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原真实的内家拳

 独存9sftkm637d 2020-03-14

内家拳一词最早出现在《王征南墓志铭》,作者是一代文宗黄宗羲。黄宗羲学识渊博,无论经学,史学,天文历算皆有建树。他的儿子黄百家拜师于王征南,所以在王下世的当年便为他写了墓志铭。文中开头写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文中说张三峰是宋代道士。当时徽宗信道,召三峰觐见。张三峰在进京的路上”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后人见到此文,往往觉得不可思议:一是夜梦授拳不可思议,二是以一杀百不可思议。不管这段描述如何,张三峰应是内家拳始祖。该拳百年后流传于陕西,后来又流传于江南,具体经过墓志铭中有详细记载,文中不再赘述。

明朝士大夫秉承宋朝士大夫的观念,对武人瞧不大起。但王征南却让黄宗羲刮目相看。黄宗羲在墓志铭中写道:”征南未尝读书,然与士大夫,则蕴籍可喜,了不见其为麤人也。”说王征南虽未读过书但是言谈举止却不像粗人。王征南最后生活穷困潦倒,但是终不鬻技,最后只剩孤坟一座,甚是凄凉。不想百年后却名闻天下。这篇墓志铭定义了什么是内家拳:一是犯者即仆。现在在内家拳里叫搭手即飞。就是我和你一接触,你就要飞出去,没有拖泥带水。二是以小力胜大力。墓志铭中提到王征南比武都是一开始对手瞧不起王,但是一交手就分出胜负。而且有一个对手臂力很强,”四五人不能掣其手”。

但是”稍近征南,则蹶然负痛。”所以内家拳并不是一般人以为的只要拳法中有练气的法门就算内家拳了,而是凡是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拳法都是内家拳。内家拳后来在清末的时候发展出了: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极拳三大内家拳。但是如今练这三大拳的名家又有多少能做到上述的两个标准呢?甚至许多人提出了”要想四两拨千斤,自己先有千斤力”这种混合了外家拳的观点。这恰恰是当初王征南耽忧的:”今人以内家无可眩。於是以外家搀入之。此学行当衰矣。”

内家拳易学难成。非天资高者不得成就。非有明师指导者不得成就。练内家者,首重天资。这个天资并不是指智商。在内家拳里,天资就是对身体的控制力和身体的协调。内家拳的用力方式有别于外家的用力方式。练内家的人把人发出去的时候自己是觉得没用什么力。有这种感觉不是因为自己的力气比别人大;大部分的内家高手你让他去拎个10公斤的东西他都费力,但是和别人搭手,把人发出去能玩一上午。为什么,因为他发力的时候用到的肌肉和关节和外家拳的是不同的。而且使用这些肌肉和关节的时候,全身需要高度协调。也就是拳谱上说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所以如果对身体的控制力不行,注定成就不了内家拳。(当然也成就不了其他的运动)但是古人也有办法提高对身体的控制力,那就是桩功。不仅仅是内家拳的三体式、浑圆桩,马步也是。

有人单纯的以为马步靠增加腰力腿力来稳固下盘,其实增强腰力腿力是副产品。若是马步真是靠增加腰力腿力来稳固下盘,那为什么咏春拳把四平大马改成二字钳羊马后也是高手辈出?现在的人认为下盘稳固是因为腰力腿力够强。其实腰力腿力不是下盘稳固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有二:一个是身弓,一个是内裆劲。身弓好掌握,就是身子稍稍前倾。(但是前倾时不要挺胸)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下:站好马步后,先保持身体笔直让人推你胸口,再把身子稍稍前倾后让人推你胸口。看一下哪种更稳定。内裆劲是什么?这就比较难说清楚。勉强说的话就是你站桩的时候感觉身体的重量是放在大腿和脚掌内侧。从实战角度来讲内裆劲比身弓重要。咏春拳的祖师就是掌握了内裆劲后,把四平大马改成二字钳羊马。这样一来二字钳羊马不仅使下盘稳固而且步伐灵活更适合活步发力。学武人就要这么比较着学:为什么当初要这么改拳,研究里面的身体结构的变化。不是简单的听个结论:”女人站四平马不好看”就行的。包括为什么李洛能把蹲丹田改成了三体式?为什么杨露禅把陈式太极拳改成了杨式?这些问题的答案绝不是什么防止真传外传或是什么八旗子弟娇气这种见识狭窄的答案。要真能把里面的关节弄清楚了,你就真能成就了。但是这种自己能研究出来的人少之又少,这个时候就需要个明师了。

