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不写,要么不乖 ——访第十七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小说家”陈继明 图、文:刘明霞 / 版式设计:湛蓝 湖畔的可园文艺吧主:刘明霞 今日文艺吧客:陈继明 陈继明,男,1963年生于甘肃省甘谷县,曾任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小说曾获十月文学奖、中华文学选刊奖、小说选刊奖、中篇小说选刊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等。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人一个天堂》《堕落诗》《七步镇》,中篇小说《北京和尚》《陈万水名单》《灰汉》《芳邻》《圣地》,短篇小说《月光下的几十个白瓶子》《蝴蝶》《骨头》《空荡荡的正午》《有握手楼的镇子》等,电影剧本《北京和尚》、《小田进城》、《发财日记》等。部分作品被译成俄语、英语、德语、西班牙语。 5月25日15时,第17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在顺德北滘文化中心音乐厅举行颁奖典礼。众多文学名家及文学爱好者共享文学的荣光,见证这一文学盛宴。 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创办于2003年4月,每年举办一次,以“崇尚创造”为宗旨,评审程序公平、公正、公开,为读者推荐当年度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在文学界有口皆碑。多年来,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坚持公正、独立和创造的原则,坚持艺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并重,共设“年度杰出作家”、“年度小说家”、“年度诗人”、“年度散文家”、“年度文学评论家”、“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六个奖项。 (上图为作者与陈继明) 1、您以长篇小说《七步镇》斩获第十七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小说家”,可喜可贺!2018年第1期《十月·长篇小说》发表了您的小说《七步镇》时,就在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随后有众多评论推出,紧接着《十月》·微信专稿又推出《牛学智对话陈继明》:《七步镇》:关于“回忆”的百科全书。有评论认为《七步镇》为当代小说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阅读角度:一个回忆症患者以他的心理疼痛如何完成了当代精神史的构造。这部小说与您之前的小说在创作上有什么不同? 《七步镇》不想写成一部乖小说。要么不写,要么不乖,不能发表,不能出版,又有什么了不起。有了这样的想法,《七步镇》才得以写下去。其实这个构思在心里存在了很多年,一直动不了笔。原因是,原来的想法是一个考虑作者多于考虑作品的想法。想把一部作品变成枕头——这个念头成就了一些作家,肯定也害过不少作家,至少害了我。如果我一直打算写一部能做枕头的作品,可能现在还没动笔。要说《七步镇》和我以前的小说有何不同?我猜,主要不同是,很多乖读者不喜欢这部小说。 2、近年来,您的作品屡被国内知名大刊采用转载或评介,短、中、长篇小说集也是接二连三地出版。长篇小说《堕落诗》出版后,连续半月位列搜狐点击排行第一名。能做到这样,除了作家驾驭文体的能力,还有精神上信念,何以保持这么旺盛的创作热情? 我并不是一个很用功的人,但我不写作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三个月。这三个月里,我总是一天比一天颓废,颓废到极点时才用一次新的写作把自己救出来。我的每一部作品,都证明了我如何成功地逃离颓废。我的创作史略等于我的颓废史。谢天谢地,那些作品竟然能发表,能混到一些碎银子,能有几个人喜欢。 3、您的小说非常耐读。特别是中篇小说《北京和尚》被多家选刊转载。紧接着接连获得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小说选刊》奖、《中篇小说选刊》奖等多个奖项,读完这部小说感受到一种信仰的力量,让人思考宗教领域,出世入世,我推荐给很多文友看。能谈谈这部小说创作背景吗? 一个朋友对我讲,一个东北籍的发廓女,来一座庙里问一个山东籍的和尚,自己怀孕了,如果做掉,算不算生杀?和尚说当然算,后来发廓女抱着孩子来庙里,要求和尚装成自己的丈夫一同回老家过年,和尚竟真的跟着去了……“后来呢?”我问,朋友并不知道后来的真实情形。这“没人知道”的部分正是我感兴趣的,被我写成《北京和尚》里的样子。为了叙述的方便,两个人物都成了我的老乡,甘肃天水人。男主人公来自城市,而非乡村,是为了躲开“底层写作”的习惯范式,同时强调,此人削发为僧,的确是他的内心冲动或文化冲动,和贫困、失恋、上当受骗等等没关系。 4、你曾说“小说家是靠救命稻草求生的人”,如何理解这句话? 小说家写作,危险是必备条件。危险是用来规避的,也是必需具备的。没有危险,则不必写作,正如一个泳者不必入水。正是危险的实际存在,才确保了此行的重要性。安全上岸也是必需的。但你事先并不知道如何才能安全上岸,这是写作者和泳者的区别。总之,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危险是必需有的,是必备条件。不能把救命稻草换成别的,比如一块木板。换成木板,甚至救生圈,就不再是写作。 5、你曾说“小说是写语气的”,能不能多谈谈? 小说语言的基本特征是平和,匀称,世俗、及物,词语的大小、含义、色彩,要接受更复杂的修辞和意图的制约。