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填金 / 摄影:王忠华 版式设计 / 湛蓝 五湖连通,唤醒饶州沉睡的面容(下) ☆浮舟寺的毁与建 如果把东湖比作鄱城的皇冠,那么浮舟寺就是皇冠上的明珠。 但是,像这么一个在州城、县城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景点,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关于浮舟寺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对浮舟寺的诗词对联更没有认真研究过、探讨过、总结过。笔者试图综合府县志的信息,作一个初步的爬梳,以期引起方家的重视。 一、督军湖与督军台 同治《饶州府志》:“东湖:在城东,又名督军湖。” 民国《鄱阳县志稿》:“督军台:即今东湖浮舟上。吴芮将梅鋗习水军于此。” 像这样的文字,每一部府县志,都不止在一个章节予以介绍,如道光《鄱阳县志》的记载,堪称面面俱到: 东湖:在城东,又名督军湖。秦番令吴芮将梅鋗习水战处。纳风雨、荐福、芝山诸水,从德新桥出番江。宋治平二年建寺曰浮洲。明万历二十年,知府杨际会复建浮玉堂、弄珠轩。康熙二十三年郡守黄家遴又建伴鸥亭于上,湖内旧有十景,见古迹。 督军台,是鄱阳非常古老的景点之一,距今将近2240年。因此,东湖古时候,叫督军湖。 元代著名文学家、鄱阳凰岗人吴存(1257-1339)的词《水龙吟·督军湖观竞渡》:“平湖暮色冥蒙,雷风唤起双龙舞。吸干彭蠡,须叟巽作,一川烟雨。汉女霓旌,湘妃翠盖,冯夷鼍鼓。想祝融指挥,涛奔浪卷,来赴世间端午。 此地番君旧境,问当年军容何许。垂杨断岸,几回想像,水犀潮弩。风景依然,英雄远矣,悠悠汉楚。笑邦人只记,饭筒缠彩,汨江怀古。”这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关于“督军湖”的文学作品,作者花了不少笔墨,遥想吴芮当年。 鄱阳西门史大壮(1665-1731),号铁车。为鄱阳雍正年间知名学者及塾师。著《周礼疑误辨》、《大礼图说》、《铁翁诗稿》、《嫌剑吟诗集》、《弧矢算法》等。他的《和督军台壁间韵》七律二首,是清代较早在诗题中用到“督军台”这一符号的。诗云: 谁云佛法总无边,更笑痴儿要学仙。劝影且吞杯底月,濡豪时洒幅中烟。天怜颇癖容闲住,性受愚蒙合静眠。莫道神鳌犹可饵,多年已撇钓鱼船。 情悰何事乱蓬茸,身世艰难此适逢。摇影风前看熳槿,超群雪后仰乔松。丹青治俗三年艾,经史开蒙五夜钟。住近湖边尤可喜,鲜鱼佐酒满盘供。 鄱阳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朱廷瑛也有《浮洲督军台》诗: 鼓角千声雪浪翻,排衙虎旅候辕门。 只今细柳闻莺处,不见旌旗见幢幡。 在诗句中出现“督军”二字的,也是“无独有偶”。 史坛(1743-1798),字肯堂,号研山,居今鄱阳镇马鞍山。乾隆五十年(1785)岁贡,候选训导。著《研山诗甓》。他一口气写了四首七绝《游浮洲寺》,其二云: 寻题东壁复西楼,一抹斜阳镜里浮。 断碣不书秦汉事,督军台畔问轻鸥。 吴照(1755-1811),江西南城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官大庾教谕,旋弃官卖画自给。他到饶州,也写了四首《浮舟寺》,其一句云:“百花洲上督军湖,十载重游兴不孤。” 二、浮洲寺与状元题诗的故事 浮洲寺,也叫浮舟寺。