明师不仅要告诉你怎么练,还要告诉你为什么这么练。比如说形意拳里校二十四法,一个明师不仅要告诉你什么叫沉肩坠肘还要告诉你为什么要沉肩坠肘?不沉肩坠肘的后果是什么?不这么告诉你的师父要么就是不想说(或许觉得你暂时还听不懂或者想捵练你一下)要么就是他自己也不会。有的时候师父一句话,就能让你功夫大涨。但是师父不说,永远隔着一层窗户纸。若是资质高的人兴许就自己捅破了,但一般人就得靠师父了。其实这层窗户纸是一个盲点,明师一看就知道。自己就很难看轻了。那么怎么样挑个明师呢?就是试手。试手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要用力气。(但是不是让你不择手段和穷凶极恶)如果你是个什么都没练过的人,这个师傅还不能轻而易举地胜你,那你可以直接走人了。若是你是个练过的人,那你就自己要有眼力见。如果这个师傅在和你试手的时候有你没有的东西,哪怕你能赢他,最好还是给他留些面子。要向他虚心请教。如今要找个绝世高手当师父很难,大多数武师只得了一些东西,比如有的人整体力好,有的人步法灵活,但是不全面。但是只要他的东西是你没有的,就值得你和他学习。 

内家拳到底内在哪?我以我的心得说说,考据派莫要拍砖。其实研究出内劲是什么,也就知道内家拳是怎么来的。现在言内家者,必言丹田力。言丹田力,比言及打坐啦,内气啦什么的。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现在说这些言论的都是胡说八道。内家拳的内劲是从外三合来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练内家者先通过外三合出内劲,再通过内三合保证在迎敌时能正常发挥。只是前辈们当时是用当时他们理解的词汇来形容拳里的东西,所以用了些我们现在看上去比较玄的词汇。但是现在的人还用原先的词汇,要么就是他不愿说所以故弄玄虚,要么就是他完全不懂所以只会鹦鹉学舌。当你做到外三合后,身体出来的力对于对手来说是十分巨大的,不可抗拒的。但是你却觉着你没有用力;感觉就像是挥挥手一样。所以王芗斋说发劲不过手腕一转。有的时候,若是出手快一点对手会觉的心脏被直接打了一下。而且这股力是能穿透一般的护具的。绝对不像别人说的带上拳击手套内劲就出不来了。古人因为不能用现在的词汇来形容这种力所以就叫它内劲。

那什么又是丹田力呢?在发力时,手脚一动需要身子配合。而只要丹田一动,身子就能动起来。这就是用丹田力了。但是现在练的人往往只是肚子前突,身子其他部分根本没有动所以根本发不出劲。这种人要么对内家拳失去信心转而攻击内家拳要么就是拼命的练小肚子。更可笑的是还以能练出肚子能把重物弹起来的这种杂耍技艺为丹田劲。真正的内劲在发劲的时候根本不用发身,憋气,把脚震得震天响。真正发劲的时候就合常人走路差不多,所以拳谱上说打人如路。

说说无极桩

三大内家拳必以无极桩作为开始,然后无极转太极,太极转三才。民国时期的武术书都是以一大堆道教词汇来解释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无极如何转太极。讲得详细点的还把周敦颐的太极图拿出来帮助读者了解。但是如果真有读者靠书里讲得悟出了无极转太极的真谛,我绝对佩服您的聪明才智。其实无极、太极一点都不玄,只是古人对重心变化的形容。若是有聪明的读者看到上面的那句话应该就能悟了。我和师父学拳之初,师父教我无极桩和太极桩只用了10分钟。首先,他让我双脚与肩宽就这么站着,然后拿手轻轻地推了我一下,我立时就觉得站不稳了。我当时已经学过形意拳,也曾站过40分钟的三体式,没想到被师父轻轻一指头就戳得站不稳。当时我惭愧得抬不起头,没想到师父说了两句话我就能站稳了。

