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林贵 / 图:堆糖 🍁荷湖情结之一:血洗荷湖 1939年农历8月20日凌晨,日军借口“扫荡”抗日武装,从南昌县的武溪郑家,棠溪邹家,尤口山胡家三个据点出动1100余人,分水陆两路,将荷湖周村包围,并将人群集中到司马地,武练场等四个地方进行屠杀,共杀死790余人,烧毁房屋750多幢,有7户成绝户。大火将一个1100多户,5800余人的荷湖周村烧成废墟。 (以上资料来源为《江南都市报》2015年8月15日13版) 由于工作的原因,退休前我常来往于南昌等地。在与南昌知情人员交谈的时候,我听到这样一件事: 某一天,荷湖周村有户人家娶亲,迎亲的队伍尚在路上,日本人将新娘强暴致死。凭着周村人的刚烈性情,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一定会报此仇恨!机会终于来了。一次一个日本鬼子小头目来到周村,周村几个后生见状,呼地将小鬼子团团围住,将他的枪弹卸了,五花大绑了起来,然后摁到茅坑里将其淹死了。日本鬼子终于知晓了此事,岂肯罢休,于是就出动千余人的队伍,借口扫荡抗日武装,架起机枪钢炮,对荷湖周村进行了疯狂的报复,血流成河,大火烧了近半个月,荷湖周村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物质和文化遗产,焚毁殆尽。 🍁荷湖情结之二:德化桥记忆 鄱阳镇的解放街,自古以来人们习惯称之为“直街”。鄱阳历史上就是江西水路运输非常发达的地区,鄱阳港又是大港,来往的大小船只都选择在这里中转、停留,因此,拉动了这里的商贸经济。直街,顺水而设,成了闻名遐迩的商业街。 这条直街,东起张王庙,西至高门口,约有6、7华里的长度,从繁华的东门口至流水沟这段七、八百米的距离内,如以解放街为中轴线,在此线的两侧居住着许多的南昌人,这些当年被日寇毁掉家园的人们,扶老携幼经余干,辗转至鄱阳,一路走来,不少人留在了余干黄金埠,鄱阳的田坂街,三庙前,古县渡等地安身立命。而多数人则来到了鄱阳镇,定居在以德化桥为中心的数百米的空间地带。 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居住呢?我分析有二:一是在日本侵华前就有荷湖周村人先后到鄱阳德化桥一带经商,如开米店,卖布匹;还有作手工的,如做木匠、蔑匠。无处依托的逃难人从老家逃出来,就来到了此地。事实也是如此,凡周家族人没有现钱,都可到本家人开的米店赊米;二是解放街傍河,在陆路的不便捷的那个时代,水路交通便于人们出外谋生。在荷湖周氏鄱阳微信群内,我多次听到有人说到祖辈或父辈换荒货的故事。的确如此,这种职业利微本小,适合白手起家的人,以极少的资本投入,走村串户,换取破铜烂铁,赚取微利,养家糊口,还有的人下乡卖布或日用小商品。解放以后,走合作化道路,成立了“废品收购站”,俗称“荒货组”。站址就在德化桥东侧。 与其他单位相比,最明显的标志是,这里几乎清一色的南昌口音,并且大多数都是周姓,少有姓伍、李、张的,他们也都是逃难过来的。 至此,以收购废品为生计的绝大部分南昌人告别了这个让自己度过难关与困境的废品收购行业,开启了另外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2018年5月30日 🍁荷湖情结之三:周大海的故事 我的祖父有三兄弟,三人容貌相近,性格各异。老三应梅宽厚温良,老二应生是我祖父,人们习惯称之为细海,生性嗜酒,一喝便醉,一醉倒地便睡,因此得一绰号“酒鬼子”,在解放街,“酒鬼子”无人不知;老大应海,族人称其为大海,他长得高高大大,为人豪爽,性格倔强,又会些武功,特爱打抱不平,且能言善辩,凡邻里族人家庭纠葛,不解的矛盾争吵,都会同声说道:“叫大海来评评理”。他只要往那里一站,三言两语,就能春风化雨,烟消云散,重归于好,和气一团。对他的这些评说,常有长辈们念叨。我们这些晚辈们都记下了,至今许多人都能说出一二。 他非常爱邻居爱族人,敢于维护正义。解放前夕,每逢饥荒,常有人聚集哄抢粮店。鄱阳城内有许多粮店被抢,唯独德化桥一家粮店幸免。每当关键时刻,周大海领头将邻居街坊召拢,手挽手站在粮店门口,谁也进不得店内半步。这也与粮店老板与人为善有关。街坊邻居谁家揭不开锅,到他店里可以先拿米后付钱,很得人心。当米店遭遇困难,又有周大海仗义登高一呼,人们的积极呼应也就不足为奇了。 2018年6月2日 作者简介: 周林贵,1968年10月插队当知青,两年后去当兵了,5年半后退伍,在航运局工作,从工人到干部,后调入港航局,一直工作到8年前退休。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暖在北方 胡迎春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