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赣鄱专栏 | 王运美 | 可能有病

 香落尘外 2020-03-14

图:堆糖 /文:王运美

李华有一种莫名恐惧,这种恐惧随着背部的疼痛而逐渐加深。

原先她一直像牛一样的劳累,从未想过身体有什么毛病,现在突然感到肩胛骨里有一阵一阵忽闪的痛,这是无可名状的,时有时无的,尤其是上床睡觉以后,随之鼻子也塞了,这到底是什么症状?对于一个普通妇女来说,她只有求助医生了。

先是把这个症状告诉了老公,老公是个书迷,正在幻想的世界里神游,他恍惚抬头,满不在乎地说:"那就看医生吧。"又低下了头。呵呵,在这个人心里,我还不如他的一本书呀。结婚二十多年,夫妻感情越来越冷,话越来越少,"温存"更是稀缺货,大家各干各的,好像都很忙。你就不知道帮我揉一揉,捏拿一回?李华有些生气了,心里莫名凄凉。男人都这样吧?我死了他马上会找一个的。

老公似乎察觉她的心事了,把书放下,过来帮她揉揉,说什么不要紧的,可能干活扭了腰……哼,你是医生吗?痛在我身上,你不在乎。老公说,那明天去看看医生,听他怎么说。

卧龙村的李医师行医三十多年了,墙上也挂了几面锦旗,写的无非是"妙手回春"或"当代华佗"等字样,他在外面的名气更大。卧龙村惯例,本地人是瞧不起本地人的,他们认为"外面的和尚会念经",价钱也更便宜。但李华夫妻相信李医师,李医师抬了抬眼镜,十分仔细地询问患者,他甚至翻了翻医书,他说肩背痛有多种原因,如肩周炎,胆结石,当然,肺部疾病也会引起。要么先吃些药试试,甲乙丙丁,谨遵医嘱。李华花了两三百元,但服之无效。又去找李医师,李医师说,为稳重起见,最好去县城医院做些检查,我已经尽力……

李华夫妇来到县城某医院,看专家门诊。某专家满头银发,双目炯炯,肌肤嫩滑,不愧"专家",保养不错。专家门诊排起了长龙,轮到李华时,已快中午,专家望闻问切,十分到位,他说,先做个CT,当然也可做个B超,如果不放心的话。CT应该很清楚了。李华又排队做了CT,几百块钱就扔了进去。专家说,从CT来看,肺部有小结节,一般不要紧,但也怕万一。有些胆结石,结石不大,但也会引起背疼。专家的解释那么逻辑严谨,好像说明了什么,但又让人感觉模棱两可。令人无所适从,患者的心还是无法放下来。李华感觉背部忽闪忽闪地痛得更厉害了。专家说,暂时无法确定,最好三个月后复查。

李华拎着CT片回了卧龙村,一切照常,大家都相安无事,日子一天天飞过,该做的还要去做。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大二,一个初中,老公是个教师,工资微薄,卧龙村混得好一点的都有车,她家已被人抛到很远了,儿子又大了,这让她焦虑,偏偏老公是个书呆子,还一天到晚研究学问,为这个,两人吵了不少: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想考博士呀!你看看村里那些只读几年小学的人一个个都发了财,老娘跟你这种人真是瞎了眼呀。老李怔怔地看着李华,无语。后来他们借了些钱,县城买了一套学区房,小儿子从此有了上县城学校的权利,现在他们一个月房货几千块,两个儿子的开销,都像山一样压在身上。

他们像牛一样负重前行,偏在这个节骨眼上,李华身体出了问题,而老公,就是那个老李仍是研究他的"学问",学问学问,顶个屁用。

后来他们又去了湖阴县的渊博医院,接待她的也是一个专家,专家的诊室挂了些锦旗,写的是"神医再世"之类,头发也白了。头白意味着经验丰富,见多识广。老百姓就是相信头白的专家。专家看了看李华上次拍的CT,说问题不大,但要慎重,这CT有些模糊,要么到我这里重拍一次。于是李华又拍了一张,又花了几百元钱。其实跟上次一样的情况。专家戴了眼镜对着光线看得很仔细,然后开始了询问。

◆ ◆ ◆ ◆

专家说:"构成肩背痛有外因和內因,这外因和內因结合起来就麻烦了。近期你摔倒没有。"

 "没有,我走路很小心的。"

 "那几十年前也说不定摔过,你忘记了。"

"哦,我倒是记起来了,七八岁的时候,从牛背上摔下来过。"

"你从事过什么职业?"

