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湛蓝 | 舌尖上的文化

 香落尘外 2020-03-14

「老成都的茶馆文化」

图、文、版式设计 // 湛蓝

*相请不如偶遇

处理完最后一组数据,我抬腕看了看表,不到11点。早餐原封未动。抬眼,碧簟纱厨,秋阳醉朦胧。

适逢周五,决定逃出去。把钥匙,电脑,钱夹,书装进背包,在街头晃荡。蓦然想起一句歌词“落叶随风将要去何方 / 只留给天空美丽一场”,勾下头眼泪便汇聚成湍急的河流,一段时间情绪低回,兴许是长假后遗症。

在等同事给我发去处的那段时间,我已经走到东坡路口。随手招了一辆车,犹豫的30秒之间,想起有人曾提及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非遗博物馆如火如荼举办,遂告诉师傅去非遗博物馆。车在家园路口掉头,打车的好处就是把识别路况的任务交给司机。我望向车窗外,秋阳明朗地照拂着这座温润的城市,天空干净得没有一点杂质,难得的高远。

“转动的车轮它载着我,偶然遇见月光倾泻的苍白色”。十几分钟后,车停在非遗博物馆外,我付毕车费,向师傅道了声谢谢。钻出车门,伫立阳光下,天气晴好,万物在角落反射着光芒,很惊艳。

入园通过安检后,见一位老大爷躺在地上,右手无力地捶打自己的心脏,看上去很着急,我想他应该是告诉旁人他那里难受或者是说口袋里有药,几位穿制服的工作人员一人摄像,另两人照料老人。为了不让人群聚集,发宣传册的工作人员一边发一边招呼人“散了散了”。我接下宣传册,拿了门票,排队等观光车的时间,闲着也是闲着,粗略看了一下游览线路和非遗项目体验基地,突生一个想法,这个冬天,逐个去体验,让更多人在我的笔下了解中国.四川.成都。

观光车把我带到此行最远的嘉年华,然后倒序游览回来。

「蜀绣」

*关于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DNA,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振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原乡,为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全球的国家达成共识,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04年正式加入《公约》,是第六个加入该《公约》的国家。

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是目前国际社会和我国唯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主办,以推动人类非遗保护为宗旨的国际文化节。创办于2007年,今年是第七届。

「回锅肉」

*文化与舌尖经年共舞

枕稳衾温,是度量物质生活是否的安适标准,琴棋书画衡量精神生活的品质,然唯有舌尖会告诉你一个人生活的真滋味。美食也是非遗,用生活唤醒非遗,让非遗丰盈生活,用舌尖来践约生活。

穿了一条深灰色千鸟格长裙,从嘉年华慢慢回到非遗广场,只觉得脊背晒得发烫。

广场的遮阳伞下、石栏杆上坐满了休息的人。美食区,人流络绎不绝,我也在其中徜徉。一些美食展区前,排着长长的队伍。

卖卤鸭子展位前,排队购买。每只鸭子大小和肥瘦均匀、色泽金黄、油亮莹润,让人口舌生津,嚼指香浓意犹未尽,未尝便醉。我站在主刀师傅旁边,他娴熟地将一只又一只鸭子放在案板上,刀刃对准鸭子的脊柱,另一只手拍一下刀背,跟事先镶嵌好的一样,鸭子均匀地一分为二,一边占鸭头,另一边占禽尖翅。先切下头或禽尖翅,左手捻住鸭腿,刀在鸭腿旋转一圈,鸭腿便轻松卸下了,这巧力用得恰到好处。当然,前提应该是对鸭子身体结构了如指掌。然后征求顾客的意见,是保留完整鸭腿还是切块儿。大多数要求切块儿,半边鸭子切成宽窄均匀的块儿,整齐装盒子里,助手盖上盖子装袋子里递给客人,客人自行扫码付款。请注意,整个过程,我都是用切,整只鸭子到装盒,不知是鸭肉酥嫩还是他的刀太锋利,总之不是像我们平常那样用力砍。刀法娴熟,力道绵韧,不是花式,却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真是一事精致,处处动人。一个切鸭子的师傅尚且如此,这家鸭子列为非遗文化遗产,似乎在情理之中。

现场排队的游客一边等候,一边询问,这是什么鸭子?

青龙场温鸭子。

有点肥。

稍微有点肥,但肥而不腻。

这鸭子是哪儿来的?养殖多久?

主刀师傅一边从容解答游客“有专门的养殖场,一只鸭子大约养殖7个月时间”,手上切鸭子的活儿也不怠慢。

一问一答中,温鸭子的历史慢慢浮出水面。

温鸭子原本是一家餐馆名字,招牌菜是卤鸭,总店位于青龙场昭觉寺横路116号, 创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因创始人为温茂森,故名“温鸭子”。据《青龙场地方志》记载:“乙酉年(一九四五年),张爰(张大千)寄居成都北郊昭觉寺,闲暇之余,常光顾温鸭子,食后大为赞赏,谓之川西鸭品一绝也。”由此足证温鸭子在当时已名噪一方。迄今已在成都美食界屹立了114年。至今仍保持着年销鸭子三十九万余只的记录。

“传承中国文化 ,演绎美食传奇”。温鸭子经温氏三代人在秉承百年传统基础上,结合现代人饮食特点,不断创新,使这一蕴含老成都风土人情的食品同现时追求自然天成、绿色健康的美食需求完美融合。

...