第一句话是把脚脖子松下去。第二句话是把身体向前倾斜一点,不要挺胸。接着他再拿手指推我胸口我就能站稳了。师父接着说,以后练拳身弓始终要这样,不能挺胸抬头。然后接着就不推我胸口,而是推我的左肩窝,然后说:'把重心调到左边。'我调到左边后,身子也就稳了。然后对我说这就是太极桩。其实无极桩就是内家拳最基本的身姿,而太极桩练得则是最基本的重心转化。这就是无极桩、太极桩的奥妙了。古人把已知的东西套在玄虚的话上自己是看得懂,可是外行参一生都未必参得出来。这也是为什么一般人觉得拳谱上什么都没讲,但是等他练成了却又觉得拳谱上把什么都讲了的原因。另外师父在推我的时候用的力是不大的,如果力再大上去就要变换身形和脚步了。练内家拳的最忌讳一招用到死,因为是招总能被破。只有练到懂劲后才能突破招式的限制。

说说内家拳的基本桩功

这里说说内家拳的基本功。其实不论蹲猴桩也好,三体式也好,甚至八卦掌的夹马桩,其实要求都一样,都得校二十四法和达到六合的标准。只是各个桩表现出来的侧重面不同所以会让外行以为不一样。像蹲猴桩其实就是侧重于裹。形意拳老三拳:裹、践、钻,裹最重要。没有裹,你的力就外抛,别人自然而然地就和你顶上了。就算你能把人打出去,那也和内家拳没啥关系。内行一看,还是个练死力气的。所以蹲猴桩侧重的就是个裹字。你真要能做到这个裹了,后面的五行十二形你一天就能全弄明白了。但是还是要练,不是说你一明白就是绝世高手了。那为啥这个桩又叫蹲丹田呢,因为这个裹是靠两侧的腰肌向里收完成的(我的感觉上是如此,个人的感觉会不一样,所以有没有做到要靠师父指点和师兄弟之间的互相印证)。

李洛能得了真传,就把三体式作为入门桩了。三体式更侧重于迎敌的时候要守中用中,所以在裹字上就表现的不明显了。而八卦掌的夹马桩更侧重于练习内裆劲所以表现形式又不一样。到了大成拳的浑圆桩,它每个点都侧重了,却每个点都不明显了。所以千万不要说哪个桩最好。你认为的最好,是因为你适合这个桩。内家拳的桩出来的东西是一样的。你程度到了,就不会有门派之见了。而站桩则是要实验。有的人一站两小时,其实别人稍稍一碰你就站不稳了。而有的人力气大,站三体式前胳膊可以架个人,但是碰到懂的轻轻一搭手也站不稳。这都是没明白站桩要站出个什么东西。站桩要站出个六面浑圆劲。怎么说呢,就是有人往前推你拉你,往两边拉扯你或是站在你后边推你你都要能站稳。这就是六面浑圆劲。但是你能站稳不是靠一动不动站在那,而是靠身弓的变化和重心的调整来实现的。所以说站桩要站活了,不要站死了。不要以为站桩是一动都不能动的,真这么以为你站再长的时间也出不了高功夫。站桩就是要站到对身体和重心的控制能完全随心所欲。这才是站桩的目的。

二十四法的具体内容之精义

为说明二十四法的具体内容之精义,须取形意拳八字诀和象形拳八字诀,依依对照,方能议论的清楚,阐释的明白,以备习拳者参阅。以八字诀为纲,二十四法为目,这样方能纲举目张。

顶字诀

头上有顶冲天之雄,手上有顶推山之功,舌上有顶吼狮威容,故谓“三顶”。
三顶者何?头(后脑骨)向上顶,有冲天之雄。头为周身之主,上顶则后三关易通,肾气因之上达泥丸,以养性。手掌外顶,有推山之功,则气贯周身,力达四肢。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能导上升之肾气,下行归人丹田,以固命,是谓之“三顶”。
顶字诀之顶字,有止于此之意,内气上升至百会上,谓之冲天之雄。头为天才。百会为头之最上顶端,内气至此谓之顶。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顶也。拳经云:“头若顶千钧,颈如搬树转”。就是此“顶”字之诀也。所谓“后脑骨向上顶”之顶字,乃向上竖起之意,还是百会穴放置头的最上端之意。百会置头最上端则头正,头正领起则一身无懒骨,正所谓“头统健之体,乃全身之总领也。故“顶头悬”乃调身第一大法也。

