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深似海 作者:郑光前 图源:堆糖 板式设计:路人 我幼儿时,正值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也是我国三年最困难时期,连续三年大旱,庄稼减产,全国人民都是勒紧腰带过艰苦日子。那时是“低标准,瓜菜带”,全国困难,农村的生活更艰难。粮食缺少,物资匮乏,最让我忍受不了的就是肚子饿得不行。五六岁的我饥饿难忍,全身无力,常被饿得大哭。特别是春节后到夏收前,这是农村人说的青黄不接时段,为了填肚子,只好挖野菜,到处寻找能吃的东西。幼小的我跟着大人在山坡挖过野菜,拾过雨后地然(地然:陕西方言叫的一种雨过天晴后,山坡草丛中长的一种可食用的菌类,黑色,类似于木耳),找过苜蓿,捡过地里的干菜叶,经常吃煮的野菜,常常吃糠菜麸皮馍,冬天那种馍一冻比石头还硬,也得啃。我亲眼见过有人为了填肚子在地里挖老鼠洞寻找老鼠的粮仓。现在说那时的情景有人会不相信,也许说我是胡乱编,但那是真真切切的事,特定时期往往有特殊的事发生,这是真实的历史过往。 有一天,母亲和我在大门囗摘挖回来的野菜,准备煮熟吃,我饿得难以忍受,喊叫让母亲快点煮吧。就在这时,隔壁大婶家和我同年大的小虎兴高采烈,来到我面前,见他手里拿着薄薄的白面烙饼,大口大口塞进嘴里吃。飘来的烙饼味太香了,白面烙饼当时对饥饿难耐的我来说太具诱惑性了,看得我两眼都发直,不由涎水流出。不知是他太髙兴吃上白饼还是有意显摆,有点兴奋得意,意思是看我在吃什么,你就没有吃,这让我的饥饿感更有加剧。突然间我仿佛看到小虎手中的烙饼在不断增大,不停在向我延伸,就像要直伸到我的嘴边,让我也吃上难得吃到的饼。当然,这是失望中产生的幻觉而已。我在企盼,在渴望,在幻想,在失落,在绝望,在等待…… 母亲当然知道我在想什么,想要什么,期望能得到什么,也是看透了我的心思,心愿,心情的。我清楚家里就没一丁点的白面了,母亲也没办法。母亲显得很无奈和无助,眼圈都红红的。母亲突然对小虎大声说:“小虎,你妈在喊你,叫你回去。"小虎还吃着饼,蹦蹦跳跳地走了,我看着他的背影,只有吮吸着还飘浮着的一丝烙饼味道。母亲拉起我的小手也回了屋,我继续等待母亲绐我煮菜汤喝。原来刚才她是有意哄小虎回去,是不让我再受小虎手里白饼的过度刺激。 母亲在厨房走了几圈,没立马煮野菜,我看见她到面缸旁拿起一条装面的长袋子,看着、掂着、抖着,我看清了,那是我家长期装白细面的那条袋子,早已空空如洗了。那是一条农村去时装麦子、磨完装面粉的用专门的粗线织成的、像细线麻袋一样的布缝制的。因为线粗,用完面后,里面还会贴挂着一些浮粉。她慢慢翻过来,用幹面杖在案板上用力拍打,案扳上落下一层白白的浮面,打了许久,实在再无粉末落下,才用灶用的小刷,把案板上薄薄的面粉末扫到一只小碗里,和了一个很小的面团,然后在锅里烙了两张又小又薄的白面饼。 她把放在盘子的薄饼放在我手里,叹气说:“家里实在没办法,让我娃这样受饿。等我们以后有白面了,妈给你烙好多好多的白面饼,用油烙,让你好好吃个够。” 长大后我才真正明白,在这个最困难的时期,真是难为了我可怜的母亲,也真正懂了“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的真正含意。 母亲为了儿子那点渴望和企盼,满足儿子的小小心愿,她只有这样做,也只能做到这样。后来我也知道,小虎能吃到那点薄饼,原来是小虎外婆给小虎生病的父亲送来的俭省下的一点白面,他母亲见小虎饿得哭,偷偷给烙了几张薄饼,让小虎享受了一点囗福。唉!可怜天下父母心。那次吃饼的事,过去已很多年了,但当时的情景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 我上小学一二年级时,农村当时所谓的学校大多在寺庙,窑洞,祠堂里,谈不上什么办学条件,十分简陋。