小说语言拒绝成为诗,拒绝像诗一样精致、浓烈、箴言化。假如说,诗是写语言的。那么,可以说,小说是写语气的。一部小说,或者说,一个小说家,不需要文采飞扬,只需要用一种准确的独特的家常的富有魅力的语气说话。小说,让紧张的东西变得松弛。或者说,小说用松弛表达紧张。小说家的松弛,应该是故作松弛。“故作”二字,可能就是小说的最大秘密。比如鲁迅的故作松弛。博尔赫斯的故作松弛。再比如《红楼梦》的故作松弛,《百年孤独》的故作松弛。 如果承认小说是由一个人讲述出来的,那么,在持续讲述的过程中,小说家除了使用了有形的语言,一定还使用了另一种语言,无形的语言。什么是无形的语言?我想到了一个词:权衡。我认为“权衡”比“推敲”更准确,尤其用在小说语言上。小说有更多的字数,更大的容量,更复杂的语境,所以,小说中的任何一个单一的词语和句子,必然要更多地接受篇章、语境、上下文和写作意图的规定和制约。 体现在作者的写作行为上,就是权衡。权衡每一个词,权衡每一句话。不仅权衡此处,更要权衡彼处。此处用什么词,常常由彼处决定。明处用什么词,常常由暗处决定。一个词一句话不再单单是它自己,更是它和别的词与句的微妙关系、潜在关系和隐秘关系。一个词一句话不再只是原有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更是新生的意思,待定的意思,相加的意思,相减的意思,有时还是残缺的意思或者相反的意思。 权衡的副产品,是语气。 6、在您的写作中,有哪些作家影响过您,对您的写作有什么的意义? 影响过我的作家有很多,我最早阅读过的外国作家是川端康成和海明威,这两个人是我的启蒙老师。我最早阅读过的中国作家是张贤亮、张承志,这两个人也是我的启蒙老师。后来的阅读越来越杂,实际影响就难以说清了。 7、在文学创作上屡屡推出佳作的同时,您的书法修炼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怎么做到的?文学与书法在您的创作中如何交融?写作与书法对您来说各自意味着什么? 鲁迅年轻时字很一般,四十岁以后才变好。这个发现给了我写好字的信心,我从小就跟随家父练字,后来中断了一段时间,最近十多年应该说下了些功夫,每日临池至少二三小时。有时甚至想,如果有宣纸和毛笔,连坐牢都不用怕。常常不愿出远门,原因是,出门在外,不方便做日课。练字时,有个体会,傻人才能写好字,而我傻得很不够,呆得也很不够。什么都不管,成为什么是狗屁,只用手,用够手。一有时间就站在桌前练。写两样东西,一样是白,字中所有白的地方,空的地方,要看得见,要走心。黑的地方,字形,线条,要练,没问题,但不是唯一重要的。有白,黑才有用。有黑,白才有用。古代书生都写字,但那几位书法家,一定是所有书生中用功最勤的。 写作对书法的影响不言而喻。书法被称作雕虫小技的前提是,说这个话的人,早已经是政治家或文学家。小人物没资格用“雕虫小技”这个词。书法是小技,又是神艺,胸中有丘壑,字中才可能有云中雷霆、山间清气。 上图为作者与陈继明(左)——在作者家可园 纪事: 刘明霞发的朋友圈; 2013.10.2 今年的中秋国庆,注定跟朋友过。十一前接到作家陈继明电话,他说节日期间赴惠。十一当天继明来,中午他的朋友约请我们。下午我作东约请身边文朋诗友聚,饭后我俩与诗人江湖海、画家宝姑到我家饮茶。 继明和他的朋友唐江陵带来好几本两人的大作。继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他去年发表在《人民文学》入选《小说选刊》的中篇小说《北京和尚》,是我近年读到的最好小说之一,不夸张地说真是令人拍案叫绝,甚至兴奋得当即打电话推荐朋友读。江湖海一个晚在都在分析评论和尚,我建议他写篇评论。和尚现在出了单行本,还获小说和中篇两个选刊年度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广东鲁迅文艺奖。喜欢小说的作家及读者,应该读读这和尚,当然,这与获奖无关,与可读有关。2013年10月1日拍摄 2015.6.2 那天,在圈中推荐陈继明老师的小说《北京和尚》给大家,作家吴小军说马上去买来读。果然。 这是小军今早发的朋友圈: 和尚 妓女 北京 ——陈继明《和尚》读后有记 和尚,出世之人;妓女,红尘滚滚。和尚和妓女,在北京混生活。这题材必是极香艳而烂俗的。然而让某些哥们失望了。正如陈继明自己说的,这个故事是关于“和尚和妓女”的,但是,他的笔调是郑重的。他没有调侃,没劲嘲弄,他的赞许和怀疑都不失赤子之心。 刘这个故事有原型。据陈继明说,是一个东北籍的发廊女,来一座庙里问一个山东籍的和尚,自己怀孕了,如果做掉,算不算杀生?和尚说当然算。后来发廊女抱着孩子来庙里,要求和尚装成自己的丈夫一同回老家过年。和尚竟真的跟着去了……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没人知道!于是陈继明就将这个“后来”写成了这篇小说。 军:看了你的友情推送当天下午买的,第二天晚上就读了。只是事多没将想法写出来。我也上班了 军:小军说:这个故事其实很好写,但又实在不好写。里面的和尚,有三种写法,神、鬼、魔。烂俗读者更众。然而,陈继明选择做一个痛苦的思考者。于是这个故事就被赋予了更加朴素的温暖,和尚被他写成了人。 陈:小军的表述是最准确的。 一个痛苦的思考者,正是如此。 ![]() ![]() 作者简介 刘明霞,新闻媒体人,主任编辑,国家二级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惠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惠州中国画学会理事。《东江文学》执行主编,《惠州商报》、《鹅城》杂志专栏作家。六如轩文学奖评委。民间文艺沙龙《可园花事》发起人。 已出版文集5部,主编文集6部。发表文艺作品上百万字(幅),入选《散文选刊》、《剧目创作选》、《高考语文测试题》等。 作品获广东省文艺创作五个一工程奖。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