《江西通志》:“浮洲寺,在鄱阳县东湖中督军台,宋治平二年创。” 北宋治平二年(1065),正是彭汝砺大魁天下那年,在督军台旧址上始建浮洲寺。南宋洪迈《容斋三笔》卷十:“鄱阳浮洲寺有吴武义二年铜钟,安国寺有顺义三年钟,皆刺史吕师造。”武义、顺义,都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吴杨隆演的年号,武义元年即920年,顺义三年即923年。一下子又把这口铜钟年份,往浮洲寺建寺之前,上推了130多年。浮舟寺的铜钟,为何比寺本身早一个半世纪呢?这是一个历史悬案。同治《饶州府志》:“安国寺,城内锦昭坊东。晋陶侃子长沙公延寿旧居,宋天圣年间创。” 《全宋诗》载南宋赵蕃(1143-1229)的《游浮洲寺》,是同类题材最早的作品: 久客浑忘赖,群山得细看。 身如悟浮没,诗喜助波澜。 塑象观殊诡,作钟怀叛干。 东湖空壮丽,芝岭漫林峦。 赵蕃还回应了洪迈关于古钟一说:“塑象观殊诡,作钟怀叛干。”作者自注:“寺之阿罗汉塑用武洞清木,钟乃伪吴武义年中所铸。”尽管赵蕃在诗之外还费了一些笔墨,但我们今天读来,仍然是一头雾水。 罗洪先寓居鄱阳,留下了一个“状元题刻浮舟寺”的故事。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十五岁时,读王守仁《传习录》,特别喜爱,欲拜王阳明为师,但遭到父亲的阻止。嘉靖八年(1529)中状元。当时嘉靖迷信道教,求长生,政治极为腐败。罗洪先看不贯朝廷的腐败,即请告归。嘉靖十八年(1539),他出任廷官,因联名上《东宫朝贺疏》冒犯嘉靖皇帝而被撤职。从此离开官场,专心研究王守仁“致知”之旨。就在这一时期,他寓居鄱阳。 关于题诗浮舟寺,同治《鄱阳县志·寓贤》在罗洪先的小传中称:“尝游鄱阳,题诗浮舟寺,刻有石碣,诗遒逸,字亦奇拔。寇至毁。” 这里的“遒逸”,是指雄健飘逸。罗洪先身为状元,“有才就任性”,在格律上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县志上特别注明“拗体”二字。其诗云: 湖边草深烟欲生,湖上风吹云倒横。 今我作客发清兴,有人奏笛来幽声。 青天落水低树合,白鸟弄波斜月明。 萧然对此亦何意,枕石读尽南华经。 200多年后,广饶九南分巡道(道署在鄱阳)道台秦承恩之父、乾隆十七年状元秦大士(1715-1777)来鄱阳,读到罗洪先的《游浮洲寺》,状元见状元,也步韵和诗一首,题作《过浮洲寺》,用的也是拗体: 水阁虚敞早凉生,山山坐对岚影横。 俯仰身世动远思,萧瑟竹树来秋声。 沧桑物换遗刹在,蛟螭字认残碑明。 前贤一去三百载,知否游迹吾曾经。 “蛟螭字认残碑明”一句仿佛罗洪先诗碑的特写。离开已经三百年的“前贤”啊,你知不知我也“到此一游”?乾隆末,另一位曾寓居鄱阳的诗人胡翔云(字羽溟,号黄海,婺源人;贡生,官训导等。著有《瓿余诗集》),其《和浮舟寺壁间罗念庵韵》也说到了那块碑。诗曰: 湖光万顷日初生,一寺浑如一叶横。 对岸缓寻仙虎迹,晚风又起木鱼声。 伴鸥亭古烟长绿,浮玉台荒水自明。 好句不刊余片石,罗公当日此谈经。 罗洪先的诗只存一首,胡翔云《浮洲寺和壁间罗念庵韵》保留了罗状元另一首诗的韵脚:“为涤尘嚣古寺来,波光云影两徘徊。花阴尽是甘棠爱,碑篆真同堕泪哀。熟识山僧容听讲,清闲鸥鸟已无猜。陶然对此空诸有,醉踏溪头月送回。”(原注:甘棠爱:前邑朱、陈二公植有花木。)诗中又有刻碑之语。 乾嘉之际的重要诗人、饶州府学教授、道光《鄱阳县志》总纂张琼英(1767-1825)在鄱阳写了不少的诗,目前能查到29首之多。他离开鄱阳,故地重游时,也用罗洪先的韵和了两首,但诗人发现,状元的“碑篆”已经看不清了。