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图源:春雨 - 音乐 - 南阳产红薯,出粉条。 每到冬季,露降之后,南阳周边种植红薯的农家多有做粉条的习惯。粉条富含碳水化合物、纤维素、蛋白质及各种微量元素,能够补充人体所需营养;有减肥者,把粉条当做正餐,在保证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同时,降低热量,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粉条出身低廉,具有良好的附味性。本身柔润嫩滑,爽口宜人,与众多菜品相搭可做出多种美味的菜肴。所以,常常受到人们的喜爱。 粉条吃法颇多。可入荤入素,做菜做汤皆宜。南方人煲汤,红烧肉品,烹制海鲜时常用粉条做配菜或垫底;北方人的猪肉白菜炖粉条,蚂蚁上树,包子馅及各种凉拌菜多用到粉条。 尤其到了夏天,一盘加过油盐糖醋辣的粉条凉拌菜上桌,定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粉条光溜溜的那个滑,那个柔软,那个凉爽,令人吃得开胃,吃得开心。 周末从南阳婆婆家回来,路过黄台岗见到路边有几个农家正在晾晒粉条,遂下车观看。“今年新粉条下来了?”“是呀,快来看看吧!”。我翻看了一下正在晾晒的粉条,用手捏了捏,靠近鼻子又闻了闻,顺手揪下一小节放在口中嚼了嚼,浓浓的薯香味,甜丝丝的。“嗯,不错,新粉条,新鲜。”“今上午刚加工的,今天天好,快干了。”“嗯,不牙碜,买几斤吧。”“中!中!这一扇已经干透了。”“好。秤一下吧。吃这么多年粉条,到底咋做的呢?”我自言自语道。“我们附近有加工粉条的,你想看,我带你去。”“那太好了,麻烦您带我们去看一下吧。” 果真没走多远,她带我们来到一处院子,进门一看,院子真不小呢,有三四亩。院子中间停放着三四辆已装满红薯待加工的手扶拖拉机在排队,院子北面是高大的厂房;比邻厂房东面的是一处偌大的装淀粉渣的方形池槽;院子正东面建有若干个沉淀淀粉的池子。几台管线相连的机器设备,紧挨淀粉池旁边安放。 最北边的设备为红薯冲洗器,用于冲洗红薯上的泥土。此设备为长桶形铁笼,镂空,用钢筋焊制而成,在电力的作用下匀速运转。在桶形两边沿固定支架上毎隔10CM左右焊有一个小水管,水流直接喷射到笼中的红薯上,其两旁各焊有约20多个小水管子,随笼子的顺时针运转,红薯外皮在相互间摩擦,并在水流的喷射下,进行清洗。如此来回反复进行,约个把小时一笼红薯冲洗完毕。 ![]() ![]() 第二个环节是打浆。自动传送带把已冲洗干净的红薯通过传送带传送到制浆设备中,一边清水注入,一边打浆。浆水通过专用管线源源不断地输入到沉淀池中,粗的渣子则通过另一管道输送到粉渣的方形池槽里。 红薯渣子尽管不能加工粉条,但也不会造成浪费,养猪厂,养牛的人会定期上门来收购。 浆水在沉淀池中沉淀大半天后,清水与淀粉形成分层。清水在上,淀粉在下。排掉上层的清水,湿漉漉的淀粉便呈现于眼前。五六百斤的红薯也就装了两桶湿淀粉。 湿淀粉拿回去,如果农家做粉条自己也要吃的话,这个湿粉还要做进一步的澄洗,一般还要经过三遍。(打浆前机器的冲洗末必把红薯洗的完全干净。) 毎次澄洗的时候,先用大白布单子兜住湿淀粉(像个布兜似的),然后高高挂起在杆子上,一边往布兜里注入清水,一边不停地摇晃布兜使淀粉中细小的尘土往兜底沉淀,就像我们平时筛米一个道理,通过不断地摇晃,尘土最终沉淀到布兜的最下面。 如此反复地澄洗三遍后,做出的粉条就不会牙碜了。如果在厂里湿粉直接加工成粉条多半会出现牙碜情况,吃起来口中会发出“嘎吱”“嘎吱”地响,这种情况以前碰到过。 所以,我们当地人多买农家自己加工且自己吃的粉条,这样比较放心一些。 湿粉经过三次的澄洗后,倒在大的凉席或大塑料布上进行晾晒,并且,一边晒,一边把大块淀粉掰成小块,或敲碎,这样便于淀粉晾晒。淀粉只有干透了,才可以装进编织袋拉回粉条厂等进行加工。听农家讲,一斤干粉能出七八两粉条。 ![]() ![]() ![]() ![]() 粉条的加工在高大的厂房里进行。做粉条和面加水是关键。