手之顶,手有手的规矩,尤其是主攻手的肘与膝上下垂直合住,肘不能越过膝头,此时之手的内劲要到拳头顶端或掌的顶端,此时手头要有如推石柱之顶劲,才能打人如钉钉。此乃手上有顶推山之功的精义,只有气贯周身,劲达四梢者,才能具备手上之顶的功夫。

舌上顶,舌舔上腭,是舌放置而舔上腭处,非用力也,喉咙畅开,谓之吼狮吞象之容,形容喉咙畅开之象也,气机通畅无阻之意也。又能接引内气下行归入丹田以坚固命气也。

三顶之论,两家之论皆相同也。唯独没有“腰顶”之内容。腰为一身弓之把。发放人时“弓张把要顶”,取腰向前顶送之法式的。这一点,太极拳中强调的非常清楚。八卦掌拳师郭古民先生在歌诀中说:“背如箕底方为紧,掌穿力自如反弓”。讲的就是“弓张把要顶”的“腰顶”之身法的。

扣字诀

膀扣开胸精气上升,阴气下降任脉通行,手足指扣周身力雄,故谓“三扣”。
三扣者何?两肩要扣,则前胸空阔,气力到肘,手背足背要扣,则气力到手,桩步力厚,牙齿要扣,则筋骨紧缩,是谓之“三扣”。

此扣字诀,犹如将碗口朝下押在桌子上一般意思。背圆则胸平,两肩若扣,虚胸实少腹,气贴背之缘故,犹如天扣地一般。手心微凹则手背自扣。足心虚空,则足背必扣。实乃“阳散阴聚”之秘诀尔。即“天圆地方”之意思。在意调,非用力也。

故肩扣则利于阳气上升,阴气下降,手足背扣,利于内气运行故周身劲力雄健,形之式使然也。
然齿扣之说,形意拳有论,虽曰牙齿要扣,亦是微微合住,亦非是用力,避免口开神气散失,防止受击时伤害过大,避免咬舌。齿乃骨之余,齿合则一身骨力不散乱。一身如绳束,自可收放自如。此乃紧缩筋骨之义尔。

圆字诀

脊背形圆精气催身,身形势圆旋转通神,虎口开圆刚柔齐伸,故谓“三圆”。

三圆者何?脊背要圆,其力摧身,则尾闾中正,精神贯顶,前胸要圆,两肘力全,心窝微收,呼吸通顺,虎口要圆,勇猛外宣,则手有裹抱力,是谓之“三圆”。

此圆字诀,乃指圆满之意。肩背要圆,是指肩胛骨下边至大椎穴,及两肩中间。由于沉肩、拔背,气贴背而成圆形之象,尤其是两肩胛骨之间的二十四夹脊穴处一定要饱满,才是肩背圆的景象。而腰至肩胛骨下边沿的腰背处要上下直平之象。如果腰背处呈锅底的圆象,是病拳之景象,非背圆之身法功夫。故正常的背圆之身法,有利于背发劲。并可具备精气催身而进击的效用。这一点正是腰背的劲意敛至肉底层的作用。只有腰背、肩背做的正确,则尾闾中正,精神贯顶也就自然能做到了。

身形动变圆活自如没有圭角才见功夫。才能旋转动变通达神明艺境。才能不撄人之力,这是用法的“圆字诀”。

虎口要圆,是指食指根与拇指根的部位,要意圆,非形圆。圆则善变,又劲势能达指梢之用也。正是刚柔齐伸,勇猛外宣之精义尔。

前胸要圆之说,即是背圆肩扣,胸如何能圆?天圆地方,背圆胸方,一理也,胸如何能圆?含胸气贴背,胸如何能圆?而两肘力全,乃沉肩坠肘之形,肩撑肘横之劲。与胸圆何关?故此前胸要圆之说存疑!
心窝微收,呼吸通顺。拳诀云:腹部松静气腾然,心窝乃胃上腕,乃沉降之势,如何微收呢?况且,腰与肚脐,一阳一阴,阳散阴聚,亦应是肚脐微收才是。心气下沉丹田,空胸虚胸,呼吸自然通顺。故此条心窝微收之说亦存疑。

