人创立的楔形文字被释读成功。 为了验证罗林森释读的楔形文字的正确性,英国皇家学会采取背靠背的方式,将一篇全新的楔形铭文分寄给罗林森等四位学者,请求他们独立翻译这篇铭文。 当四位学者的译文被打开时,释读内容基本一致。这时,人们才相信,在湮没两千多年之后,楔形文字之谜终被揭开,罗林森也被称为“楔形文字释读之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