首先干淀粉倒入一大缸里,缸的旁边竖有一搅拌机,清水注入后,搅拌机开始工作。一会儿的功夫,初道面搅拌完成; 接着把初加工的面分成一坨一坨的,分批投入到第二个小型搅拌机里再次进行搅拌。如果水少,这个环节还可以小量加水;第三环节也是一小型搅拌机搅拌,只是此时搅拌后的面团已经非常细腻光滑了,韧性好。 煮粉条的锅直径约1米多,距第三台搅拌机很近。锅北面靠近墙边架有一机械摇臂,摇臂一端装有锤瓢机(这是出粉条的关键机器),其下方正对大锅的中央。 经过三道关的搅拌面和好了,然后揪成一坨一坨的,依次放到锤瓢机的凹盆里,电闸一推,锤瓢机上面的锤板一下一下均匀地锤打在面坨上。凹盆底部均匀地布满了许许多多的小孔,通过锤板锤打,一根根银丝般的粉条,似瀑布,似流水,似天边的彩虹,接连不断地从凹盆底部锤打挤压下来,流淌到锅中;锅面上氤氲的白色气浪迷漫着,一阵大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一会儿功夫,人影在白浪中晃动,粉条在白浪中穿越,是仙?是境?一片朦胧,一片乡音,心中有种莫名的感动…… 只要不间断地加面坨到锤瓢机里,锤出来的粉条要多长有多长,锅里煮熟的粉条似游龙舞动,似沉鱼闭月,似九曲蜿蜒的山河,似古朴而雅的淡水墨,意境美了,美了。 粉条与仙境结缘的感觉莫过如此吧。真是小作坊,见大风景,云雾缭绕中出一根根银丝一挥而就,姓甚名谁从此可以改写了,一堆红薯华丽转身为粉条的动人故事由此而诞生。 制粉条和面是技术活,既不能硬也不能软。面硬了,粉条出得不顺利;面软了,粉条下得太快,不连续,容易断。所以,做粉条的面加水不能多也不能少,要正好,做出的粉条才又光又滑又长又顺利。 锅的一边直接连着尺把宽的水道,锅里的粉条煮熟后,操作人员立马用一铁勾子把一束粉条勾住,直接拉到水道中;另一操作人员用一短竹杆把粉条挑起搭于竹杆上,一手在凉水中迅速把粉条按一定的长度截断,并通过水道,递给水道另一头的人员;该人员接过后快速放入冷水池中进行冷却漂洗,再次用剪刀修剪整齐后,拿去控水,约控水半天后,粉条进冷库冷冻。经冷冻后的粉条有了韧性,好晾晒。 ![]() ![]() ![]() ![]() 以前,在没有冷库之前,农家往往要在三九腊天最冷的时候才可以做粉条,温度低粉条成形好,不容易坏,好保存。现在生活水准高,冷库的普遍使用,在红薯下来后的中秋时节,便可以做粉条了。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饼干糖蛋子等零食,偶尔在煤火炉上烤个粉条吃一口就觉得是件开心的事。粉条经炉火一烤瞬间变得膨大,吃在嘴里,脆松绵软,倾刻间溶化在口中,那个开心劲儿至今记忆犹新。当然,这些小动作是背着大人干的,若大人看见了是要吵人的,说我们浪费东西。在那个年代,粉条属于稀罕物,也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粉条炖菜,平时很少吃。 流年似水,时光飞逝,而粉条依然还是当年的那个味道。 无论在哪里,无论何时,猪肉白菜炖粉条这道经典菜只要一上桌,大家你一筷我一筷忙夹个不停,满口浓郁的香气,嘴唇上泛着猪肉的油亮,光滑溜软的粉条,吃在口中,而柔软在心里,吃得周身暖暖的,有股热气在窜动。那个惬意,那个过瘾,那个舒坦,真令人百吃不厌,浓浓的乡情,久久的回味,我总也忘不掉它特有的味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冬日里与友人围炉火而坐,喝口新做的米酒,吃着带有乡土气息的猪肉白菜炖粉条,岂不美哉!快哉! 只是今冬,猪肉供给缺位,薪贵于桂,如想多吃几顿美味合口的猪肉白菜炖粉条,定要先看看当日的猪肉价格,待看清之后,再列单做菜亦不迟呀。 2019.12.12晚 于宛城 ![]() ![]() 作者简介: 春雨,原名周爱丽,河南滑县人,喜欢文字与摄影,多年来自娱自乐写些小景小事,作品散见网络。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暖在北方 胡迎春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