"说来话长,我做过裁缝师傅……"

"哦,这个行业,大多数有颈椎病,肩周炎等职业病。你做了多少年?”                         

"二十多年了,确实,一天到晚呆坐,低头,我的颈椎,肩,都有问题。"她想起了天南省,这个沿海省份,上世纪九十年代,打工者大量涌入,湖阴县就去了几万人,大多从事服装行业,小作坊把人关在里面,内外上锁,一天干十六七个小时,她的一位同事,因为怀了孕,又不得正常休息,竟然猝死在平车上。她那时年轻,扛得住。

"对,你现在不老不小,老毛病都要找上门了。后来你又做了什么事?"

"哦,后来我又到天堂市打工,到某‘夕阳’轮胎厂上班。前后工作六七年了。哦,这轮胎厂环境差呀。是的,轮胎的气味难闻,当初我饭都吃不下了。那个叉车一天到晚呼呼地在旁边开,冒着黑烟。"

″哦,老板应该给你们保护措施呀。"

"哪有什么保护措施,口罩也没发一个。"

"那你现在还在那儿?"

"我回老家了,在县城陪读,找了一个保洁工作。这个灰尘也大呀。对。我自已买了口罩。”                                         

 "嗯,这样好一点。从你工作环境来看,确实很差。"

"但像我一样的有千千万万,他们都没事呀。"

"这很难说。有些疾病有遗传的。"

"我们祖宗三代都没有这个病。爷爷奶奶八九十岁,都是高血压突然死的。"

"哦,那你村的环境怎样?一般来说,肺病与空气,水也有关系。"

"哦,我住在卧龙村,三十年前,山林茂密,鸟飞兽走,泉水叮咚,手捧即可以喝。现在不同了。"

"哦,到处都一样吧。"

"可能。山上的树砍光了,坟造得越来越大……沟里的水臭了,丢了些死鸡,死狗,农药瓶子。"

"唉,农民的素质有待提高呀。你们农村好在粮食蔬菜是自己种的,油是自己榨的,吃得放心,不像我们城里人,一不小心就吃了转基因大米,地沟油……"

"确实。但前几年我们这里有七八家砖窑,那煤烟呛得人喘不过气来,附近的棉花花生都枯死了。"

"哦,怪不得卧龙村这几年得肺X的人越来越多……”

说到这里,李华感觉背上又隐隐痛了起来,这些往事至今想来令人害怕呀!去年卧龙村,因这个病去世,一个是族长,刚过六十大寿,一个壮年人,才四十来岁。而早年李华的堂婶也死于此病。堂婶最初也是肩背痛,还以为是损伤,请人拔罐,背上弄得一个个圆印,青一块紫一块的。后来去西昌市大医院检查,竟是某病晚期!很快就死了。李华想到堂婶,心都凉了,背上习惯性的又痛了起来。专家说你想多了,从CT影像来看没那么严重,然而,自古疑心生暗鬼,李华还是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她刚离开医院,那专家忍不住对他的助手说这女的是不是有神经病。

从渊博医院回来的李华并未放下心病,她陷入了苦思冥想,怎么也找不到头绪,老李是那么一个"大马哈"式的人物,总不在乎她,睡在一起只是心不在焉地给她揉揉痛处,唉,我死了他会高兴的,不是说我一天到晚限制了他的自由吗?这家伙,说不定有女的等他呢。真是越想越气。

自古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这句话不假呀,她想起了堂叔和堂婶,堂婶死后,堂叔马上找了一个,如今干脆到女方家里去了,丟下一个未成家的儿子。疑心往往是可怕的,她仔细观察老公近期表现,好像他真的变心了,他是不是外面有了女人?你看他的皮鞋,以前从来不擦的,现在时不时擦得油光锃亮的……走出去眉开眼笑,回来就愁眉苦脸。她的火气就上来了,又开启了"三日一小吵,五日一大吵"的模式。她的老公,也就是老李,也十分痛苦,他知道这是李华在折腾他呢。也难怪,人有病,总会胡思乱想的,现在是应该赶快帮她治好病。他们决定去西昌市看"专家"门诊。这是一个省会城市,李华有个堂兄在某厅当官,他给本省最好的医院某专家同学打了电话。专家在急诊科,约定他们周一见面。老李夫妇很早就来到省城医院,这大医院果然名不虚传,门口摆满了大车小车,形形色色的人进进出出,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对身体看得重,有点小病都要往医院跑。每个窗口都是人满为患,老李先给专家打了电话,专家说,先做个CT,在一楼某室。他们来到一楼,询问一个窗口的服务员:"美女,做CT是到这里挂号吗?"那美女冷冷地抬头:"这是急诊。""我们挂急诊。"美女又冷冷地看着他,"急诊是给危重病人看的。"言外之意你懂的。老李他们在大厅里转来转去,心里窝着无名之火。只好又给专家打了电话,专家亲自写了纸条,打了电话,说这是我的熟人,XX你帮个忙。于是他们拿着纸条,找到了负责人。经过漫长等待,终于轮到他们了。而在几个月之內,李华这是第三次做CT了,老李是个外行,但也模模糊糊觉得做多了对人有害。到了医院,也是身不由己呀,医生就是上帝,他叫我们做什么就得做什么,交多少钱就得交多少,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次他们到省城,随便一用就是上千元,老李感叹钱越来越难挣了,关健是还越来越不抵用了。以前的十块钱能买一斤猪肉,现在的十块钱就跟过去五毛钱一样。听说湖阴县的肉包两块五一个。老李对未来有些茫然,他一天到晚钻在故纸堆里麻醉自已。李华是越来越看不惯他了。