抱字诀

胆量抱身临事不乱,丹田抱气气不外散,两肱抱肋出入不繁,故谓“三抱”。

三抱者何?丹田要抱,气不外散,击敌必准,心气要抱,遇敌有主,临变不变,两胁要抱,出入不乱,遇敌无险,是谓之“三抱”。

丹田抱气,气不外散,是指不要膨胀小腹而言。丹田抱气有成一球状者,身势沉稳而又灵敏。此其一也。另有内气腾挪于周身,以助攻防之势。因为内气之用:“须分沉气常实腹,贯通筋骨壮形骸”的两方面内容。而丹田抱气是“神气”不散越的意思。古云:“神回身中气自固”。反之,气固自是神回身中而不外散之象。只有气沉丹田,炼精化气,气聚才能气抱丹田,知此练法得矣!

两肱抱肋,有说两肘抱肋的,只有前手之肱骨裹合,肘尖向下;后手之尺骨掩合,肘尖向下。才成两肘抱肋之形势。肋处,乃肘窝,肘从此处出,又回至此处,出入如此简单而不繁杂,确有攻防变化至妙神奇之用。《八忌歌诀》中说:“出拳高举两肋空”,即指“两肱不抱肋”之病拳的。

两肋要抱,与涵胸、含胸是同一宗旨,即前空后丰之要义。此正是身法中的“胁须以意出,以气胜,以神率,则为合式,非出肉出筋出骨也。胁气上交于头,成大壮之势,真气上升于头顶,健以初则力自大壮也;胁气下交于足,故遇地而豫,真气下降于足,顺以动则神气豫悦也。内气之一呼一吸见于丹田,一升一降其要总在胁也”。此两肋要抱,方有利于内气之升降,故出入不乱,遇敌无险也。此正“气下脐平小腹膨,练得熟时成一面”之体式。即胸腹上下是一个平面。才见功夫。如果脐突腹膨胀的大腹便便,是不知脐收肋抱之要义的病拳了。这不利于“趋避闪展”的攻防之用。

心气要抱,心为一身之主。然何谓心气抱?即;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久而能力自加,动静清轻而灵。心能普照自身,谓之心气抱。只有心气抱,遇敌自有主见,方能以不变应其万变。即顺势借力的法则不变,方能应其万般变化之运用的。

胆量抱身临事不乱,胆为十二官之主,将军之官,决断出焉,少阳生气之候,功臻一步一桩之候,以自身防守手法为界,围绕自身周围有一气场效应的圆柱体裹抱着自身,此乃胆气,亦名胆量。有此物抱身,则听探灵敏快捷,故临事能先知于人,自然先机于人,自然不会出现手忙脚乱,心慌意乱的现象了。

由此条可知,同是三抱,内容各异。然宗旨不二。习拳者必须能以文观法,才能知之周全。再能以形鉴真,功夫必定上身。自成拳门行家里手了。如能“因知行解”,“因行知解”自会成为拳门通家了 垂字诀
肩要下垂气力贯肘,肘要下垂气力至手,气要下垂丹田养守,故谓“三垂”。

三垂者何?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两肩下垂,则臂长而活,肩摧肘前,两肘下垂,则两肱自圆,能固两胁,是谓之“三垂”。

垂者,沉坠之意。心气沉入丹田,自可炼精化气,养吾真元之气,乃练功入手之正法。取“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之秘诀而立论的。

