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亦十二穴,脏腑经气结。 大肠墓天枢,肺则中府列, 小肠募关元,心经募巨阙, 肾募是京门,膀胱募中极, 肝经募期门,胆募是日月, 胃募为中脘,脾募章门协, 包络募膻中,三焦石门切。 从阴而引阳,功效称卓绝。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六脏六腑共有十二募穴。募穴之分布,有在本经者,有在他经者;有呈双穴者,有为单穴者。 分布于肺经的有本脏募中府;分布于胆经的有本腑募日月,肾脏募京门;分布于肝经的有本脏募期门,脾脏募章门;分布于胃经的有大肠募天枢。以上均为双穴。其余都分布于任脉,有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阙;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门;小肠募关元;膀胱募中极。均为单穴。六脏病证多取募穴治疗。如胃病多取中脘,大肠病多取天枢,膀胱病多取中极等。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因此,募穴主治性能与背俞穴有共同之处。募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背俞穴配合使用,即谓之"俞募配穴"。同时俞募二穴也可相互诊察病证,作为协助诊断的一种方法。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 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如肺为中府,心为巨阙,肝为期门,脾为章门,肾为京门,心包为膻中,胃为中脘,胆为日月,大肠为天枢,膀胱为中极,小肠为关元,三焦为石门穴等。募穴多用以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病证。《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又《太平圣惠方》:“募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痈也。”临床上募穴可与背俞穴配合应用,称“俞募配穴”。 首见于《素问·奇病论》、《素问·通评虚实论》“胆虚……治之以胆募、俞”,只提及“募”但无具体名称及位置。 《脉经》记载了除心包、三焦以外所有十个脏腑的募穴。 《甲乙经》补充三焦募穴——石门穴,后人又补充了心包募穴——膻中,而始完善。 募穴:12脏腑经络反映在胸腹部的12个特殊穴位,主治六腑疾病。 12募穴包括: 1、中府穴【肺经肺募】2、天枢穴【胃经大肠募】3、中脘穴【任脉胃募】 4、章门穴【肝经脾募】5、巨阙穴【任脉心募】 6、关元穴【任脉小肠募】 7、中极穴【任脉膀胱募】8、京门穴【胆经肾募】9、膻中穴【任脉心包募】 10、石门穴【任脉三焦募】11、日月穴【胆经胆募】12、期门穴【肝经肝募】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 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 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
|
来自: 昵称3846755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