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天地 | 平淡 | 故土和谐曲

 香落尘外 2020-03-14

文:平淡    版式设计:洛儿

初夏,老妈突然生病,随她老人家的意愿,回老家边治疗边疗养,故有幸亲吻了这片远离多年的故土。

老家在离县城二十多里的一个小山村,背靠坚实的黄土大地,阴山河从村前蜿蜒而过,河对岸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小山,山涧中有着甘甜的泉水潺潺流淌。整个村庄掩映在树木之中,大多是国槐、刺槐和杨柳,那挺拔的刺槐长得比脸盆还粗,那是我在村当会计那年和乡亲们一起栽的,见到它们,觉得格外亲切,一种自豪的感觉油然而生。

我的老家在村子的最后边,四眼砖窑洞修建于50年前,洞深的三分之二镶在厚实的土崖中,前墙一米之厚,用当年人工打制的蓝砖砌成,用石灰勾成的砖缝整齐而清晰,给人的印象真可谓是固若金汤。五间现代人看来有些低矮的瓦房显然有些过时,那是五十多年前全村中的杰作,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岁月,是我们生活的摇篮,记录着我们的艰辛成长,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儿时种植的两株梨树挺立院子中央,叶绿果丰,生机盎然。老院留着一户勤劳的邻家,将院子西边的空地培育成了一片小小菜园,茁壮的北瓜和西红柿已经果实累累,豆角爬上了一根根架梢,白花紫花之中已有短短的豆角脱颖而出,茄子青椒虽还未挂果,长势却也非常喜人。菠菜韭菜油麦菜和小葱,已成为我们三餐中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院子被邻居打扫得很干净,用地板砖铺过的阳台亮得可照见人影,下院中我当年用半砖头铺就的曲径小路完好如初,走上去虽略显不平,雨后的优越性却显而易见。

兄妹五人陪老妈回老家的那天,两辆小车行驶在硬化过的村通公路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的新瓦房和经过改造的老窑洞。清风徐徐,太阳高照,使人觉得热而不闷,乡村那种特有的清新令人陶醉。一对喜鹊在门前老槐的枝头喳喳地叫个不停,似乎在欢迎久违的主人。我抬头一看,用千枝万条编织而成的鹊巢坐落在槐枝的相交处,那可真是一座神奇而美丽的建筑,喜鹊的建筑艺术绝不在人类之下。北京举办奥运会,就仿鸟巢而建了大型体育场馆,成为惊世之作。说不定哪一天,人类会仿喜鹊之巢而建造一座特大的游泳馆或博物馆什么的,再铸世界建筑的辉煌。我伫立树底,好像听到鹊巢中有小喜鹊在呀呀学语。

在老家的日子里,许多失而复得的美景让人享受不尽。那勤劳的啄木鸟在老槐树上跳来跳去,虽然没有像童话片中那样身背药箱,手拿听诊器,但一个个圆圆的树洞告诉人们,它为保护老槐的生命,不知捕捉了多少个虫害。我为那失去老枝的茬口感到痛心,更为焕发着年轻生命力的新枝而感到欣慰,这老树新枝正是啄木鸟的功绩所在。当年在家时,每年春夏之交总要用长镰把嫩槐枝一一勾下来,用其嫩黄的叶子去做块垒饭,不但好吃,也可用来弥补粮食之不足。盛夏采槐米更是必做之事,将采下的槐米晒个半干后,可到供销社去卖几个零花钱,以补读书之用。

如今,这些事都没人去干了,故老槐的许多新枝竟自由地生长,伸手便可抚摸那翠绿的枝条,我们兄妹们抢着在新枝前拍照留念,更勾起了对儿时的眷恋。早饭尚未做好,“种谷,种谷,快快种谷”的声音早在枝头唱响,那是布谷鸟在履行它的职责,提醒农民兄弟不要错过农时而及时下种。它们不厌其烦地叫,人们在不厌其烦地听,多少年来,布谷鸟作为人类的好伙伴,一唱一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丰收之歌。斑鸠在隔三差五地叫“姑姑裤,姑姑——裤”,在向人们诉说着它们祖先饥寒交迫的历史。尽管它们现在衣食有着落,已经繁衍成成群结队的斑鸠族,但还是不忘历史,不忘过去,继续弹奏向姑姑要裤子穿的古老曲调。山野鹊翘着长长的尾巴在墙头上,甚至在院子里飞来飞去,灰中夹黑的羽毛光滑油亮,它们有时三五结伴,有时成群结队,不时地捕捉着一些不知名的小虫解决温饱。记得我们小时常唱一首儿歌:“山野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我想,现在的山野鹊肯定是既娶媳妇又不会忘记娘的,因为社会在进步,人类在进步,山野鹊也会在进步。那些曾经被当作“四害”差点被灭绝的麻雀,竟然堂而皇之地住在院子的崖壁上,住在房子的椽檐中,常以人们丢落在餐桌的饭粒为食。邻居养的一只小黑狗初见我们竟不声不响,亲昵地走近我们的身边摇头摆尾。时代不同了,狗也聪明了,它怎么知道我们就是这个院子的主人呢?真是个小精灵。我丢给它一块奶油蛋糕,“汪,汪”地叫了两声,也许是表示感谢吧,随后便美滋滋地吃起来。