张琼英诗附后: 重游浮舟寺次罗念庵先生原韵: 今我重游霜发生,依然摇艇空光横。 颇嗟颓塔损云影,几阅寒水沉钟声。 渔樵两客记相识,碑篆半苔看不明。 谁更浮天借一叶,与酣绿酒注丹经。 (原注:余自戊戌客饶,今三十余年矣) 丙子九月携儿辈重游浮舟寺仍用前韵: 过桥水烟断复生,扶稚再游藜杖横。 楼台半添搁暝影,竹树四密簸秋声。 今古一杯碧天淡,渔樵几家红叶明。 老夫心息久趺坐,从汝看谁千佛经。 三、东湖十景与湖心孤寺 鄱阳古代名人文化的巅峰在南宋,除了官居高位的“南宋四洪”,退职前后均居住鄱阳外,还有万年王刚中、都昌江万里等宰相,都把人生的最后一段岁月托付给了饶州城。鄱阳城的繁华,由此可见一斑。 鄱城东湖之美,受到文人骚客的重视,始于宋末元初。鄱阳进士黎廷瑞的《东湖诗十首》,史简在编《鄱阳五家集》时,就已经“仅存三首”。黎廷瑞与徐瑞、吴存,是在一起酬唱多年的诗友,黎廷瑞的《东湖诗十首》和《饮百花洲四首》,无疑是吴存命名“东湖十景”的先声。而且,在“东湖十景”提出之前,还有“东湖四景”之说。“东湖十景”是以空间为单元划分的,而“东湖四景”则是以时间为单元划分的。最早的“东湖四景”诗是杨载《东湖四景为大尹本斋王侯赋四首》。诗人杨载(1271-1323 ),福建浦城人,曾任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诗是献给饶州路总管王都中的。鄱阳吴存、古田张以宁、无锡倪瓒都有和诗。 当然,吴存的《东湖十咏》,对鄱阳山水文化的定位,贡献最大。李子华《鄱阳东湖十景的形成及其特色》(《南方文物》2004年第2期)认为:东湖十景意蕴丰富,具有美学、科学、文化、宗教的多重价值和许多明显的特点:其一,以东湖统率十景;其二,突出名人名事名建筑物;第三,把教化、观赏、休闲有机结合起来;其四,语言优美,声韵和谐。东湖十景每景四字,分为五组,每组以二景成对排出,如“孔庙松风”对“颜亭荷雨”,“松关暮雪”对“芝峤晴云”,“洲上百花”对“湖心孤寺”,用词典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吴存同时代的好友徐瑞、元末的叶兰,清代的吴名凤,都有东湖十景的和诗,他们都会写到浮舟寺。 四、刘应麒与浮洲书院 《波阳县教育志》载:“浮洲书院,在浮洲寺旁,又名乐此轩,嘉靖年间知府应鸣凤建。”刘应麒有《读书浮舟寺》诗: 风雨潇潇湖上扉,我于此处可忘机。 更栽十里绿荷芰,他日归来好制衣。 那么问题来了,刘应麒是不是浮洲书院走出来的进士?除了刘应麒,还有哪些名人在浮洲书院读书? 查同治《饶州府志》和网络可知:应鸣凤,西安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二十四年(1545)任(饶州知府);二十八年(1549)被黄宗启所取代。刘应麒(1539-1600),字道征,鄱阳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至应天巡抚。后辞官不就,主修《鄱阳县志》,著有《芝阳集》。刘应麒是应鸣凤办浮洲书院20多年后的进士,是浮洲书院培养的优秀才俊,这一点没问题;末代淮王朱常清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袭封后开办菁莪书院,这中间一段71年时间,饶州只有浮洲书院。而这70多年里,光鄱阳就诞生了姜金和、罗元祯、胡士彦、史桂芳、叶万禄、邹光祚、刘应麒、刘铉、陈文衡、杨时宁、杨四知、杨时馨、陈嘉训、程再伊、江和、胡继美等16名进士,其中不少官高爵显之人。 ![]() 五、浮舟寺的建筑格局 同治《饶州府志》载:明万历二十年(1592),知府杨际会(容县人,进士。万历十七年至二十二年在饶州。)复建浮玉堂、弄珠轩。寺内正殿列金刚像,殿西有观音堂。规模虽不大,但禅堂清雅,宝像庄严。除了浮玉堂、弄珠轩、观音堂,还有两个名称,值得进一步考究,那就是“卧云楼”和“涵虚阁”。 胡铭(生平不详)《游浮洲寺》:“三年不到浮洲寺,偶为乘闲古寺游。把盏昔曾留月处,荒亭今剩卧云楼。灯悬佛殿无红焰,客过僧房讶白头。索话顿参清静理,盛衰身世两悠悠。”(载道光《鄱阳县志》)“卧云楼”是不是建筑,什么样的建筑,没有其他佐证。 清初凰岗诗人黄志本的五古《暮秋同漪园、云屏游浮舟寺涵虚阁登黄公伴鸥亭》,文笔实在太好了:“奔竞昧胜情,高闲厌尘缚。未能扩胸境,焉得谢羁络。此与昧者言,夏虫语冰若。惟彼达者心,如鹤翔寥廓。身虽处轩冕,志仍在丘壑。缅昔黄郡侯,守饶慕廉郭。治简吏事闲,民情亦澹泊。报政及台藩,如耕秋有获。倦言视官箴,不滓居然皭。时有幽逸致,旷怀原不弱。爱兹湖水清,敞焉建亭阁。临槛看凫鸥,悠游弄清酌。抽身簿书丛,乃得此嘉乐。万象当襟抱,如声归管䈁。含豪写佳什,丽句充囊槖。想彼结构时,岂不废思度。太平照景象,庶汇欣有托。物我两忘机,俯仰觇飞跃。意趣在现游,隐念存民瘼。允矣椒圃公,(即朱公元荟。)继起如夙约。伟观时一新,崇构逾开拓。遐哉山水情,面目增挥霍。有如罨画工,点缀经丹垩。抚景怀伊人,至今想勤恪。岂无济胜地,得人斯领略。为诗告来者,千载如可作。” 这是目前发现的,有“涵虚阁”这一建筑的唯一书证。作者在歌颂饶州知府黄家遴,和100年以后接手重建的鄱阳县令朱芫会(歙县进士,乾隆三十三年任)时,主要笔墨从浮舟寺,转到了伴鸥亭。 ![]() 六、伴鸥亭的诗联 民国《鄱阳县志稿》:“伴鸥亭,在浮舟寺前。清康熙年知府黄家遴建。雍正间知县朱芫会(一作朱元荟)重修,后废。入民国,邑人查乘风等醵资重建。因陋就简,无复曲槛回廊之致。” 黄家遴,奉天广宁人。康熙十六年(1677),由举人历安仁令,升饶州知府。洁己爱民,清赋禁耗,梳蠧涤冤,庭无淹系。治城隍,葺文庙,修廨署,建汇泉书院。教育士子,多所成就。严缉骄兵,静弭荒乱。民甚德之。(同治《饶州府志》引自《江西通志》) 黄家遴《东湖坐伴鸥亭》: 百顷烟波一叶舟,恍疑身向镜中游。 闹红隔断市闤远,遥寻飞来雾霭收。 驺导莫教惊怖鸽,宦情真欲伴浮鸥。 乐天饶有沧州趣,也为湖山一半留。 据载,黄家遴建伴鸥亭的时间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但康熙七年(1668)为《饶州府志》作序的通判赵欐就写有《浮洲讌集》,因此可以断定,黄家遴只是重建。赵欐诗云: 古刹巍然境内开,伴鸥亭外水潆洄。 班荆雅兴驱诗酒,隔岸春光信柳梅。 皎皎月明千顷雪,轰轰风涌一溪雷。 更阑未忍言归去,恐有飞仙入夜来。 还有更早的,顺治六年(1649)出守饶州的翟凤翥(1608-1668),就写有两副伴鸥亭的对联: 沤泊孤舟,月下飞来钓艇; 玉浮小寺,水中捧出莲台。 景入图中,山色一帘风弄月; 人游境里,湖光万重水连天。 写到这里,不禁让人想起浮舟寺的嵌名联: 浮荡百花流水去; 舟轻一叶驾春来。 — end — 作者简介 汪填金,男,汉族,1962年4月生,江西鄱阳人。警察职业。江西省散文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鄱阳县作协常务副主席。出版文集《家在吴山楚水间》。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
|