我们还是要走一段很长的泥土路,在邻村一个山头上的寺院里去上学,除上课的那座小庙外,周围几座庙还塑着各类神像,挺吓人的,所谓的教室破旧不堪,窗子冬天用当时那种破旧黄蔴道纸糊糊,风一刮,破破烂烂的纸就随风飘动。所谓的桌凳也是用泥土垒的土台子,土台子、泥孩子是当年学校的真实写照。冬天进去像掉进了冰窖,那土台子坐上去像坐在冰块上一样冰凉。 那时穷,不光粮不够吃,穿衣也很困难,农村那时各家都种些棉花,妇女经过纺线,织成粗布,大多手工做成衣。冬天大多人也都只穿一件老棉祆,没棉裤穿的只能穿夹裤硬撑,没袜子,没棉鞋,光脚丫穿粗布单鞋熬冬天的比比皆是。那时吃不饱,也没热量,冬天很难熬。 上二年级那年冬天,特别寒冷,好像刚数九没几天,很多小学生脚都冻肿了,一些怕冷的哭鼻子,这冷的天即使上课,老师也会暂停一会,让我们学生集体跺跺脚,以平静大家的情绪,用这办法让学生御御寒。我双脚冻得红肿红肿,小脚后跟还裂了几道小道子,走路如踏在刀子上,撕心地痛,走起来一拐一瘸的,疼得我经常偷偷地哭。 那天下午放学回家,母亲见我走路痛苦的样子,断定我脚冻伤了,让我坐上炕头,她急忙脱掉我鞋子一看,伤心得哭了。毫不犹豫地把我的一双小脚紧紧放进她怀里,她用自己的胸怀温暖我冻得冰冷的双脚。那么冰冷的脚放在母亲的怀抱里,她连眉头也没皱一下,还自责地说:“唉,可怜的娃,怪妈没尽到责任,让我娃受这伤罪。”过了好一阵子,那时候太小,只觉得我脚暖和多了,全身也很温暖。母亲啊!母亲,天下母亲才是最爱自己孩子的。 那天晚上母亲就给我做棉鞋了。母亲先翻箱倒柜地找材料,因为穷,那时做双小棉鞋也很不容易。只见母亲翻了一大堆的旧布片,比划来比划去,但总是摇摇头,可能是没有合适的布料吧,最后从她一件旧衣衫上剪下一块面料,又从自已的棉衣里取出一些旧棉花,最后她目光落在炕头的那块毛毡上,拿过毛毡沉思了良久,看样子想从上面裁块做鞋里,毛毡很保暖的。我知道这块小毛毡是专门给我铺的,半夜里土炕不热了,身下有毛毡还是很暖和的。母亲手中的剪子几次都想剪又收回去了。母亲用手又一次量我小脚的大小,还是狠了狠心,终于从上面裁下一块,她从柜子里取出早先拉好的布鞋底,从几双中选出一双。 连续两个晚上,半夜我醒来时,母亲还在小油灯下忙碌地为我赶做棉鞋。白天母亲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晚上又熬夜为我做鞋,这就是勤劳的母亲。第三天,我穿上了母亲为我亲手缝制的棉鞋,黑粗布面,中面夹了一层棉花,里子是毛毡,还拉了一双毛毡鞋垫,母亲做得稍大点,她说:“今年穿大点,小孩脚在长,棉鞋可以穿几年。她在鞋尖里又塞进一些烂布条,明后年穿就合适了。”母亲一针一线亲手做的这双棉鞋我连穿了三个冬天。 后来我学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孟郊的《游子吟》,诗中的含义我有深刻的体会。再后来听到小孩子唱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我有种特別地亲切感。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好多年了,儿时的往事,却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 · end · 作者简介 郑光前,(网名冰冻0点)陕西宝鸡市渭滨区人,大专,中级职称,退休教师。业余爱好文学,书法。文学作品多篇见国家,省市有关报纸刊及平台。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