气沉丹田,则上虚下实不倒翁之象,故身法稳健,势重如山。

同上虚胸实少腹的气沉丹田之法式,自有两种之论述,习拳者必然要兼习而练用之。

肩要沉,乃肩缝处松开,肩自然下垂,双臂轻灵圆活,则臂长。劲力自能贯肘。

肘要松沉,则肱骨圆活,除劲力贯手外,双肘能抱胁护住胁部。

故沉肩垂肘之形象,自有肩撑肘横的劲力饱满蓄势之状态。又有双手臂不撄人之力的特有之功能。施招用手或施手用招,双臂如灵蛇的攻防之妙用。

挺字诀

挺劲贯顶精气上通,势若挺腰气贯四梢,一身抖挺力达九霄,故谓“三挺”。

三挺者何,颈项挺,则头部正直精气贯顶,脊骨腰挺,则力达四梢,气鼓全身;膝盖挺,则气恬神怡,如树生根,谓之“三挺”。

挺字诀之精义,在于伸筋拔骨的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之势。即形借气催,气秉形长,而成坚挺之势。即在神为非拙力也。即内气填实骨节间隙的坚挺。

颈骨节节开张,精气节节填实,直贯百会,自有顶头悬之功夫艺境。而颈部肌肉松软似有若无方见功夫。
腰下松胯,腰上脊椎节节开张,内气节节充填,直至大椎,则腰能坚挺鞭固。则劲力自达四梢。

全身骨节皆能开张,内气皆能填实,是谓一身抖挺,则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灵珑剔透,则气恬神怡,立步生根,一身无懒骨。如膝盖坚挺,步履稳健灵敏快捷,手腕坚挺,穿透力强。然必须知道此“挺”字诀是内气、外形,刚柔匹配如一的结果,是艺境功夫说,非是“力气”解。这一点,习拳者一定要分辨清楚,方能习之不误!

弓字诀

象形拳法中有:脊背相弓督脉上升,两肱相弓出势速猛,两股相弓进退灵通,故谓之“三弓”。

此论同于三皇炮捶拳的“身背弓,手臂弓,腿足弓”的三弓说,不同于陈谱、武谱、太极拳的五弓说。实际上三弓说,五弓说的实质是一样的。

但要知道弓法的根、把、梢三节的关系。根要固,把要顶,梢要领的顺随之法。一身五弓皆如是法为准则。而八字诀的内容做到了,已经一身备三弓或五弓了。

摆字诀

象形拳法中有:两肘要摆摆肘保胸,身形宜摆摆身形空,膝摆步坳旋转灵通,故谓“三摆”。

摆法,古有“一摆出三尖”之说法,有摆步、摆手、摆身。摆者,乃摇摆之摆。

两肘摆动,有护肋保胸的效果。

身形宜摆,摆动身形可避实击虚之用。即“偏闪空费拔山力”之法式的意思。使对手拳势落于空处。

膝之摆动,步法擦地而行,旋转变化灵通圆活无滞。

上述三摆内容,实际上乃言说的手法、身法、步法的“一摆出三尖”之内容的。

敏字诀

敏字决乃形意拳所言之法:三敏者何?心要敏,如怒狸攫鼠,则能随机应变,眼要敏,如饥鹰之捉兔,能预视察机宜,手要敏,如捕羊之饿虎,能先发制人,是谓之“三敏”。

敏者,机警快捷之意思。

心要敏,心具知人之能,方能随机应变,心知肚明者,心机自然敏捷,即明者通。

眼要敏,必具备一眼罩三关的“罩眼”功夫,而又灵者,方能具备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即预视察机之精义尔。

手要敏捷,似虎快利,出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自能先发制人了。

能此三者,谓之“三敏”。

曲字诀

此亦形意拳所论之法:三曲者何,两肱宜曲,弓如半月,则力富;两膝宜曲,弯如半月,则力厚;手腕宜曲,曲如半月,则力凑;皆取其伸缩自如,用劲不断之意,是谓之“三曲”。

诀云:“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此曲字诀讲出具体部位之“曲”的方法。

两肱宜曲,即两手臂宜曲似弓如半月,则富有变化不拘的攻防能力了。

两膝宜曲,即曲膝坐胯,弯如半月,则步法稳健、灵活而势厚。

手腕宜曲,则用劲力时能恰到好处,随机应势,能聚能散。

形意拳术、象形拳法的“八字诀”所蕴含的“校二十四法”之精义到此小议完了。此“八字诀”的内容,有练、体、用的全部之内容,即“建德体、至道用”的内容,囊括内容相当丰富。有身法之规矩、运用法则和功夫艺境,可谓无所不含吧!习拳者不可不依此而修练然此八字诀“校二十四法”说,通过结合形意拳和象形拳法两家之论的比较而知,各家说法虽不完全一致,就其异处,更应全部依法而修之。才是最佳的选择。