我的故乡土崖多,土崖上边圪针多。初夏正是圪针开花的季节,圪针的花儿谈不上美丽,但开得多了也是黄澄澄,金灿灿,特别是那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爽快。圪针的果实叫酸枣,一般都是核大皮薄,酸里透甜,其仁可入药,对治疗失眠有特效。我们家乡的酸枣却与众不同,皮厚核小,我们称其为小枣儿,虽没有红枣那样肉丰,其甘甜确可与上等的红枣媲美。学大寨那些年,有一项工程叫除塄铲边,将那些圪针铲得干干净净,差点断后,塄边塌的塌,陷的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好在这圪针生命力特强,躲过劫难,顽强地生存下来,看着这满边满崖的圪针,闻着这清醇扑鼻的酸枣花香,真要感谢保护自然生态的好政策,给了我家乡的再度美丽。

我游走在当年安过瓜,点过豆的地头,那绿油油的玉米旺盛地生长着,使我回想着当农民时的快乐与自在。我随手采过一朵“酒酒花”,含于口中,如同含着一只小喇叭,甜味直入舌尖,似乎有一股酒味在口中盘旋不散,再吸一朵,其味更佳,连吸几朵,如饮数杯“竹叶青”之感。在儿时玩的“叫小鸡”也特有意思,这种草叫“小鸡苗”,将苗上结的花籽一粒粒剥出,黑的、紫的、黄的、灰的,五颜六色,毛茸茸的,样子同真的小鸡几乎没有两样,将这些“小鸡”放在一张薄纸上,只要“咕——,咕——”地一叫,这些“小鸡”竟在纸上东倒西歪地行走起来。这小鸡苗使我找回了儿时的感觉,折了几枝回家中效仿儿时之作,“咕——,咕——”一叫,只见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鸡”蹒蹒跚跚,如初出壳。病中的老妈见状,竟也笑出声来。

有些记忆

清晨的家乡,阳光照着大地上的生机万物,一片清新而宁静,轻纱似的薄雾,在缓缓地消散。路旁的杂草花卉尽情地舒展枝叶,沐浴在晶莹的露珠中,越发显得娇翠郁葱。各色花朵绽开笑脸,红的鲜艳,黄的娇贵,紫的高雅,白的淡洁,无处不萦绕着轻幽幽的香气。一只蚂蚱在花丛旁大睁着眼凝视着,欲跳又止,似乎有什么东西惊动了它。啊!原来是花丛上方翩翩飞舞着几只斑斓的蝴蝶,还有几只蜜蜂站在花朵之中吮吸着,它们是那样的悠闲惬意,怡然自得。万物在这里竞争发展,却又是那样地和谐安怡,生命在这里是那样的自由舒畅。傍晚的家乡,更是夕阳无限。街道旁的槐杨青翠欲滴,枝条和叶子密密麻麻,阳光从树的间隙斜射下来,把街道编织得五彩斑斓。不一会儿金色的阳光便散去,树丛如同被薄薄的烟雾缭绕着。家乡的星星格外璀璨,家乡的月亮分外明亮,家乡的夜晚出奇的美丽和平静。

老妈是村里最年长者之一,15岁就嫁到这个小山村,克勤克俭,和睦待人,尊老爱幼,与邻为善,直到68岁那年才随我们到县城居住。老妈在村里人气指数极高,这次回家养病,如同爆炸性新闻惊动了山村的老少爷儿和大娘大婶们,年长老妈两岁的一位本家大伯,是全村的一号长老,德高望重,在家族中享有极高的威望,36岁丧妻,为了儿女的幸福,一直没有续弦,现在儿女们对他特别孝顺,他每天总是乐哈哈的,逢人便说儿女好。他虽手柱拐杖,但红光满面,精神蛮好,见到我妈后安慰道:“大妹子,千万不能走,能赶上这么好的社会,多活一天是一天的福气,不活白不活啊!”逗得我妈直说行行行,是是是。东头的大婶蹒跚而来,手里提着几颗余温尚在的鸡蛋;西头的大娘三停两歇,怀中抱着一把自己种的菠菜;提小葱的,送煎饼的,提牛奶的,拿面包饼干的,也有送包豆子馒头和玉米面窝窝的,登门来探望老妈的乡亲们络绎不绝,我们兄妹们也又是煎饼又是窝窝的大饱口福。我的堂弟和弟媳送来了红豆汤,绿豆汤,每人手中还拿着一束红粉的月季花:“伯母,你是从城里回来的,咱也赶赶时尚,送你一束咱自己种的鲜花,祝您早日康复!”妈妈高兴地让插入瓶中,放置窗台,整个窑洞顿添生机。本村一位远房姑姑独自生活,每隔三五日总要来家陪老妈聊天,我们也常留她吃点便饭,当得知老人家生活不宽裕时,我们送她300元钱聊表心意,一番推却后,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钱去,口中直夸我们懂事,眼中滚出豆大的泪珠,我们的心中隐隐作痛。有位心细的村妹给我送来半袋谷面,说是我身体肥胖,吃谷面可降血压血脂,激动得我不知说什么才好。乡亲们的情,乡亲们的义,我如何才能报答呢?我只能写此拙文来夸夸故乡的山河树木,苗禾花草,蜂飞蝶舞,鸟戏枝头,更颂扬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祝他们好运连连,生活更上一层楼。

愿故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弹奏出更新更美的和谐之曲。我永远爱着您,生我养我的故土。

作者简介

平淡

平淡:一个老来无事的退休人员,喜欢敲打文字的人,阳泉市作协会员。爱好旅游,善写游记。有时也写写诗词和楹联,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