第七届非遗文化节美食技艺展,不仅有美食项目展示,更有烹饪技能比赛和美食现场教学。

10月18日,下午两点,川菜烹饪技能比赛4个团队厉兵秣马,准备90分钟的烹饪技能比赛。比赛规则有规定菜式,自选菜式和冷盘。

规定菜式为成都传统名菜——麻婆豆腐。

烹饪技能比赛开始,第一排的团队(通过媒体现场采访得知为望江宾馆代表)左边的师傅首先做的就是规定菜式——麻婆豆腐。

他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材端上案板,分别将蒜、姜和葱(通常用蒜苗)切成末备用。再拿出豆腐,切成两寸左右的小块装盘,牛肉末、郫县豆瓣、干辣椒粉、花椒粉事先备好的。食材准备就绪,摁了几下电磁炉的按钮,在锅里烧白水,加少许盐,水开后将切好的豆腐倒漏勺里,置于沸水中,焯水后滤干待用。

锅里烧油,放花椒粒炒香后将花椒滤出,爆炒牛肉末,变色后加入豆瓣、姜、蒜末。至此,香气四溢,把观看表演和冷菜摆盘的游客呼啦啦地吸引过来了。好一个先声夺人的妙招!往锅里掺入些水,倒入豆腐块儿,加酱油、鸡精、白糖等调味料,锅铲推动豆腐以便充分入味儿,小火焖,几分钟后分几次勾芡收汁,起锅装三小份一大份,后撒上花椒粉,香气扑鼻而来,撒入蒜苗段儿,翠绿湛蓝,油泽甚艳,仿佛刚从畦地采摘切碎,勾人的鲜活!令人垂涎欲滴。

志愿者将大份送到展览区,三小份放在托盘里送到评委席。评委品尝打分,点评。

评委席设在游客与厨房之间,品鉴后,外地游客和一些餐饮爱好者向评委请教。评委中有一位年轻的女士,最是健谈,她热情地分享美食,同时解答游客的提问。

「麻婆豆腐」

首先,麻婆豆腐用材考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处于军阀割踞混战时期,汉源花椒告罄,陈麻婆豆腐店向外县重价购买,还在铺门上贴出告示,声明无上好花椒,麻婆豆腐宁停不卖。

其次,麻婆豆腐风味独特,口感顺滑,麻辣烫香酥嫩鲜活兼具。麻辣突出了川菜特色,为四大菜系中川菜的代表菜之一。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已飨成都人舌尖157年的历史。旧时,在成都万福桥边,有一家原名“陈兴盛饭铺”的食店。当年的万福桥横跨府河,常有做苦力的贩夫走卒在此歇脚、打尖。光顾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店主陈春富(陈森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烹制出的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因陈氏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故她创制的烧豆腐,被称为“陈麻婆豆腐”,食店后来便更名为“陈麻婆豆腐店”。

《锦城竹枝词》、《芙蓉话旧录》等书对陈麻婆创制麻婆豆腐的历史均有记述。《锦城竹枝词》云:“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成都通览》记载陈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便被列为成都著名食品。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角力,开放式的展览区美食目不暇接,游客、自愿者和师傅相机手机镜头轮番上阵,咔嚓声连绵不绝。在满足了舌尖味蕾和饱了眼福之后,细细观察,发现川菜之所以具有经久的生命力,纳入非遗保护的范畴,首先反映了一个地区的饮食结构,其次是将传统饮食与美食文化融为一体,相互渗透。麻婆豆腐与四川第一菜之称的回锅肉,都以豆瓣来当家,传统美食技艺和用料考究,经久不衰。

不论热菜、面食还是冷拼摆盘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无处不在。牡丹花开、荷花酥、毛笔酥、葫芦酥、锦绣前程、春色满园、五彩紫薯球、南湖风光等,牡丹是华夏文化中富贵的象征、荷花高洁。梅花高古、葫芦取其谐音福禄,寓意美好,毛笔酥融入中华传统书法和国画,南湖风光山水画,猪儿粑展示一组安逸原生态栩栩如生的田园气息,传统文化与美食于舌尖共舞,可谓匠心独运。养生的概念,是饮食文化的一个新的理念,美食文化在保护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作者简介

湛蓝,她依旧,滚滚红尘中,守一颗素心。是有执念的人,文字是染上的一种病,不可救药地喜欢,孤独也好,寂寞也罢,终归有趣。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暖在北方 胡迎春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