但现在看病是头等大事。从李华进了CT室后,老李就十分焦虑地在门口走来走去。我的祖宗啊,你真要显显灵,保佑她平安无事呀。万一有事,这个家就完了。和所有中年人一样,老李真正是上有老,下有小,儿女教育,房货……都压得他喘不过气了,他工作近三十年,拿到手的工资才三千多元,因为没有"关系",至今还是"中级职称",而他的同学,早已是高级教了。他只有省吃省穿,恨不得一个钱当两个钱用。老婆在物业公司上班,工资微薄。湖阴县近来的婚姻市场是越来越火了,男多女少,娶一个媳妇回家,起码是四五十万,眼看儿子二十多岁了,老李感到了莫名的紧迫。如果……不能想象了。愿上帝保佑老婆平安无事啊。

李华终于出来了。据她说,比县城检查仔细一点,省城就是省城呀。CT片子还要几个小时才能拿到,老李帮她拉好衣领,走到外面等片子了。

        他很想问检查的医生怎么说,但不敢开口,只有尽量放松,装着无事,请她吃点东西。医院附近很多小摊小贩,他们买了一个热乎乎的红薯,吃了起来。

两个小时终于过去了,他们拿到了片子,报告单。老李的心嘭嘭跳得厉害,他没有勇气看那上面的文字,这就像高等法院的终审判决呢。李华催他看看。唉,生死由命,躲不到的。

老李还是把片子和单子给了专家。专家从急诊室出来,是个中年人,戴着一幅眼镜,一身白大褂,真是人间"天使",他的睿智的目光,简捷的语言仿佛是伦音佛语,能决定人的生死。老李夫妇十分紧张地恭恭敬敬地站在专家面前,听他的"宣判"。专家气定神闲地对着窗外的光线看那密密的影像,终于开口了:

 "没事。"

"没事。"老李夫妇心里的千斤石头终于落地了。他们绷紧的神经终于放松了。专家说有些结石,吃点药,消消炎就没事。

从省城回来,天也晴了,老李夫妇兴奋地看着车窗外的风景,田野里几只野鸭水边觅食,一会儿因受惊飞了起来,草洲边有些牛群,虽有些瘦,仍精神十足地啃着草根。呵呵,天高地阔,觉宇宙之无穷,鸟飞鱼跃,乐生命之自由。老李心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忍不住要写诗了。他们计划仍在继续,二月份开始交房贷。老婆陪读,上班,他今年想弄个"支教",到山区教书,撒播"文明"种子。在电话里,他多次叮嘱大儿子在外好好工作,将来成个家……父亲已近八旬高龄,他经常去看看,老人家气色还好,而李华自从去过省城医院后,感觉背上也不痛了,只是脖子有些酸痛,那是多年前做衣服落下的职业病,她时不时把脖子扭动几下,照常上班。

初春连续下雨,寒气袭人,而李华工作之余,来到附近公园,那一棵棵梅树红艳似火,她忍不住拍了几张,发给朋友们。

一到天晴,李华也来到"狗湾"公园,里面人气很旺,广场舞《小苹果》让几百个人嗨了起来,李华兴致勃勃地跟在背后即兴跳了起来,她不懂舞蹈,但音乐旋律太美了,她忍不住也舞蹈了起来。一番折腾下来,感觉背也不痛了,腰也不酸了。

啊, 明天,他们的生活更美好。

作者简介

王运美,中学教师。爱山水,读书,写作。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暖在北方 胡迎春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