此八字诀内容,适合一切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练者,参照练用,尤其是初入门者,更应时时处处依此而对照自己,才能立定修练之根基。否则,入门上手就不知法则规矩,自然会出现谬误而不知。养成不良习惯,筑成差错,改之难矣!古云:“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实警世之言也。开始便依法而修,心知肚明,必能循序渐进,终而功成!

此八字诀的校二十四法之内容的小议,实为当今读者之所需而成之。以明前贤论拳练、体、用之宗旨而述之。 

说力从脚起

内家拳常说不要用手打人要用身子打人。什么叫用身子打人?那就是用脚。用脚一是为了步伐,二是为了发力,三是为了能在移动中发力。大多数内家拳练习者往往站在原地发力很漂亮,但是你让他在移动中发力他就发不出来了。这也是为什么练内家拳的实战不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会在移动中发力。内家拳的人哪怕到了懂劲的的阶段或者说你练到了暗劲或者化劲阶段想要实战也要经过专门的实战训练,不然上台一样被人打。发劲是内家拳最难练的,师父也往往在这个时候设个坎或者留一手。不过这里先不讲发劲,先讲个练习发劲的入门级的东西:怎样体会到力从脚起。

一说到力从脚起,最多的人就是用腿猛蹬,结果在推手中往往被力气大的人给按住,怎么蹬都蹬不了腿。几经打击后只好苦练力量,若干日后能和力气大的人顶顶牛了于是感慨果然还是力量重要,要想四两拨千斤先得有千斤力。可是你想想,杨露蝉体型不大。他在京城中肯定和摔交高手切磋过。蒙古摔跤手那体型哪有小的,可是人家为什么就赢了。因为人家根本就不是用腿猛蹬。内家拳里有两个式子最能体会这个,一个是心意六合拳里的鸡形大劈,一个是太极拳里的走猫步(本人走猫步都是直接走得杨氏太极拳的搂膝拗步)。

我当初见我师父的时候,师父要试试我的程度。他教我做了个鸡劈。我们的鸡劈是拗步,要求左肩和右膝在一条垂直线上,左腿膝盖蹲下后顶在右小腿肚中间。当我做好这个姿势后,他把手放在我的左肩上说:你出来嘛。(意思就是让我起身)在那种身子拧成那种姿势下当时我感觉全身没有可以用力的地方,怎么也出不来。师父就说:你看过跑步选手是怎么起跑的吗?我听了以后身子稍微前倾(其实就是调整身弓力)同时在后面的左脚掌一蹭地,身子就起来了。师父就是这样认可的我。他认为我一听就能做出来(但还不算功夫上身),是属于可以练出来的。后来师父说你身体比较胖蹲着练太幸苦,心意拳你把主要的几个招数的劲路搞清楚就行还是和我练太极拳吧。后来我就主要练习太极拳。

我练太极拳,师父让我先练习走猫步。但其实用的是搂膝拗步。搂膝拗步也是做到后腿弓前腿伸的那个动作时,师父让我停在那,然后用双手按住我两边的腰胯部位。然后说:你出来嘛。结果是我出不来。师父说:你后腿直接就一蹬那就是和我顶了,你本身又是处于背势,当然出不来了。你要先把身体移进来再蹬腿。于是我先保持后腿不蹬,前膝向前弯曲的同时前脚踩,带动身体前移后再把后腿伸直这样就出来了。有时候试这个动作,别人会把手按住你的手,这个时候如果你手上使劲或者你手什么劲都不用那你也出不来。前一种情况我们叫顶,后一种情况我们叫丢。如何体会初步的不顶不丢呢?你只要像解放军拼刺刀那样拿根棍子,让人拿手顶住拿根棍子。你下身像猫步那样一动,手臂只要维持你持枪的动作,你的手臂自然会做到不顶不丢。细细品味其中身体的运动细节,你自然会了解到怎么做到不顶不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