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堆糖 & 文:吴福木 读史可鉴心 近日,再次亲触几篇历史散文名篇,冲击心灵,久久回响。 读《李将军列传》,颇有感慨。对“李广难封”,有了进一步认识。李广之遭遇,实则人生无奈。终其一生,战功显赫,品质杰异,可歌可泣。太史公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赞之。 李广射虎章节极为传神。“中石没镞”,皆因误石为虎。由此给人昭示,人之潜力巨大,逼迫自己,迎难而上,定出佳绩。 李广与士兵同饮食、共卧眠,深得拥戴。其自刎后,兵民皆恸哭不已。身经七十余战,而不得封,居然因其老。李广有三子(户、椒、敢)下场均悲,户之遗腹子李陵也广为人知。我以为,既有政治之黑暗,亦有性格之缺陷。也许功成身退,顺其自然,是最好选择。 《荆轲刺秦王》,读之不知其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轲自知事不就”两段,都能一字不落背下。研读此文,总也提不起精神,——为荆轲前后之迥然变化叹惋!最大之感受,就是谋事不周,行不果敢,必颓然而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何等悲壮,气冲霄汉。而到秦廷,秦武阳震恐,荆轲逐秦王,环柱而走……多么富有戏剧性,甚而至于几分可笑。最终一败涂地,荆轲不得不言“乃欲以生劫之,比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虽“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可内心不知多苦。究竟谁之过?太子丹?荆轲?抑或就该如此?很多谜团待解。 ![]() 《荆轲刺秦王》结尾,堪称经典,可谓神来之笔!“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不以荆轲而以秦王终,可谓用意良苦。主要是以秦王之“目眩”反衬荆轲之英勇悲壮,符合大众审美心理,也是作者之意向。 有意思的是,《荆轲刺秦王》与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部分毫无二致。司马迁比《战国策》编订者刘向出生早几十年。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那就自己悟吧。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最为精彩部分,想必无人不知。那个有勇无谋之项羽,实在不愿花笔墨评点。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同样,以史为鉴可以明心明理,让人少走弯路。为人做事,不可鲁莽,不过脑子,过于叫真,在理性周至而又心胸旷达的轨道上前行。 ![]() 版式设计/湛蓝 作者简介 吴福木,中共党员,高级教师。诗歌、散文、文学评论、教学论文均有涉及。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